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文學經典:從古希臘到當代
- 王鋼主編
- 10字
- 2023-10-30 18:32:49
第二章 中世紀歐洲文學
第一節 中世紀的宗教與世俗文化
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始,至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時期。這一時期是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發展與衰亡的重要歷史階段。封建莊園制和等級制的建立鞏固了封建主的統治,歐洲封建社會逐步發展到全盛時期;基督教確立自身的文化統治地位,基督教意識形態對歐洲文學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強大;隨著封建社會的逐步解體和向早期資本主義過渡,歐洲社會發生巨大變革,中世紀文明向近代文明轉變。
一、中世紀歐洲的社會問題與社會面貌
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來看,封建生產方式與奴隸制生產方式相比,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巨大進步。公元9—11世紀,歷經長達幾百年的封建化進程,歐洲莊園制經濟和封建等級制最終確立,極大地鞏固了封建主的統治。作為歐洲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經濟關系組織,莊園為封建領主所有,生產一切物質必需品。為穩固封建統治,封建主還發展了封建等級制,封建領主擁有自己的堡壘和武裝力量。到公元11世紀末12世紀初,西歐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整體呈現出全新景象,城市勃興,大學創制,邊疆拓荒,中世紀的科學出現,哲學思想涌動。經由拜占庭、西西里、西班牙三個主渠道涌入的古希臘羅馬文化重回歐洲,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傳統引發歐洲學術界的研究熱潮,啟迪并開拓了中世紀歐洲人的智識。中世紀晚期,瘟疫、饑荒、戰爭頻仍,基督教會內部爭議不絕、走向分裂,封建生產關系趨于瓦解。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較大發展,資產階級不斷攫取政治和經濟的主導地位,促成科技、文化與文學逐漸向近代轉型。
從文化的歷史演進角度來看,自公元5世紀始,歐洲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歐洲文明和文化發生了巨大轉折,基督教文化取代古希臘羅馬文化,逐漸在歐洲占據統治地位。蠻族各部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已經接受了基督福音的傳播,因此,蠻族入侵后,基督教歷史性地承擔起重建歐洲文化的重任。從公元5—15世紀,長達一千年之久,是封建主和基督教會聯合統治時期。隨著教皇制的確立、修道主義的盛行、神學論爭以及經院哲學的發展,基督教在神學思想、教會組織和崇拜生活等方面都得到了豐富和加強。在與世俗封建統治既聯合又斗爭的歷史進程中,基督教以舉足輕重的社會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精神統治作用,成為歐洲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基督教文化無孔不入地滲透進歐洲的政治、經濟、日常生活乃至文藝創作等各個領域。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12世紀初,歐洲社會從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向工商業為主的市民社會轉變,一種特殊的政治結構——近代國家現出雛形,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先后結束封建割據局面,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誕生打下基礎。社會生活的中心也從鄉村轉移到市鎮,歐洲形成了一些具有近代意義的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是城市主要居民,城市發達之后產生了市民階層,他們也受到封建剝削和壓迫,于是市民階層和農民一起反對封建主的壓迫和統治,這使得反封建的斗爭持續活躍于整個中世紀。國家和城市的出現使歐洲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12世紀后,西歐社會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經歷了一場改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開始發生轉變,重視世俗教育、強調自由競爭、追逐積累財富,逐漸孕育出資本主義的萌芽。
總之,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政治環境相對比較穩定,經濟全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國家統一呼聲日隆。封建主和武士們以騎士的形象出現,貴婦人要以愛慕者的感情和行動裝點生活。城市生活繁華,資產階級沖擊封建勢力,逐漸晉升為歐洲大陸的新生力量。這一切都要求文學家要以新的內容和形式來展現這一時期社會文化發展的面貌與需求。
二、基督教文化的主導與滲透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是歐洲文學與文化傳統的兩大源頭之一。在中世紀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基督教作為歐洲唯一的宗教信仰和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影響著歐洲人的思維習慣、心理行為等各個方面,并鑄就了歐洲文化基本特征和精神特質的重要維度。
