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供應鏈的“中年危機”與融合設計流程方法

有次,我帶閨女去科技館,看到了地球生命的進化圖。

如果說從地球誕生到現在是1天,那生命在凌晨4點(34億年前)就已出現,而人類到最近2分鐘(160萬年前)才出場,現代人種的登場,要到最后3秒(4萬年前)。這和我們的日常感知相符,社會在以加速度發展。

問題是,加速的原動力是什么呢?我認為是主動創新!

以進化論為基礎的自然演進模式也有創新,但被動、緩慢,創新效率很低,主要靠偶發變異和優勝劣汰自然篩選。自從人出現了以后,基于想象力的主觀能動性打開了新的賽道,換檔加速。人類通過主動創新不斷引入新力量,打開新的價值空間。今天,隨著經濟規模總量和研發創新資源投入比例的不斷擴大,創新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主發動機,火力也越燃越旺。

現在這個發展階段,經濟加速度發展,物質相對富足,精神上的競爭卻更加激烈。

從哲學意義上說,現代人在物質上極大豐富,但精神上卻面臨“現代精神危機”。重復性的工作導致人的“異化”,以及人生意義感的缺失。人生的方向只能自己去尋找、創造,在創新中找到存在的意義。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現在變成了“我創故我在”,從消費主義進入了創新主義。無論企業還是個人,大家競相推陳出新,爭先恐后加大創新投入。創新的范圍和深度、創新模式,都在發生變化。創新者不再局限于愛迪生式的少數科學家,而是擴大到了普通企業、普通勞動者。我們正加速進入普遍創新的商業新時代。

一、供應鏈的“中年危機”

普遍創新時代,新產品、新產業和新模式不斷涌現。

產業迭代周期開始短于職業生命周期。個人和企業,甚至國家,在生命周期內都會遇到一次甚至多次躍遷式、顛覆式變化。我們需要穿越一次甚至是多次的“中年危機”(見圖1-11)。面對非連續性躍遷式變化,傳統線性思維與學習管理方式都需要做出改變。但慣性的力量是強大的,學校還在按部就班地傳授著原來的知識,原來光鮮體面的熱門職業一個個過時。大家剛開始還茫然樂觀,覺得那個“倒霉蛋”不會是自己。等大廈將傾時想跳出來,卻發現為時已晚。從歷史經驗看,能夠安穩度過“中年危機”、成功變革的企業只有5%。IBM、華為、微軟等有變革管理機制的企業,成功率也只有20%。

圖1-11 企業與個人的“中年危機”

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客戶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戶如初戀。

企業要留住客戶,只靠真心是不夠的。市場在變、客戶在變,很多時候客戶拋棄你,并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么,只是因為客戶有了更好的選擇。在現代企業,對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非常關鍵。企業各個部門中,銷售這個偵察兵離客戶最近,對變化最敏感,反應也最靈活。銷售在很多時候是短視的YES先生,先不管能不能做到,訂單拿下來再說,回頭再搞定研發和供應鏈。而研發天生面向未來,職責就是持續迭代產品,不斷發明新武器。研發是0到1,初始投入可以小些,多路徑、多梯次布局,打一槍,放一炮,然后大部隊再上。

大部分系統,是周邊靈活,核心穩定。

在多變的商業環境下,最難改變的往往是處于系統核心地帶的制造與供應鏈。傳統的重載供應鏈是炊事班,帶著鍋碗瓢盆、輜重和武器彈藥。若偵察兵在行進中遇到困難,跋山涉水很快就過去了。規模化的重載供應鏈,則需要搭橋修路。面對快速變化的需求,供應鏈反應天生就慢一拍(見圖1-12)。但是,供應鏈作為整個系統的中樞,如果不能快速做出改變,只是銷售和研發做出變化,也沒有用。

圖1-12 處于核心的重載供應鏈

需求上升,提不起速!

需求下降,剎不住車!

身體跟不上靈魂的步伐,這是很多傳統供應鏈的痛苦所在!

