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園林匾額楹聯鑒賞(第6版)
- 曹林娣
- 1472字
- 2023-12-19 11:29:55
2.觀魚處·濠上觀·釣魚臺
宋犖撰書。宋犖(1634~1713),康熙三十一年(1692)至四十四年曾任江蘇巡撫,善詩文,善畫水墨蘭竹山水樹石。撫吳期間,主持重修滄浪亭,著有《西陂類稿》《筠廊偶筆》《漫堂墨品》《綿津山人詩稿》及《滄浪小志》等。
觀魚處一名“濠上觀”,俗稱“釣魚臺”。取意于莊、惠濠梁問答和莊子濮水釣魚的故事。《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又載莊子濮水釣魚,楚王派使者請以國事,莊子“持竿不顧”的故事,理趣盎然。前者反映了莊周派們觀賞事物的藝術心態,后者則反映了莊子遠避塵囂、糞土王侯、追求身心自由、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和人生理想。這些和文人士大夫們“興適清偏、怡情丘壑”的審美趣味相契合。當年,園主蘇舜欽見此,有感于半世仕途奔競之累,寫了《滄浪觀魚》詩:“瑟瑟清波見戲鱗,浮沉追逐巧相親。我嗟不及群魚樂,虛作人間半世人。”文人們至此臨流高吟“濠梁何必遠,此樂一為尋”“剪來半幅秋波,悠然便有濠梁意”“步逍遙,追蹤莊惠”。
匾額之一(舊亭額):
靜 吟
額有跋語云:“滄浪亭舊在北碕,康熙間,宋漫堂冢宰移置山巔,懸文待詔隸書滄浪亭額,經兵燹不復存,歲癸酉重修山亭,仍其舊于北碕別構一亭,因取蘇學士詩意以‘靜吟’名之,亦以存古跡也。四月既望應寶時。”
蘇舜欽有《滄浪靜吟》詩,云:“獨繞虛亭步石矼,靜中情味世無雙。山蟬帶響穿疏戶,野蔓盤青入破窗。二子逢時猶死餓,三閭遭逐便沉江。我今飽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滿缸。”原亭亦臨水而筑。蘇詩表達了自己安于沖曠、逍遙于山林自然的生活情趣,然字里行間仍透露出幾絲憤懣的情愫。
匾額之二(舊軒額):
自 勝 軒
今之觀魚處,即為昔之自勝軒。蘇舜欽《滄浪亭記》云:“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自用是以為勝焉!”據此可知,“自勝”就是指人受到委屈、挫折以后,能夠借助大自然的美景,戰勝自己榮辱得失等世俗情緒,故“自勝”就是戰勝自我。宋人的情緒比較內斂,善于對生活進行反思,善于思索人生,注重主體的思考,尋求自我的點滴發現,帶有思辨的抽象和演繹色彩。力求藉內在的心理調節,處理人世間的糾紛、爭端,求之于自我精神的滿足、陶醉。“自勝”額,頗具時代特色。
對聯之一:
共知心似水;
安見我非魚?
宋犖撰書。
出句取《漢書·鄭崇傳》。鄭崇忠直敢諫,遭人誣陷,皇帝責問他“君門如市”時,他辯解說:“臣門如市,臣心如水。”意思說,我廣交朋友、門庭若市是真,但我為官清廉,心像水一樣至清無垢。作者用以表示自己的廉潔。
對句用《莊子·秋水》中莊子和惠子濠梁問答之意,表示自己在此觀賞游魚的時候,心態與莊周派們完全一樣,故深諳莊子對答之旨。
對聯之二:
亭臨流水地斯趣;
室有幽蘭人亦清。
祁雋藻撰書。
出句描繪亭畔之景。流水,即活水,可以通舟。此地一灣清流,乃葑溪之水,自南園瀠洄曲折流至亭前,頗具野趣。亭前碧水,可觀游魚、行舟,也可垂釣;月夜,還可看到月到天心時的水天雙明月,風來水面,清涼無比,趣味獨特。
對句以物比德。室有蘭花不炷香,蘭花之香幽遠而清淡,顯得清雅而不濃烈,猶主人之品德。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習慣是多元的,不僅欣賞植物的自然美色,而且往往從植物的生態習性中找出與人的道德品質相應的品性,加以欣賞、禮贊。
按:這座水亭的設計手法,得到造園專家陳從周的激賞,以為“園外一筆,妙手得之”,對比之運用,“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園林談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