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敗皆因事業理論
事業理論(the theory of business)也叫經營理論。無論企業管理,還是其他組織的管理,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假設。事業理論就是企業管理的一套比較頂層的假設。
事業理論的核心就是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第6章中提及的3個經典問題:
顧客是誰?
顧客認知的價值是什么?
我們的事業是什么?
企業管理層一定要在這三個方面達成共識,這樣才能真正凝心聚力。組織的事業理論可以通過表1-1進行評估,其重點是“3344”:3個經典問題、3個核心假設,以及4個落實規范、4個初期警訊。
表1-1 事業理論評估表

注:表中給出的評估項僅供參考,可以根據組織情況進一步細化。
事業理論的3個經典問題
1.顧客是誰
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組織將如何界定自己的事業。
首先可以肯定:消費者(一種產品或服務的最終使用者)永遠都是顧客。但對很多組織而言,顧客的類型不只是一個,而是兩個,甚至更多。
對沃爾瑪及其商品供應商來說,消費者是顧客,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決定了它們的績效。但對商品供應商而言,沃爾瑪是顧客,沃爾瑪組織中的相關工作人員和決策者也是顧客。如果他們不把商品放在更容易被消費者發現和購買的地方,就會影響商品的銷售,從而影響商品供應商的績效。
回答顧客是誰,難點在于選擇特定的顧客群體。選擇即意味著放棄,放棄是需要勇氣的。例如,一家生產女鞋的企業,它的顧客到底是誰?如果說女性都是其顧客,那么這個企業很難取得成功。雖然企業的產品是女鞋,但它必須將顧客具象化:女鞋的顧客到底是少女?少婦?還是老奶奶?
例如,沃爾瑪在創業時選定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為顧客群體,一舉獲得成功。
2.顧客認知的價值是什么
顧客考慮的、認知的、重視的價值是什么,這對公司經營管理極其重要。對經理人的工作而言,它就是根本的指導原則。顧客認知的價值未必是企業內部界定的價值。顧客所購買的,從來就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購買需求(want)的滿足,是其認定的價值(value)。為便于理解,我經常把“value”說成“價值主張”。企業調查、分析使命范圍內的非顧客和顧客認知和重視的價值是什么,然后選定、承諾(commitment)和宣傳出去,就成了企業的價值主張。
山姆·沃爾頓在創辦雜貨店的時候,發現當時美國流通行業的平均毛利率是45%。山姆就想,“消費者肯定愿意花更少的錢買到同等數量和質量的商品,我能不能只賺別人賺的一半的錢,把毛利率控制在22%?天天平價,銷量可以是別人的好幾倍,肯定能掙錢”。山姆從此就堅持“天天平價”這個核心價值主張。1962年,以“Wal-Mart”(沃爾瑪)為名在美國阿肯色州拉杰斯市開辦了第一家沃爾瑪平價商店。基于“天天平價”的價值主張,沃爾瑪用了30年,做成了世界第一。
小米公司在創業之初,經過研究分析發現,國內消費者不僅需要價格低廉的商品,而且需要優質的商品。于是就定了一個目標:做全球最好的手機,只賣一半的價錢,讓每個人都能買得起。小米手機乃至它的生態鏈上的產品體系都遵循“高品質、高性價比”的核心價值主張。這是小米公司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3.我們的事業是什么
事業是什么,不是由章程決定的,而是由顧客決定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顧客購買的“效用”和認知的“價值”兩個維度去思考和定義。按照德魯克的說法,定義“我們的事業是什么”不應該只是在組織剛剛成立的時候,也不應該只是在組織遇到困境的時候,最佳的時候是組織取得成功的時候。[12]我們不但要回答“我們的事業是什么?”,還要回答“我們的事業將要是什么?”“我們的事業應該是什么?”。后兩者都涉及事業理論的3個假設層面的變化。當假設有變化時,要重新思考我們的事業是什么。
沃爾瑪把“幫客戶節省每一分錢”作為企業的宗旨。“幫客戶節省每一分錢”其實就是沃爾瑪的事業。
小米公司的產品之多也曾被外界詬病,但它始終以快速、高質量的發展成果屹立于市場叢林。那么小米的事業到底是什么呢?雷軍后來用一句話定義小米公司:小米是手機公司,也是移動互聯網公司,更是新零售公司。
事業理論的三個核心假設
第一,關于組織所處環境的假設,包括社會及其結構、市場、客戶、技術等。
第二,關于組織特定使命的假設,一個組織的使命不是要很宏大,而是要以市場為驅動,回答或界定組織的具體業務范圍。
使命假設為什么如此重要?管理必須為機構指引方向,管理必須為機構擬就深思熟慮的使命。[13]有了使命,管理者才能設定目標、制定策略并整合資源去獲取成效。
使命回答的是企業為什么存在,事業應該是什么的問題。使命是一切商業策略的源頭。使命界定沒有統一的公式,我倡導的德魯克式使命界定和陳述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一個是滿足特定顧客群體的需求,另一個是滿足組織的特定利益訴求,也可兼而有之。
