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重視的幸福三要素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16](Martin Seligman)提出了“幸福心理學五要素”,分別是成就、積極情緒、人際關系、意義以及投入。
饑渴一代在工作中比較重視前兩項,即“成就”和“積極情緒”,他們努力工作,追求高回報和職業發展的“成就”,達成遠大目標后,他們以美食等作為獎勵,享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樂”。對他們而言,能夠被稱為“成功者”,過上更高水平的生活就是幸福。但是,千禧一代成長在應有盡有的時代,他們并不重視成就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樂”,因為他們在這兩方面并沒有匱乏感。
比起這些,他們更重視精神要素。也就是說,對他們而言,幸福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人際關系”“意義”以及“投入”這三個維度上。他們認為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物質更有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變得更奢侈了。
在消費方面,他們并不想單純滿足自己的欲望,或者想要讓別人羨慕的東西,而是想要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想要購買能對廠家的愿景和生產者的生活方式產生共鳴的產品。
從結果來看,他們開始感受到“共享過程”這一行為本身的價值,而不僅是消費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