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紅樓夢(養書的翻到最后,感謝)
- 覆明滅清:華夏崛起
- 豬豬二呆
- 2080字
- 2023-10-24 21:01:12
陳東感覺到對方柔嫩的肌膚,迅速放下手掌,心中暗自后悔不該那么上頭,竟然乖乖的把手掌送上去給人家占便宜。
看著他臟兮兮的臉蛋,并沒有出言提醒,這樣也好,省的半路上被人看見搶了去。
這邢行動想必也知道自己的傾世容顏,擔心被別人覬覦,知道保護自己,這是好事,陳東不由的心中松了一口氣。
“簪子記得收好!”
陳東最后不舍的看了一眼這件母親唯一留下的遺物,想起母親含辛茹苦受盡委屈把他養大,他不僅沒有理解,小時候還曾有過怨言,后來更是不告而別。
子欲養而親不待,亂世之中這樣的人又何止他一個。
閉上雙眼,陳東不由的想起了紅樓夢中兩句最重要的判詞。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幾百年來很多紅學家給出過很多解讀,但大家都不知道這兩句話真正的含義。
真正的含義恐怕也只有曹雪芹本人才能給出解釋。
甚至有專家說“玉帶林”是“林黛玉”,這種倒過來的搞笑觀點。
大家都知道判詞基本上都對應紅樓中金釵的命運,這兩句判詞應是預言林黛玉、薛寶釵的結局。
黛玉上吊而死,寶釵死于冰天雪地中,被大雪掩埋。
這其中有兩個關鍵詞“玉帶”“金簪”,也許后世的人對這兩個詞沒什么感覺,但對于明朝的人來說,這兩個詞就相當于后世中的“微信”、“抖音”一樣爛熟于耳!
明朝的玉帶象征著身份,是明或明之前朝代大臣們上朝戴的裝飾,俗說的“蟒袍玉帶”,是皇族貴胄和各級官吏使用的帶飾,用以區別職位大小。
五代、宋沿用唐代的玉帶制度,明朝依舊,直到滿清入主中原,采用了新的服侍制度,玉帶不再使用。
“玉帶”、“金簪”這兩樣東西都是漢族裝飾的東西,代表著華夏的衣冠制度,跟清朝沒有半毛錢關系。
玉帶掛在樹上不知系在腰間,金簪不是佩在頭上而是埋在雪里呢?
滿清入主中原之后,悍然發布了剃發令,用暴力強制漢族男子剃發易服。
口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
華夏衣冠峨冠博帶,加上蓄發、束發的傳統,共同構成華夏文明延續數千年的外在特征、外觀象征、外在軀體!
剃發易服后,華夏民族失去了流傳三千年的民族服飾,胡服垂辮,華夏將成胡虜,野蠻征服文明,社會倒退何止百年。
剃發令一下,不肯遵從的漢人一律處斬,在這場抗爭中數千萬的漢人死于滿人的屠刀之下。
“玉帶”、“金簪”也化為歷史。
玉帶為什么不摔碎,金簪為什么不埋進土里,這也有另一層意思,就是創作者希望這些東西都是暫時掩埋,希望后人能夠重新恢復華夏的衣冠文化。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凡是能看懂這兩句話的讀者,無有不淚流滿面者,是故“千紅一哭,萬艷同悲。”
文字、習俗、歷史,滅其一,即可視為亡國滅種,剃發易服亡的不是大明一家天下,而是三千年來,華夏之文明。
“要不然還是還你吧。”邢沅見陳東眼角滑落的一滴淚,認為他是舍不得這支簪子,臉色認真的說道。
“不用,你收好,好好活著。”
“良平,安排兩個人送他去蘇州。”
陳東下了馬車,站在城門口,看著馬車遠去的背影,漸漸消失在天邊。
“找個地方先住下。”
眾人之后在陳東的帶領下,直接騎馬進城,隨意找了個客棧住下。
稍作休整,陳東已經得知了流賊敗走的消息,雙方損失都超過萬人,只不過流賊損失更大而已。
讓孫安帶著自己的印信把軍隊帶到隔壁的含山縣駐扎,并收攏之前走散的軍卒。
這中間自然免不了送信給盧總督,省的自己冒著差點死掉的風險掙來的軍功被埋沒掉。
接下來,就是安安靜靜的養傷了。
那位少年雖說手法笨拙,但好歹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將軍,王千總派人送過來消息,千人回去只有六百余人,這次受傷者二三十人,其余人大都失蹤,死不見尸。”
“朱龍橋北張德、李帆兩位千總,只有百十人受傷,陣亡五六人。”
趙良平端著一碗冒熱氣的中藥,把藥交給陳東,匯報道。
陳東臉色沉重,想起前幾日的戰斗,傷亡基本出現在最開始的一日,還有浮橋南岸,戰斗之后根本沒有機會帶走尸體。
打仗死人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可自己親手帶出來的兵損失如此之大,心中怎能沒有感觸。
一將功成萬骨枯,絕對也不僅僅是一句話而已。
還是冒險行事了,這次差點把自己都給交代進去,看來自己還是不夠成熟。
“傳信回去,一切等我回去再做計較,我會給兄弟們一個交代。”
“你下去安排,過兩日我們出發回去。”
陳東說完把桌上的藥端起憋著一口氣一飲而盡。
這次戰斗讓他明白了一味的投機取巧并不可取,這次是他命大沒有死,可難保下次一樣能這么幸運。
數月之前,他手下的人還都是流賊,或者農民,大多數對于統領軍卒,行軍作戰也才剛接觸幾個月而已。
幸好曹真這個有經驗的幫他處理后勤,不然怕是每日的糧餉分配都要出問題。
陳東半年之前也不過是一個大頭兵,現在一下掌握著幾千人的軍隊,還有后勤武備。
這么長時間以來,他每日睜開眼都是在為錢為糧食發愁,幾乎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
陳東這種坐火箭的升職速度,幾乎一口就讓他吃成了一個大胖子,地位攀升的太快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一切還要看能力說話,當能力達不到的時候做事就會很吃力。
即便是看過一些兵書,還有請教一些將軍,人家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這么些年才積累的經驗,憑什么無緣無故的教你。
紙上得來終覺淺,看到并不意味著學到。
就像一些道理一樣,別人說給你聽,你知道是那么回事,但事情真的發生在你身上,你才能切身體會到這些道理,并且牢牢的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