首先,基督教文化源于“兩河流域”的猶太教,并在中世紀的歐洲經歷了逐步發展的過程。從宗教的歷史發展來看,基督教文化繼承并發展了希伯來人的民族宗教——猶太教的文化傳統,猶太教文化中唯一神的信仰思想、上帝與以色列人立下圣約的“選民”觀念以及歷史英雄主義的“彌賽亞”觀念,均被基督教承繼并賦予了新的內涵。因此可以說,基督教文化是希伯來文化結合了某些希臘羅馬文化因子后演變成的一種新的文化載體。中世紀初期,入侵的日耳曼人處于文化上的原始狀態,基督教士則繼承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日耳曼蠻族依賴基督教穩定局面,形成了基督教對中世紀的文化壟斷,基督教文化也由此完成了與希臘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的一次重要融合。公元11世紀后,通過主教敘任權之爭和八次十字軍東征,羅馬教會得以強化對歐洲政教的控制權,教會對歐洲文化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新興的基督教文化進一步占據主導地位,并在此過程中完成了與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再次融合。
其次,《圣經》是基督教文化的主要思想武器?;浇痰娜拷塘x以及后來發展出的神學思想,都是以《圣經》為根據的,因此可以說,《圣經》是基督教文化的根本體現?!妒ソ洝芳础缎屡f約全書》,分為《舊約》和《新約》兩部分?!杜f約》是猶太教經典,又被稱為《希伯來圣經》,是古代希伯來人在生活中積累和創造出來的,包括公元前13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之間民間流傳的神話、歷史傳說、愛情詩、先知的言行錄、律法、宗教教義等,是一部全面展示古代希伯來文化的百科全書式巨著?!杜f約》分為三十九卷,包含神話與先祖傳說、史詩、歷史文學、先知文學、智慧文學、啟示文學、詩篇等。《新約》是基督教興起后的經典,包括有關耶穌言行的福音書、耶穌使徒的傳說和書信、早期基督教會情況的事件記錄等。《新約》分為二十七卷,其中“四福音書”敘述耶穌的行跡,《使徒行傳》展現初期傳道者不畏艱險的犧牲精神,《啟示錄》以異象、幻景和預言式的語句把啟示文學推向巔峰?;浇虒ⅰ杜f約》與續寫的《新約》合并在一起,共同構成核心經典《圣經》。
再次,“罪”與“救贖”構成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根據《舊約·創世記》中“第二創世神話”的描述與記載,基督教認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而犯下“原罪”,因此,人應當以懺悔和贖罪拯救自身,基督教的一切宗教活動也由此幾乎都衍生為規勸人們滌清“罪惡”,以達成“靈魂救贖”的目標?;揭d“道成肉身”降世,目的也是拯救人脫離“罪”的轄制,與上帝重新和好。人也應該將現世生活視作一個不斷洗滌自身之罪,為進入與上帝同在的來世而做準備的短暫過程?;浇涛幕瘜⑷酥白铩敝糜谒急娴闹行奈恢?,“罪”與“救贖”因此成為基督教思想與神學教義的核心內容。在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語境中,人的生存狀態就是在“罪”與“救贖”的圈囿中徘徊前行,一切宗教行動也都圍繞這一內容展開,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思想與行為的規范體系?;浇涛幕詷嫿ㄈ绱说囊惶姿枷胛幕a來約束人的欲望,一方面在于其對當時的人的存在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例如文學家和藝術家能夠通過這種思想促使他們不斷地探求與反思,從而使他們的創作直抵世道與人的心靈深處;另一方面在于這種思想觀念能夠將人們引向對來世天國幸福的期待,從而實現基督教貶抑人性中的現實欲望的目的。
最后,基督教文化構成了歐洲中世紀文學藝術的重要源泉,并對后世西方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浇涛幕讶环e淀為中世紀歐洲社會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成為歐洲人心理意識和精神生活的主導,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要想了解中世紀的歐洲文學藝術,就必須了解基督教文化傳統,因為中世紀的文學藝術處處留有基督教文化的印記,它們或是以基督教思想文化為背景,或是以基督教文化為題材,或是化用基督教文化的表現手法。不僅如此,基督教文化對后世西方文學藝術在選材和主題表現等方面也影響深遠,誠如詩人托·斯·艾略特所指出的那樣,歐洲的文化以及文學藝術得益于“現代歐洲基督教的共同傳統,以及伴隨著這個共同的基督教傳統而產生的共同文化因素。……西方世界正是在這種傳統中、在基督教中以及在古代希臘、羅馬和以色列的文明中,才具有了其自身的統一性?!@種經歷了若干世紀的文化的共同因素的統一,是聯結我們的真正的紐帶”。15
三、文學對歐洲中世紀社會狀況與社會問題的回應
文學對歐洲中世紀社會狀況和社會問題的回應,既表現在文學與基督教思想文化的密切聯系上,也體現在文學類型的發展演變上。教會文學、騎士文學、英雄史詩和市民文學是中世紀歐洲文學的四種主要類型,前三種類型深受基督教文化觀念的影響,最后一種市民文學雖然屬于世俗文學的范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留有基督教神學的印記。
第一,教會文學是歐洲中世紀文學的正統,是占主導地位的中世紀文學類型。作為基督教壟斷中世紀文化的表征,教會文學往往以《圣經》為藍本衍生出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文學形式來宣揚基督教教義,傳達虔誠的信仰,播撒天國的福音。
