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史記三千年·吳越爭霸(技術篇)
- 王嗣敏
- 1311字
- 2024-01-04 10:58:33
第四章 奪旗艦死士偷襲 攻齊國兩棲作戰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楚子為舟師以伐吳,不為軍政,無功而還。”此時正值楚康王十一年(公元前 549年),說明在這一年以前,楚國已經有了水軍。另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敗而亡王舟。光懼,襲楚,復得王舟而還。”吳王僚二年是公元前 525 年,此時吳王闔閭還沒有奪權成功,還是公子光,但他經常帶兵與楚國激戰。這次他率領舟師溯長江而上攻擊楚國,結果出師不利,就連王舟“艅艎(yú huánɡ)號(也叫余皇號)”都被楚軍俘虜了。可能損失王舟在吳國軍事條例里是大罪,即便公子光和吳王僚是堂兄弟也不好交代,于是設法奪回王舟才回去。
吳楚這次戰斗被稱為“長岸之戰”,《左傳·昭公十七年》中還記載了王舟被奪回的過程。公子光對將士說:“喪失了先王所擁有的戰艦,這不僅是我的罪過,也是各位的責任。我想借助大家的力量把這艘戰艦奪回來,以求赦免我們的死罪。”吳軍上下一致贊同。就這樣,公子光派出三名長著胡須、武功高強的人,讓他們想辦法潛伏到“艅艎號”周圍,并叮囑道:“當我們呼喊‘艅艎’時,你們就回答。”里應外合,亂敵軍心。我們合理推測,這三個人應該水性極好,能夠潛水,否則通不過敵人的防衛圈。而且他們三個人潛伏到“艅艎號”周邊時,應該至少占據了三個方位,當公子光帶領大部隊到來、呼喊之時,他們便故弄玄虛,讓楚軍分不清潛伏的敵人有多少。這樣,楚軍就要分兵,一方面抵御公子光的進攻,一方面搜索潛伏之人。最后,三人全部犧牲,但楚軍也亂了陣腳,大敗于吳軍。就這樣,公子光重新奪回了“艅艎號”。
當時的水戰不僅限于江河,甚至會發展到海上作戰。
吳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 485 年),“徐承率舟師,將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跨海作戰記錄。吳軍要以兩棲登陸的方式發動進攻,應該非常像海軍陸戰隊。但很可惜的是,歷史記錄過于簡略,我們無從得知,吳軍是已經搶灘登陸結果被齊國陸軍迎頭痛擊,還是剛逼近齊國領海就被齊國海軍在海上擊潰了。雖然這是一次失敗的戰斗,但證明了在吳王夫差和伍子胥的領導下,吳國水軍具有當時一流的戰術創意。同時證明吳國具備跨海作戰的能力,艦船已經形成了戰斗集群,在當時一定是數一數二的王牌。有這樣的水軍,伍子胥功不可沒。
這次失敗的兩棲作戰,究竟是被齊國的陸軍還是海軍擊退,暫時不得而知。但是齊國靠近海洋,水軍應該也是其主力兵種。我們不妨從一些小細節來做一下推論。
《說苑》記載:“齊景公游于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令左右曰:‘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在海上玩樂六個月,作為一國君主是不稱職的,但是能在海上停留這么長時間,在海外卻沒有軍事基地,就說明船隊相當龐大。除了必要的武裝護衛艦之外,后勤給養也非常充分。要抵御海上的風浪,船體也一定得足夠大。
仔細分析歷史記錄可以發現,比較吳、越、楚、齊的水軍,吳國水軍是當之無愧的進攻型武裝力量,越、楚水軍應該也是獨立的軍種,并有相當高的戰斗力,而齊國水軍似乎是防御型武裝力量。在吳國爭霸的過程中,只有水軍是四面出擊的,與楚、齊、越都交戰過。但這種四面樹敵是政治上的失策。吳國在軍事上固然具有極強的實力,但這也讓吳王夫差沾沾自喜,變得驕橫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