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幾番輾轉到越中
- 詩魔白樂天
- 碣石頑童
- 2959字
- 2015-01-19 12:41:08
傍晚時分,馬車轉過一個彎,前面忽然又開闊起來。大家舉目遠望,喲!那里是什么山?好高好大,隱隱約約地一直升向云端里。樂天兄弟被那奇景吸引住,只是不知道那座山的名稱。還好,眼前來了一位當地人,樂天急忙喚住那人,指著遠處的山峰問那山叫什么山,可是那當地人聽不懂語言,只是從樂天的動作看出了意思,也跟樂天打啞謎,先用手指指著天上,再用手指指著眼睛,口里哇啦哇啦地發出聽不懂的聲音。可是聰明的樂天竟然從那當地人的啞謎看出了名堂:“天目山!”這座山原來就是天目山!于是樂天立即吟出了李太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天目山成了樂天兄弟的話題。忽然間,前面又是一個市鎮,大家走近城門,只見城門上方三個篆體大字:“仙霞鎮”。大家進城,住進旅店。當晚樂天兄弟談起吳越間的古名人軼事,幼文忽然說道:“據南朝《梁書》《殷蕓小說》載,寧國縣東南面一百一十里,舊吳興郡安吉縣南面,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子入吳時鑿此井。從這段文字看來,孔子井應該就在這一帶。”
幼文說出了孔子井的典故,樂天馬上提出,既然是大圣人孔老夫子留下來的遺跡,如今我們兄弟既然來到這里,就一定得弄個清楚,不去看一看,心里總不踏實,于是向旅店堂倌詢問關于孔子井的情況。
真是常言說的:“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只聽得那位堂倌說道:“幾位小哥,我們這仙霞鎮不但有孔子井,還有孔夫村、孔夫關。在這仙霞鎮上,還有一條孔夫巷。不遠哪,要去看孔夫村,從東門出去,徑直向前走,一頓飯功夫就到。”
得到這一消息,樂天兄弟心下歡喜,回到房間,只待明天早飯后便可直接前往孔夫村。
吃過早飯,大家徑直向城東門走去,不經意間,已到了城門口,大家憑著日頭方向,很容易知道這里是東門。大家出了城門,順著一條石板路向前走,由于路兩旁密密的樹林把石板路遮蔽得一片濃蔭,使人覺得仿佛那石板路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偶爾吹來一絲涼風,讓人感到那涼風在人們的臉上輕輕撫摸。“江南的空氣是溫柔的。”這是成年人很容易產生的感覺,但是孩子們更會感覺到江南初夏的浪漫。
一個帶著神秘的村莊出現了,那也許就是孔夫村?其實果真像旅店堂倌說的那樣,沒一頓飯功夫,孔夫村就真的出現在眼前了。跟人們的想象正好相反,原先大家心里想,這孔夫村的房屋一定頗有風格,誰知道,這孔夫村竟然全部是茅屋!樂天兄弟議論說,這也許是故意保持一千多年以前的村莊面貌吧?只是這里的環境特別好,道路全是用青石板鋪成,房前屋后,到處有桑樹、香椿和不知名的古樹。雞犬之聲此起彼伏。村子前面有開闊的平地,許多老人兒童在這里說話嘻戲。
樂天一行人剛走近村子,立刻有人上前熱情地打招呼。當樂天兄弟說明來意,當即有一位頗有風度的中年男子跟大家說話。話題當然是有關孔夫村的話題了。
“要說這孔夫村的歷史,還得從孔夫子周游列國的時候說起,當時孔夫子從楚國牽著馱書的毛驢到吳國去,經過前面不遠處的孔夫關關口,又干又渴,便在路旁尋找水喝,可是怎么也找不著水。此時,路旁的毛驢用蹄子扒出一個坑,奇跡發生了,坑中涌出一股泉水來,泉水清洌甘醇,孔子歡喜萬分,飽喝一頓。孔夫子正準備向前走,忽然心里一動,心想這泉水不是跟自己有緣么?便在泉水旁邊蓋一茅棚,在那里住了下來。孔子還到距關口山上約四里路的一處石壁山游玩。此山似鋸開一樣,上下兩面都非常平整,孔子把它起名為‘仙人鋸板’。后來一直就叫‘仙人鋸板’了。后來孔夫子又到這村子里住了一段時間,所以孔子走后,人們就把這里的村子和那口井水稱作孔夫村和孔子井。還把離村子不遠的一個關隘稱著孔夫關。從此以后,過往行人經過此地,都要喝幾口泉水。特別是大人帶小孩經過此地時,都要小孩喝幾口此井的水,意思是喝了孔子井的水,讀書會更聰明。”
