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常見稅會差異處理與案例解析
- 安世強
- 2126字
- 2023-10-09 10:41:12
三、稅會處理的基本原則
隨著會計準則的不斷修訂,稅法條文的不斷推出,財務人員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加強對稅會基本原則的理解,注重對經濟業務實質的理解,避免在稅會處理工作中出現重大差錯。
(一)會計核算基本假設與原則
財務人員在學習會計知識時,往往更注重具體會計準則的學習,而忽視了對會計核算基本假設與原則的理解。實際上,這些基本假設與原則衍生出了具體的會計核算方法,一切的會計處理都需要先滿足會計核算的假設前提與原則,否則便可能出現較大的偏差。具體來說,會計核算基本假設主要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項;會計核算原則主要包括三項一般原則(謹慎性、重要性、實質重于形式),四項計量原則(配比性、實際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權責發生制),以及六項信息質量原則(真實性、相關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時性、清晰性)。
準確理解上述基本假設與核算原則,可以幫助財務人員減少會計核算中的差錯;反之,若財務人員對會計核算基本假設與原則缺乏理解,如以下幾項,則可能引發嚴重的會計核算錯誤。
1.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核算是針對一定的會計主體,這個核算要求雖然簡單,但在實務中也容易出現錯誤。例如,甲乙兩公司作為聯合體申請了財政補貼項目,甲公司作為主要申請人,甲乙公司各自承擔課題的不同部分,協同完成項目。乙公司向甲公司開具發票,甲公司作為采購乙公司服務來核算。這樣核算除了不符合會計主體假設,還違反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2.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這一原則非常重要,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于此。對實質重于形式進行恰當的專業判斷并不容易,需要財務人員持續地深入學習與研究。例如,銀行等金融機構除了收取利息,還要求企業支付咨詢費,由于企業并不需要咨詢服務,只是借貸了資金,因此本質上咨詢費也屬于利息支出,而不能將其計入咨詢費或長期待攤費用。
3.會計分期假設
實務中,在很多情況下,企業財務人員會將收入與成本費用歸屬到錯誤的會計期間,而“截止測試”也是審計人員必須實施的審計程序之一。例如,不少企業本月的工資在下月發放,便將工資獎金放到了實際發放的月份核算;一些企業年中還在報銷上年的發票;等等。這些操作便是沒有進行會計分期,也違反了權責發生制原則,即一項稅務與會計差錯會產生連鎖反應。
4.權責發生制原則
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是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又稱應收應付制)進行編制的,而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則采用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的體現無處不在,財務人員處理錯誤的情況也非常普遍。例如,在企業承擔運費的情況下,貨物已經運達并入庫,但企業未及時收到運輸發票,財務人員也未將運費暫估入賬,最終在實際收到運輸發票入賬時,相關的存貨可能早已出庫。
(二)稅務處理的基本原則
我國稅收的基本原則包括稅收法定原則、稅收公平原則、稅收效率原則和實質課稅原則。這里我們不再基于法理做進一步的解釋,而是基于實踐做一些闡釋。
1.稅務與會計的聯系和區別
稅務與會計具有緊密的聯系,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稅收來源于企業,計算稅收自然依賴于企業的會計核算。但是,稅收除了作為財政收入來源,也是一項政策工具。例如,國家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研發支出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創新,以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由于稅務對不同會計核算項目的認可度不同,因此造成了稅務處理與會計核算存在一定的差異。以會計利潤為例,企業需要將會計利潤調整為稅務認可的應納稅所得額,并據此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從會計利潤到應納稅所得額存在眾多的納稅調整項目。這就需要財務人員深刻理解會計核算與稅務知識,以保證企業賬務既滿足會計準則的核算要求,又符合稅法規定。
例如,會計上的固定資產折舊需要結合資產的預期使用年限,以及同行業企業類似資產的會計估計政策進行賬務處理。因此,當會計上制定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較長,每年計提的折舊較少,繳納的所得稅較多時,往往能夠滿足稅法的要求,不存在稅會差異;相反,如果制定的折舊年限較短,或者稅務機關為了鼓勵企業創新,允許研發用固定資產一次性提完折舊計入當期損益,減少當期所得稅,而實物資產仍被持續使用多年,這時便存在較大的稅會差異。
2.稅務籌劃合規性
稅務籌劃需要建立在合規的基礎上,否則容易違反稅收法律法規,尤其是在“金稅四期”運行后,稅務部門擁有更強大的稅收違規偵查手段的背景下。稅務籌劃要想做到合規,財務人員就需要對稅收規定與會計處理進行深入的了解,切忌“自以為是”,自認為是合理的稅務籌劃,而實際屬于違法行為。
例如,有的稅務籌劃方案認為,成立家族企業,將企業經營者的花銷在企業中支出,這樣不僅可以抵扣企業所得稅,還不需要經營者繳納個人所得稅。這類稅務籌劃方案,一方面違反了區分會計主體的會計核算基本假設,以及真實性的會計核算原則;另一方面也違反了稅法,股東個人費用在企業支出,屬于對股東的分紅,股東存在逃稅的嫌疑。
再例如,有的稅務籌劃方案認為,企業經營者購置字畫等藝術品投資到企業中,企業可以通過計提折舊的方式抵減企業所得稅,提完折舊之后,再將藝術品返還給經營者。由于這類藝術品可能增值,不會隨著消耗而轉移價值,且很難證明與企業經營存在直接的關系,因此在會計核算和稅務上都不能計提折舊或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