真滋味方便菜將使命陳述為:“讓人們快速做出一桌好菜·創享人生真滋味”;威鳴研磨將使命陳述為:“打磨光亮世界、創享美好人生”;小年派將使命陳述為:“發展人·成就企業家企業”,這些都是兩個維度兼顧的使命陳述。合縱文化集團將使命陳述為:“創新音樂生產力,為世界創造美好體驗”;璟赫機電將使命陳述為“創新流體技術,營造隨需應變的工業環境”;志邦家居將使命陳述為:“實現人們對家的美好想象”,這些主要聚焦于滿足顧客需求的維度。
第三,關于實現組織使命所需核心競爭力的假設。組織要基于自己的優勢來實現戰略和組織目標,從而去完成組織的使命。
低價是沃爾瑪的核心競爭力,供應鏈運營是其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優勢。
小米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被雷軍總結為四點:第一是米粉文化,就是和用戶交朋友;第二是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第三是鐵人三項基本功——硬件+新零售+互聯網;第四是實業+投資,用生態鏈完善產品組合。
“關于外部環境的假設決定了一個組織將因什么得到回報。關于使命的假設規定了組織把什么結果看作是有意義的。換言之,這些假設指明了該組織認為它對整個經濟和社會應做出何種貢獻。最后,關于核心競爭力的假設則明確了組織必須努力的方向,以維護領先的地位。”[14]以上是德魯克關于三個假設的定義說明。
事業理論的4個落實規范
1.有關環境、使命和核心能力的假設必須符合實際
其實很多企業做事情沒有清晰的邏輯,很多事未經假設就做了。如果你的組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千萬不要自滿,其實這些成果暗合了事業理論的要求。如果干得不成功,100%是因為違背了事業理論。如果能提前就明確這些假設,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做,成功的概率就會大一點。但按照事業理論的三大假設去做,并不意味著100%會成功。因為假設未必與事實相符,一個人的認知是有局限的,所以德魯克指出了一個真理:三大假設必須符合實際。
財報顯示,2017年年底,海底撈還只有273家門店,2018年上市當年新開店近200家,全球門店數量達到466家。2019年新開店308家,2020年繼續新開店544家,2021年上半年再度新增299家門店。海底撈2018年9月登陸港交所,2018年至2020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6.46億元、23.45億元和3.09億元,合計約43億元。2021年2月海底撈發布盈利預警,2021年全年預計虧損38億~45億元。也就是說2021年的預計虧損達到了前3年盈利的總和。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在2021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表示,自己對海底撈的戰略失誤負有相當大的責任,他承認:“2020年做出的開店策略是完全錯誤的,我對趨勢判斷錯了。”
資料來源:1.http://k.sina.com.cn/article 1357776253 50ee057d001011of2.html。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347922919841252&wfr=spider&for=pc。
海底撈在2020年之前的擴張開店策略是符合其事業理論的,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之后,錯誤地判斷了環境趨勢,依然采取擴張開店的經營策略從而導致了失利,這驗證了成敗皆因事業理論的論斷。
2.關于所有這三個方面的假設必須互相吻合
三大假設要相互匹配,在做使命陳述的時候,不能不顧環境;在構建組織核心競爭力的時候,要以使命的假設為前提。
3.事業理論必須被整個組織的人知曉和理解
事業理論不僅要上下皆知,而且要得到理解。在現實中,很多人誤以為,這么高級的、頂層的東西,最好只有企業領導者一個人知道,就連有些高管都不能知道。這是錯誤的,如此怎么可能凝心聚力?喊口號就能凝心聚力嗎?大家都不知曉,就更談不上理解組織是基于什么樣的假設,組織是基于什么樣的經營邏輯了。
如果你是企業創始人或董事長,要自問:是不是只是自己在思考、界定這些問題,并沒有真正讓這些問題上下皆知,沒有真正讓員工理解它們?
在我服務客戶的過程中,關于三大假設,我會組織客戶單位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共同研討,采取培訓、工作坊和現場輔導的方式產生成果。其時,在產生階段性成果的同時就已經實現了“人人知曉和理解”的目的。
4.事業理論必須受到持續的檢驗
事業理論是一種假設,是對不斷流動變遷的事物的假設:諸如社會、市場、客戶、技術等。所以,事業理論必須要接受事實和成果的檢驗,自我變革的能力必須植入事業理論的內核。
事業理論的4個初期警訊
如何判斷事業方向有沒有偏差?要特別留意4個初期警訊:第一個是組織達成創立初期的目標;第二個是快速成長;第三個是意外的成功,無論自己的,還是競爭對手的;第四個是意外的失敗,無論自己的,還是競爭對手的。這四個警訊的出現,是重新思考和質疑事業理論原有的假設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