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小矛墩新貌
書名: 我在明末割韭菜:從割據四川開始作者名: 正心669本章字數: 2061字更新時間: 2023-11-21 09:13:35
趕了兩天的路,到了小矛墩之后,楊慶亮發現這里煥然一新!
四周的圍墻原先有缺口的地方,現在都被填補齊整,地上的雜草都被拔光,低洼不平的道路也都被填平,并用石碾子反復碾壓過,大門重新刷了黑色的油漆,顯得十分氣派,懸樓也漆了桐油,太陽一照,隱隱泛著光澤。
墩堡內十幾間瓦房拔地而起,鐵匠鋪、皮匠鋪、木匠鋪也都已經建好,就連原先的那些老舊房屋也都修葺一新,便是廁所也無太大異味,每天都有專人打掃清理。
現在的小矛墩干凈整潔,一改往日面目。
楊慶亮在小矛墩視察了一邊,感覺十分滿意,看來程元直等人辦事頗為用心。
不過,唯一讓他有點遺憾的是新蓋的瓦房現在還在粉刷墻壁,里面既潮濕又嗆人,暫時還無法住人,要等干透了散去味道之后才能搬進去居住。
好在現在天氣暖和,住在帳篷里倒也還不錯。
轉了一圈之后,他才發現少了一個建筑——澡堂。
現在小矛墩大約有兩百口人,但卻沒有一個澡堂,如果想要洗澡,只能自己弄點水在屋里湊合著洗一下,這實在是不方便。
現在天氣暖和,還能將就,等到冬天,那便無法經常洗澡了。
他要將招來的這些難民訓練成戰兵,每天必然要有十分繁重的訓練科目,士兵們勞累一天,淌了一身臭汗,卻沒有地方洗澡,那還怎么講究個人衛生?
衛生環境差,就意味著生病的幾率高,這個年代缺醫少藥,若是發生傳染,那可就麻煩了。
所以,楊慶亮當場拍板,加建澡堂,分成兩個部分,一個男澡堂,一個女澡堂,專人供應冷熱水并清理澡堂。
等他進了總旗的辦公場所之后,程元直、徐靜江、張承浩、韓田壟等人早已恭候在那里了。
他們一起道了一聲:“見過總旗大人。”
楊慶亮擺擺手,示意他們無需多禮,然后走到桌案后面坐了下來:“大家都先坐吧!”
眾人分左右在椅子上坐了。
徐靜江畢竟與他熟識,所以首先開口問道:“大人,商號的事情處理的如何了?”
原先他一直稱呼楊慶亮為亮子哥,但是這幾日在程元直的提醒下,他改稱呼了。
這些日子,程元直通過了解,大概得知了楊慶亮的一些事跡。
雖然現在楊慶亮只是一個低級武官,但個人武藝、指揮才能無不出眾,更難得是他還具有商業頭腦,知道利用經商來養兵,特別是他搭上了明正土司和劉家和的關系,立刻就拔高了他的起點。
這樣的人是不會久居人下的!
現在戰亂頻仍的時局就是他最佳的表演舞臺,假以時日必然建功立業。
所以程元直對他期望甚高,私下里勸說徐靜江改變稱呼。
徐靜江因為他父親的緣故,對讀書人抱有親近感,一聽他說的有理,當下便改了口。
楊慶亮將商號的事情大概說了幾句,眾人得知事情平息,全都松了一口氣。
他又向程元直等人大概詢問了一下小矛墩的工程進展狀況,眾人將細節一一稟報。
待眾人匯報完,楊慶亮便教他們退下,各自去忙手頭的工作。
張承浩和韓田壟二人卻互相遞著眼色不肯離去。
楊慶亮看見了他二人的小動作,便問道:“怎么?你們二人還有事情?”
二人互相對視了一眼,張承浩陪著笑臉首先開口說:“楊大人,是這么回事。這幾日我們聽說你有給手下人發月餉,小矛墩的軍戶們委托我二人問一下大人,是否也會給我們發月餉?”
韓田壟也緊隨其后說:“是啊大人,同為軍戶,都是大人的手下,還請大人莫要厚此薄彼啊!”
這幾日小矛墩的軍戶與那些楊慶亮帶來的人在一起蓋房工作,自然少不了攀談,一聊二談之下,得知那些人居然有月餉,立刻心里就不平衡了,大家伙慫恿張承浩和韓田壟等楊慶亮回來之后討個說法。
在沒有楊慶亮坐鎮的情況下,小矛墩的建設能如此迅速,與這些軍戶們企望拿月餉的心理密不可分。
楊慶亮微微笑了一下,說:“從國朝初年開始,可沒聽說有給軍戶發月餉的!我招的那些人可不是來這里做軍戶那么簡單,他們都是我的家丁!”
張承浩和韓田壟聞言表情同時一窒。
尼瑪,你一個總旗養五十個家丁,騙龜兒子呢?便是百戶也養不起那么多的家丁啊!
張承浩硬是擠出一副僵硬的笑容:“這個,楊大人,請恕屬下孤陋寡聞,從來沒聽說總旗需要養那么多的家丁!”
韓田壟也在一旁幫腔:“是啊是啊,這也不太合規制啊!”
楊慶亮慢條斯理地說:“你們二人也都知道,我有馬幫和商號,現在時局不靖,連帶著關外也有許多的馬匪,所以這些人我打算訓練出來做護衛。”
二人聽了這話,面上有些抽搐。
一會是家丁,一會又變成護衛,看他這左推右擋的樣子,鐵定是沒打算給小矛墩的軍戶們發軍餉了。
失望的表情再二人的面上表露無遺。
楊慶亮也不想太過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便說:“原小矛墩的軍戶我也可以挑選一部分人做我的家丁,但我只要勇武之人。”
現在的軍戶大部分都已經淪落為農奴了,他可不想招這些人進入自己的隊伍,不過像謝振乾、紀大鵬那樣的精銳之士,倒是可以吸納進來。
二人乍一聽要挑選一部分人做家丁,還十分高興,等到聽說要勇武之人,馬上都垂頭喪氣起來。
他二人都已經四五十歲了,跟勇武完全不沾邊,所以月餉的事情肯定沒希望。
楊慶亮向他們丟出了一個糖果:“那四百八十七畝的山田,我打算讓各家勻一勻,你們只需要負擔朝廷的春稅秋糧,其他所得全歸你們自己。”
按照慣例,軍戶們想要耕種這些山田,可不僅僅只需要負擔朝廷的春稅秋糧,他們還要給上官繳納不少孝敬,每年收獲的糧食,能得到一半就謝天謝地了,現在聽說有如此優厚的條件,二人都喜形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