今天很多供應鏈問題的關鍵是環境變了,但供應模式沒有同步匹配。

在現代的商業社會中,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不斷迭代,但我們大部分企業的生產制造模式、供應模式好像在這里凍結了,時間還停留在20世紀的福特時代。如果模式落后、不匹配,大家再怎么努力,也是無濟于事。各個領域都痛苦,沒有誰能夠偏安一隅,都迫切希望有所改變。各個領域從不同路徑尋找突破:從小采購到大采購,小制造到大制造,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努力往上擠;集成計劃,訂單統籌,拉通對齊端到端紛紛登臺,各展其能,大顯身手;互聯網新勢力,從銷售端突破,從上往下擴展,數字化、智能化,各種新思維、新模式都不放過。這些運作管理,或者數字化單點技術的突破,如果不涉及核心模式的變革,效果都很難盡如人意。

“中年”的供應鏈,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在新舊力量盤根交錯間,進退兩難。

矛盾越來越凸顯!

二、數字化融合設計

求人不如求己!

對于供應鏈的“中年”困境,解決的關鍵還在改變自身。改變不了環境,只能練好內功,然后再牽引整個系統改變。產品是源頭,是價值的載體。產品設計可以是“萬惡之源”,也可以“優生優育”,成為優秀基因之源。數字化技術幫我們在產品源頭實現供應模式的融合設計,實現供應鏈與前端研發和后端銷售的高效協同。

對一個系統來說,除了組成要素,更關鍵的是它們之間的連接關系。

如圖1-13所示,傳統的研發、供應鏈和銷售之間的連接關系,是串行的線性關系。新產品導入(new product introduction,NPI)流程是這樣的:研發先完成產品設計,在進入生產前通過小批量驗證(試制驗證)攔截問題,然后再反饋給研發做相應修改。經歷過這種串行運作方式的人都知道,這種被動攔截問題,反反復復一輪輪修改的方式效率非常低,周期會拉得非常長。比如在巴西華為,我曾經跟蹤過幾個訂單的串行處理流程。每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要返回上面環節進行處理,再修改、再反饋,一套完整的流程下來,非常讓人崩潰。后來,IPD出現了。制造、銷售等功能領域代表前移到研發環節,在產品設計關鍵技術評審(technical review,TR)點評審把關,提前發現問題。通過DFM需求,將制造后端的需求提前融入產品設計中,預埋能力。

圖1-13 NPI的演進

慢慢大家發現,試制驗證和新產品導入不能只是生產線驗證,還包括生產線外的物流以及計劃、訂單等信息流的導入驗證。制造導入被擴展到供應導入,對應的DFM也變成DFSC,增加面向可計劃性設計(design for plan,DFP)、訂單、物流以及供應模式的架構級可供應設計內容。

普遍創新時代,帶著鍋碗瓢盆的重載供應鏈,如何改變在后端被動響應客戶需求變化,快速適應產品的快速迭代?答案只能是進一步前移(見圖1-14),IPD與ISC從連接到融合,產品供應鏈融合創新。

圖1-14 產品供應鏈融合設計

這樣做有很多好處:

(1)向客戶靠攏,縮短需求變化的感知與響應時間。傳統IPD流程雖然前移了,但只是提需求和被動評審,對未來的新需求感知不夠,且距離客戶需求遠,周期長,響應也就要慢半拍。融合設計將供應鏈進一步前移,在產品規劃設計的同時洞察客戶面向未來場景的供應需求,感知更敏銳,響應更快。

(2)機制上承載供應鏈創新,激烈變革分解迭代,潤物細無聲。產品研發創新中有IPD流程與組織承載,持續迭代。而供應鏈創新缺乏業務流程承載,主要靠后端持續改善。但很多系統性的問題難以通過持續改善解決,只能日積月累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再來一場激烈的變革。但這種激烈變革的成功率通常非常低。融合設計把供應鏈創新前移到產品設計源頭,此時產品和系統都沒有定型,相對容易改變。長期累積的變革被分解成了一個個小顆粒的迭代改良,靜水潛流,潤物細無聲,成功率要高很多。

(3)DFX需求更系統和完整,有的放矢。傳統的DFX(design for X,X為泛指,即面向各領域的非功能設計)需求往往依賴個人經驗,受限于設計者個人的能力水平。DFX基線也主要是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來的“后視鏡”,后知后覺,面向未來需求變化反應慢半拍,很難保障系統性和完整性。而融合設計的DFX需求,是以后端的制造系統與供應鏈設計為核心的。以終為始,有的放矢,DFX需求會更加系統和完整,反應也更快。

