在本書的開始,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史上最厲害的戰略家之一,亞歷山大。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從一個龐大組織的缺乏經驗的管理者開始,通過自身的努力一步步達到權力的頂峰。
亞歷山大非常崇拜他的父親,成長過程中受父親教導,深得其道。他擁有遠大的抱負,夢想構建一個龐大的組織——比父親管理的組織還要龐大得多的組織。
這位亞歷山大就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也就是眾所周知的亞歷山大大帝。他是第一個被世人稱為“大帝”的人。在人類歷史上,獲得此稱號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意外晉升
亞歷山大的父親在亞歷山大20歲的時候被謀殺了。于是,亞歷山大成了馬其頓王國的國王。
馬其頓的族人強悍、頑強、好斗,在腓力二世也就是亞歷山大的父親的統領下,他們基本完成了希臘本土的統一。
亞歷山大的敵人不計其數,有來自自己家族的,也有來自自己軍隊和父親軍隊的,還有來自希臘其他部落的,在戰略規劃概念中,這些人也可稱為亞歷山大的王位“市場競爭者”。登上王位不久,亞歷山大就經歷了多次陰謀與叛變,或是內部的人想要殺掉他取而代之,或是外部的人想將希臘各城邦從馬其頓的統治中解放出來。
掌握指揮權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亞歷山大牢牢地握住指揮權。他首先平息了內部的動亂,擊敗各種反對勢力;然后快速重整軍隊,調兵遣將,率軍出征,并取得重大勝利。在取得這些卓越的勝利之后,年僅21歲的亞歷山大獲得了大家的認可,逐步使馬其頓王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他成為整個希臘的統帥。
就像所有戰略規劃者一樣,亞歷山大身負使命——將希臘文化帶到當時他所知的世界;而他的長期戰略規劃則是征服所有國家,將它們納入希臘的統治范圍。
兼并戰略
亞歷山大非常聰明,他并沒有擾亂自己征服的王國的正常秩序,而是采用兼并戰略。對于不戰而降的王國,它們還可以繼續存在下去,也依舊保留其統治者,只要求它們每年向希臘進貢,就像繳納公司所得稅一樣,但會受希臘和馬其頓王國的庇護。
同時,亞歷山大并沒有止步于此。他邀請被征服的王國的士兵加入他的軍隊,一起去征服其他王國,共享從中得來的獎勵。
隨著亞歷山大不斷南征,他進入中東地區,越來越多的王國和部落臣服并加入他的隊伍。他們沒有做出絲毫的反抗便屈服了,成為亞歷山大大軍的一部分。
主要競爭對手
可還存在一個問題,在亞歷山大向外開拓的征途中,主要競爭對手是當時最強大的波斯帝國。這個當時最大的帝國由大流士三世(Darius)統領,幅員遼闊,涵蓋整個中東地區及地中海地區,一直延伸至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當大流士三世聽聞有個22歲的將軍統領著一支希臘軍隊侵入他的帝國時,他感到很是惱火。
后來,大流士三世意識到亞歷山大會成為第一個真正威脅到自己權力的人。他迅速派遣一支50000人的軍隊去抵御亞歷山大率領的22000名士兵,并要求他們一舉拿下這位新崛起的統帥。
亞歷山大料想到大流士三世會采取此種策略,便采用迂回戰術帶兵繞開了前來阻擊他的軍隊。
聽到這個消息后,大流士三世說:“現在情勢十分嚴峻。這是我有生之年面對的最大威脅,必須加以應對,否則整個波斯帝國都將面臨威脅。”
競爭對手的反應
大流士三世也十分精于謀略。他派出使者,前往波斯帝國境內數十個不同的部落,命令他們派出最善戰的軍隊到高加米拉集結。由此,他召集了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幾近百萬的大軍。在歷史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來沒有一支如此龐大的軍隊在一個地方集結。