就藝術類型來看,教會文學主要包括基督故事、圣徒傳、禱告文、贊美詩、布道文、圣者語錄、夢幻故事、神跡故事、宗教劇等,也有書信體散文和篇幅較長的抒情詩歌。就藝術手法來看,教會文學充分借鑒《圣經》的表現手法,多采用夢幻、寓意、象征、暗示、異象等修辭技法。盡管教會文學向來被認為文學價值不高,但其所確立的懺悔、禱告等文學傳統對后世圣·奧古斯丁、盧梭、列夫·托爾斯泰等思想家和作家的創作卻影響深遠。
第二,代表歐洲封建社會主流文化意識形態內涵的騎士文學是封建宗主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與基督教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夾雜了民間文化的因素,因此,騎士文學既反映忠君、愛國、護教的社會主流文化意識,又不乏對現世生活樂趣的肯定。
騎士是歐洲中世紀產生的特殊社會階層,騎士精神的內核是“忠君、護教、行俠”,騎士文學很好地詮釋了騎士精神的內涵。中世紀的騎士文學包括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兩種類型。
騎士抒情詩的中心是法國的普羅旺斯,表現的是騎士與貴婦人的“典雅愛情”,騎士抒情詩的種類眾多,主要包括牧歌、怨歌、夜歌、破曉歌等。其中最為著名的破曉歌將騎士與貴婦人黎明分別的繾綣展現殆盡,給禁欲主義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
騎士傳奇又稱騎士敘事詩,其主題是游俠歷險、宗教信仰和愛情糾葛,按照題材的劃分包括三大系統:古代系統、不列顛系統和拜占庭系統。不列顛系統主要描寫亞瑟王及其圓桌騎士的事跡,是故事最豐富、最精彩的系統。不列顛系統的代表是法國詩人克雷蒂安·德·特洛阿(約1135—1183)的《蘭斯洛特,或大車騎士》(約1168)、《伊萬,或獅子傳奇》(約1170)等。集大成者是后世英國人托馬斯·馬洛禮(1415/1418—1471)的《亞瑟王之死》,該書將亞瑟王系列的各種傳奇故事融為一體,集中敘述了亞瑟王的誕生、經歷、武功、陣亡和最后的歸宿,以及他手下圓桌騎士們奇特的經歷和探險,還包括尋獲圣杯的故事。
總體來看,無論是騎士抒情詩還是騎士傳奇,它們一方面渲染了精神理想的追求與基督教結合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執著于世俗榮譽和男女情愛,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第三,歌頌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英雄形象、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情懷的英雄史詩紛紛出現。尤其是中世紀后期的英雄史詩,大多超越了前期英雄史詩狹隘的部落意識,其所渲染的是國家統一、抵御外敵的觀念,顯現出對封主和封臣關系的重視,呈現出濃厚的基督教文化影響色彩。
中世紀前期的英雄史詩主要描述尚處于氏族社會末期的蠻族部落生活,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較小,主要作品包括日耳曼人的《希爾德布蘭特之歌》(約公元8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甫》(約公元7—8世紀)、芬蘭的《卡列瓦拉》(約公元7—8世紀,19世紀成書)以及冰島的“埃達”和“薩迦”。后期的英雄史詩則將忠君報國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戰斗與捍衛基督教信仰、驅除異教徒的偉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后期“四大史詩”包括法國的《羅蘭之歌》(約1080),史詩刻畫出忠君愛國、抗擊異教的英雄羅蘭的形象,體現出歐洲中世紀高度封建化的典型社會特征;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約1200),史詩反映出封建君臣關系和等級觀念;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約1140),史詩展現了主人公熙德雖遭不公正的放逐,但仍效忠國王、忠于信仰的故事,刻畫了符合當時封建社會需求的理想英雄的形象;古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1185—1187),史詩以12世紀羅斯王公伊戈爾的一次失敗的遠征經歷為史實依據編撰而成,歌頌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
第四,傳達新興市民階層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的市民文學多為民間創作,反映市民生活,提出市民最關切的社會問題,表達出強烈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公元12世紀以后,歐洲市民階層壯大,世俗文化逐漸形成,新的文學形態——市民文學隨之出現。市民文學以城市的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為主要背景,以諷刺、幽默的藝術手法嘲笑封建貴族和教士的愚昧和虛偽,展現市民階層的機智和狡黠,在內容上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色彩。
市民文學的主要體裁形式包括韻文故事、諷刺敘事詩、城市戲劇等。韻文故事是一種短小精悍的詩體故事,反映的生活面廣,具有尖銳的諷刺性。諷刺敘事詩寓意深刻,形象化、擬人化特色突出。城市戲劇多貼近現實生活,反映市民生存狀況。
從國別來看,法國的市民文學最引人矚目。長篇敘事詩《列那狐傳奇》(約公元12—13世紀)圍繞列那狐和依桑格蘭狼的斗爭展開,反映中世紀后期新興市民階層的生活和價值觀念。讓·德·默恩(約1250—約1305)續寫的敘事詩《玫瑰傳奇》第二部(約1270),批判了教會的腐敗,揭露了商人、高利貸者的不義,運用夢幻、寓意手法,反映市民階層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