(4)縮短整體上市周期,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傳統IPD采用V字瀑布模型,周期長,打靶命中率低。而融合設計在產品設計時同步設計產品制造系統與供應鏈,這給快速迭代驗證創造了基礎,大幅縮短了從設計到導入驗證的周期,更加敏捷地響應需求變化。其中需要結合一些傳統驗證以及虛擬仿真等新技術,虛實結合,迭代驗證。比如,在只有概要圖紙時,研發的產品方案與供應鏈的供應方案相互串講,由專家評審;或者騾子產品[2]、騾子生產線交叉驗證。到詳細設計與數字化樣機階段,通過數字化虛擬驗證提前發現問題。不管是傳統的還是新的技術,都是在前段盡早發現問題。

三、從產品到解決方案的兩種理解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企業如何厚積薄發,使創新像海浪一樣,一波接一波,穩定而后勁十足?這不能單靠產品研發創新,而要依靠包含制造供應鏈在內的全流程價值鏈創新、融合創新。IPD的核心邏輯是同步工程。但很多IPD還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還局限在純粹的產品設計上。真正的同步工程應該在產品設計的同時,同步設計產品制造系統與供應鏈。在產品設計源頭構建先進供應模式,構建差異化競爭力。

IBM和華為都特別強調產品與解決方案(product&solution)。不要只關注產品(product),還要基于客戶場景,關注能最終解決客戶問題的解決方案(solution)。通常來說,大家主要強調的是跨產品組合解決方案,產品之間橫向拉通來看。但我對產品與解決方案還有另一個維度的理解,即從橫向到縱向。如圖1-15所示,沿著價值流,從裸的產品到產品供應方案、銷售方案、服務方案等。從客戶中來,到客戶中去,形成端到端的產品與解決方案。裸的產品無法滿足需求,只有銷售、供應給客戶,才能實現價值變現,所以IPD的核心應該在產品設計源頭,同步設計端到端產品解決方案,包括供應方案。強調一下,我說的不是供應模式,而是供應解決方案。因為模式是相對抽象的,很難落地。只有和具體產品及場景結合起來形成具體的供應解決方案,才能執行和落地。

圖1-15 產品解決方案的另一種理解

產品設計決定供應模式,還是供應模式決定了產品設計?

都不對,客戶需求才是源頭!

客戶需求的特點最終決定了產品架構,決定了產品供應模式和銷售模式,決定了底層的共同邏輯。這是最核心的基因,或者說底層密碼。我們習慣于順著時間順序,先有產品設計,包括DFSC,然后有供應模式設計。

實際上,我們應該以終為始調整順序。

如圖1-16所示,基于客戶供應需求設計理想產品架構與理想供應模式。對準供應模式,將DFX需求落入產品設計。對準理想產品架構,同樣將XFD[3]需求落入各功能領域的方案設計。比如MFD(manufacture for design)落入制造系統設計,SCFD(supply chain for design)落入供應鏈設計,SFD(sale for design)落入銷售方案設計。

圖1-16 供應模式與產品DFX的關系

這才是真正的集成產品解決方案設計,融合創新。

普遍創新時代,從產品創新到供應模式創新,再到產品與供應模式融合創新!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引領,海闊憑魚躍!


[1] 數據基于《戚少保年譜耆編》整理。

[2] 指在老產品版本上寄生新特性,手工快速打造樣機。

[3] 全稱為X for design,X指各功能領域。XFD意為功能領域支撐產品設計。X可以為manufacture(制造)、supply chain(供應鏈)、sale(銷售)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金乡县| 时尚| 盐城市| 吉木萨尔县| 宁强县| 泰兴市| 若尔盖县| 鄂尔多斯市| 梁平县| 波密县| 渭源县| 晋州市| 太仓市| 太原市| 前郭尔| 依安县| 彩票| 安国市| 读书| 登封市| 即墨市| 行唐县| 西和县| 永福县| 靖江市| 香港 | 禄丰县| 新宁县| 高要市| 莱芜市| 山东| 泗阳县| 甘德县| 万年县| 格尔木市| 海阳市| 昌平区| 浦县| 新疆|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