說到這里,樂天兄弟都笑起來:“我們也要喝孔子井的水。”
從孔夫村回來,在仙霞鎮周圍到處轉了轉,回旅店歇息。
第二天,大家離開仙霞鎮,繼續向東南進發。不多時,面前一座塔高高地立在山頂。樂天兄弟在北方看見過許多塔,但是不知道這江南的塔在建筑工藝上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們下了馬車想去看看。
大家走近那座塔,只見那座塔七層六面,通高七八丈,磚木結構,每面寬大約六尺,層層均有拱門及蹬道,由塔體外壁盤旋而上。每層均設有平座和挑出飛檐,上鋪筒瓦,形制秀麗。第二層蹬道兩側,塔剎上通體布滿銘文和花草以及蓮花瓣紋飾。奇怪的是,塔的頂端居然生長著兩棵桃樹,一位游人告訴樂天兄弟,那兩棵桃樹相傳是“飛植天桃”,每當陽春三月,桃花盛開,襯著藍天白云,不管從遠處看還是從近處看,都顯得分外的燦爛,就像滿樹紅霞,光彩鮮艷。
大家剛準備往回走,忽然看見塔基有一行文字:“仙人塔建于唐貞觀十八年”。大家知道了這座塔原來叫著仙人塔。
馬車繼續前行。這時候前面出現一道拱形的門,樂天兄弟一下看出,這是一個關隘。眨眼間,那關隘已經在眼前,關隘上題著三個大字:“千秋關”。
不知什么時候,也許還是在盤古開天辟地的時候吧,聰明的盤古發現大地坎坷不平,到處有大山橫亙,可是這人類需要在大地上通行,如遇大山橫亙,怎么能夠順利通行呢?于是盤古想出了一個便捷的辦法,用一把巨大的利斧將那些橫亙大地的山脈從它們的某個適當的部位砍下,這樣就在那被砍下的地方形成一道深溝,人類沿著那條深溝就可比較順利地通行了。后來人們把這些用來通行的地方稱作“關隘”。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出現了一些專門研究大規模殺人的專家,聰明的歷史學家們把他們稱作“軍事家”。自從有了“軍事家”,這些被稱作“關隘”的地方被高度重視起來,自古以來,作戰的雙方為了爭奪那些據說是生命攸關的關隘,進行著永無盡頭的殊死爭奪。在大中華無數的關隘之間,諸如居庸關玉門關JYG天井關雁門關石嶺關平型關娘子關潼關蒲津關武關潼關蕭關大散關虎牢關山海關等等等等,曾經有過無數的將士在這些關隘流血喪命。關隘的雄偉正是由于對它的極其慘烈的爭奪體現出來。
“千秋關,即天目山西麓也。”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爭之地。五代后梁與吳越曾在此大戰;有指揮洞、點將臺、炮臺等設置。
“千秋嶺上千秋關,雄立千秋;萬家鄉里萬家祠,福佑萬家。”樂天兄弟咀嚼著這關上題聯,在馬車發出的“嗡嗡”聲中駛過關洞,一路馳騁。出寨里,過橫路,到登村,千秋關的九九十八彎隨著馬車車輪的隆隆聲和車觳的吱呀聲被遠遠甩在了后頭。
四周有居住的鄉民,他們在高高的山上鑿石造田,從道路上看那些農田,大丘的田僅夠一個人躺下,小丘的田僅夠一個人坐著。層層梯田,螺旋而上。那山嶺高不下數百仞,云煙籠罩,看起來給人以朦朧神秘的感覺。怪不得本朝詩人羅隱有“回望千秋嶺上云”的詩句。
馬車轉過天目山的西麓,逐漸由天目山的南部邊沿繞了一個很大的彎彎,最后進入天目山東南部的古越國腹地。
一天,馬車到了余杭。現在離樂天一家此番的目的地越中已經不遠了,大家的心情也更加急切起來,雖然早就聽說這余杭是天下有名的游覽勝地,但是由于心情急切,也沒有了游覽的心情,一宿歇過,次日早早起來,匆匆洗漱了,吃過早點,過錢塘江,向東南方向的越中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