當亞歷山大聽聞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集結如此龐大的軍隊后,他便即刻拔營,率領不足50000人的軍隊向大流士三世的軍隊挺進。他們到達的速度之快,讓波斯大軍不由得大驚。第二天,兩軍展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
計劃的重要性
亞歷山大非常善于溝通。在開始戰斗的前一天晚上,他將所有將領召集到火堆旁,向他們清楚地講述第二天的計劃。他解釋到,大流士三世的軍隊不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軍隊,而是由一些大大小小、來自波斯帝國三十個不同部落的士兵和雇傭兵隊組成的,這些士兵語言不同、文化不同、戰斗命令不同、宗教儀式不同、軍事構架也不同,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對大流士三世忠心。然而,如果第二天大流士三世發生不測,剩下來的軍隊絕不會留下來為彼此而戰;相反地他們會分崩離析,四處逃散。于是他制訂的計劃是:直接進攻波斯軍隊的核心,殺掉大流士三世。
掌握主動權
戰斗當天,大流士三世將隊伍一字排開,宛如一堵人墻——百萬大軍往前推進,準備將亞歷山大的軍隊壓垮、碾碎。
亞歷山大的軍隊排列則有點不同。他運用了此前戰場中從未見過的“梯形隊形”戰略。他沒有讓自己的軍隊直接對上大流士三世的一字隊形,而是排出一個角度,直插大流士三世軍隊的中心,讓軍隊擁有更強的機動性。
戰斗開始前,亞歷山大觀察具體形勢后,命令軍隊開始往右邊地勢崎嶇的區域推進。在這種地形區域里,他的步兵和騎兵具有優勢,而大流士三世的戰車則不容易發動進攻。
當亞歷山大將隊伍向旁側挺進時,大流士三世有點不知所措,于是他也命令自己的軍隊也向旁側推進,繼續保持正面對抗亞歷山大的軍隊。然而,大流士三世的這一命令讓其軍隊上下感到有些困惑。大流士三世命令第一排的隊伍——戰車隊伍——向亞歷山大的軍隊發出進攻,然而迎接他們的是亞歷山大軍隊的標槍雨;大流士三世軍隊的戰車不是被毀損,就是失去了戰斗力。混亂之中,亞歷山大的大軍繼續往右側挺進。而大流士三世的軍隊也繼續轉向右側,企圖與亞歷山大的軍隊保持平行。忽然之間,大流士三世軍隊的前線被撕開了一個口子,缺口靠近正在指揮戰斗的大流士三世。
亞歷山大看到此刻正是關鍵時刻。混亂的戰場和失控的戰車卷起的灰塵讓他占有絕對優勢,他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于是轉向近衛騎兵說道:“來吧!讓我們去殺了大流士三世!”然后,他們直接沖進大流士三世軍隊的中央。這是個絕妙的戰略。大流士三世的軍隊中,只有一小部分士兵能正面對抗亞歷山大的進攻,而剩余的幾十萬士兵卻趕不及支援。
出其不意
在亞歷山大的率領下,馬其頓騎兵沖破波斯軍的前線,直擊大流士三世的指揮所。大流士三士大吃一驚,他完全沒有料到亞歷山大會直接向他攻來。于是慌亂之中跳上一匹戰馬,在高級軍官的護衛下逃離戰場。
由于混亂和戰車卷起的灰塵,剩余的波斯士兵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可流言馬上散布開來:亞歷山大突破大軍核心,大流士三世逃了。
正如亞歷山大先前所言,波斯大軍開始分崩離析,士兵四處逃竄。這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于是他下令軍隊向前挺進,他的主力軍——著名的攜劍持矛“方陣”,像割草機一樣壓過大流士三世的大軍,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徹底潰敗。
偉大的戰略改變了世界
烽煙過后,大流士三世折損將士近40萬名,成為人類歷史上慘烈的戰役之一。而亞歷山大統領的軍隊只損失了1247名將士。年僅23歲的亞歷山大也成為無可爭辯的優秀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