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兵法》新研究:以銀雀山竹簡本為中心
- 熊劍平
- 1570字
- 2023-10-17 11:20:57
一、簡本《孫子》的發現
在山東省臨沂市南郊有兩座小山崗,其一為金雀山,另一為銀雀山。1972年的重大考古發現,出現在銀雀山。當時,臨沂衛生部門正在進行基建施工,意外發現了一些寫有斑斕字跡的殘破竹簡,便立即報告上級機關。考古專家吳九龍等人隨即趕到現場,確定該施工工地為西漢古墓葬。隨后又有考古專家陸續趕到臨沂。經過一段時間的發掘和整理,一大批珍貴的竹簡,連同近百件漆器、陶器、銅器等隨葬品,先后重現人間。
竹簡主要出土于一號墓,而且基本都是兵書。從中可以看出,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精通兵學的西漢貴族。根據出土《簡報》,竹簡的長度一般為27.6厘米,長簡寬0.5—0.9厘米,厚0.1—0.2厘米。[2]三十年后,銀雀山漢簡博物館發表的紀念文章稱,一號漢墓中除上述長簡之外,尚有一些18厘米短簡,大多寬約0.5厘米。[3]竹簡上的文字都由毛筆蘸墨書寫,有的端正,有的潦草,似乎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至于書寫字體,據山東省博物館、臨沂文物組提供的《簡報》稱:“全部為隸書。”[4]而且,都是不完全成熟的隸書。不管是端正,還是潦草,都夾雜著明顯的篆書風格,體現出由篆書向隸書過渡的特征。所以,它們應該屬于西漢早期文字,考古專家推斷為“文、景至武帝初期這段時間內抄寫成”[5],這一研究結論是可信的。
由多名專家組成的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擔負著艱苦而又緊張的發掘和整理工作。在他們的努力下,有關這批竹簡的整理成果陸續得以發布。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線裝影印本,1976年出版了簡體排印本,1985年又出版了精裝修訂本,出版內容主要集中于《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與此同時,《文物》雜志也于1974年第2期刊布了一個《簡報》,并在同年第12期先期刊布了幾篇《孫子》佚文。
銀雀山漢墓為我們出土了多部著名的古代典籍,其中尤以《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引人矚目。[6]傳本《孫子》十三篇中,除《地形篇》外,其余十二篇在竹簡中均有或多或少的文字留存,《形篇》還有甲、乙兩種寫本。竹簡有大量的文字脫落。經與傳本對照,簡本《孫子》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文字留存。即便如此,這些殘破的竹簡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有關古本《孫子》的重要信息,至少向我們展示了《孫子》在西漢初期的流傳面貌。與《孫子》十三篇一起出土的,還有一塊寫有十三篇篇題的木牘,雖然殘缺嚴重,但也向我們傳遞了不少珍貴信息。從中可以看出,簡本《孫子》大多數篇名都與傳本近似,這讓我們相信,《孫子》在西漢初期正是十三篇的規模和體制,與傳本并無二致。
《孫臏兵法》則是在消失千年之后,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之中。由于《孫臏兵法》早早亡佚,曾有不少人非常懷疑《史記》的有關記載,并對歷史上有無孫武其人表示懷疑。甚至也有不少學者將《孫子》十三篇劃定為孫臏的作品。因為有了銀雀山竹簡文獻,這些一度流行的學術觀點,如今看來都難以成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的兩個孫氏軍事家,也即兩個孫子,原來確實是各有兵法傳世。
除此之外,銀雀山漢墓中還有數篇與《孫子》有關的佚文出土。《文物》雜志當年的刊布共有6篇,分別為:《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程兵》《地形二》和《孫武傳》。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簡體本《孫子兵法》時,專家們又進行了若干調整。只有寥寥數字的《程兵》已被刪除,而《孫武傳》則被重新命名為《見吳王》。1985年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一)》,則繼續保持調整之后的面貌不變。
有關銀雀山竹簡的整理出版工作至今尚未結束,尚有不少簡文有待進一步披露。在《銀雀山漢墓竹簡(一)》出版發行二十五年之后,文物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發行了《銀雀山漢墓竹簡(二)》,其中主要內容仍然是論政論兵。據《后記》,該書其實早在1981年就已定稿,卻由于種種原因遲遲無法出版。1974年曾被當成《孫子》佚文的《程兵》,被收錄于這一輯中。根據該書的《編輯說明》,銀雀山竹簡還有第3輯尚待出版。銀雀山出土文獻還會給我們提供哪些重要信息,仍值得期待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