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常見稅會差異處理與案例解析
- 安世強
- 1735字
- 2023-10-09 10:41:11
二、準則修訂對稅會處理的影響
自2017年以來,財政部對《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企業會計準則第25號——保險合同》《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等多個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與原企業會計準則相比,修訂后的會計準則不僅增加了會計核算的難度,也加劇了稅會差異,對財務人員的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會計核算難度的增加
企業會計準則的修訂方向進一步朝著實質重于形式、權責發生制、清晰性等會計核算基本原則努力。為了促使財務報表更好地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會計核算的難度。下面列舉兩例。
1.租賃準則的修訂
在原租賃準則之下,如果承租方的租賃不滿足融資租賃的條件,則劃分為經營租賃。在經營租賃之下,承租方通常是按照年限平均法,將本年支付的租賃費確認為成本費用。企業基于持續經營的目的和租賃合同的約定,經常需要對某些資產連續租賃若干年。按照原租賃準則,財務報表上無法反映出企業擁有一項可供使用的資產,并擁有一項長期負債的事實,企業存在表外資產與負債。而按照新租賃準則,承租方按照統一的租賃模型,不再區分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對租賃業務確認使用權資產與租賃負債,這樣更能反映租賃業務的經濟實質,更符合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核算基本原則。
2.收入準則的修訂
收入準則修訂后有諸多變化,例如,在原收入準則下,企業需要通過預收賬款來核算未確認的收入,而對已收款的負債,要求通過應收賬款來核算已確認收入但尚未收款的債權,這種核算較為簡單;在新收入準則下,企業的預收款項要進一步區分為合同負債與預收賬款,應收款項進一步區分為合同資產與應收賬款。新收入準則更符合清晰性的會計核算基本原則,但增加了會計核算難度。
再如,在原收入準則下,企業通常直接將銷售傭金確認為銷售費用;修訂后的收入準則更注重權責發生制原則,在銷售傭金屬于獲取合同的增量成本,滿足銷售傭金可以被合同收入所彌補等條件下,企業可以先對銷售傭金予以資本化,將其確認為合同取得成本,在結轉收入時,再確認為銷售傭金支出。在新收入準則下,成本費用與收入更匹配,更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
(二)稅會差異的加劇
稅務對企業會計準則變化的反應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以財務報表項目為例,隨著企業會計準則的變化,以及報表披露的新要求,利潤表中出現了研發費用、信用減值損失、資產處置收益、其他收益等新報表項目,但是直到2022年所得稅匯算清繳結束之時,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仍未更新。
稅會差異的加劇增加了企業稅務處理難度。例如,在原租賃準則下,承租人通常按照年限平均法確認租賃費,稅務也允許企業按照年限平均法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抵扣租賃費支出,這種情形下一般不存在稅會差異。而在新租賃準則下,企業核算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并計提使用權資產累計折舊和攤銷未確認融資費用,這兩項影響損益的項目并不被稅務認可,稅務認可的仍然是按照年限平均法確認的租賃費,這就會產生一定的稅會差異。
再如,在原收入準則下,預收賬款包含了增值稅銷項稅,但是新收入準則的合同負債卻是不含稅的,這也導致涉稅會計核算更為復雜。
【案例1-1】甲公司為一家芯片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由于技術復雜,行業門檻較高,產品緊俏,客戶通常需要預付貨款。乙公司在采購芯片時,預付給甲公司113萬元。甲公司相關業務適用13%的增值稅稅率,在預收貨款時尚未產生增值稅納稅義務。
(1)在原收入準則下,甲公司在收到預收賬款時僅需要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1 130 000
貸:預收賬款 1 130 000
在確認收入時:
借:預收賬款 1 13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 130 000÷(1+13%)]1 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0 000
(2)在新收入準則下,涉稅會計處理較為復雜,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1 130 000
貸:合同負債 [1 130 000÷(1+13%)]1 000 000
應交稅費——待轉銷項稅額 130 000
在確認收入時:
借:合同負債 1 000 000
應交稅費——待轉銷項稅額 13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 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