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講論語:積極生活
- 樊登
- 1375字
- 2023-09-19 15:42:08
不要過度在意身外之物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è)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所在的那個時期,有很多人表態說:我志于道。這些立志于道的人想加入孔子的陣營,一起探討道到底是什么,孔子也需要分辨對方是真心還是假意。
在這句話中,孔子提到一個分辨的方法,就是“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孔子認為,嘴上說自己有志于道,但以自己吃穿不好為恥的人,和他沒什么好聊的,不用跟他探討。一個人既然立志于道,就要做到不以自己吃穿不好為恥。
要注意,我們并不是非要刻意讓自己衣衫襤褸(lán lǚ)、吃糠咽菜,來彰顯自己的決心,讓自己看起來志于道。這種浮在表面、牽強附會的做法,其實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不以惡衣惡食為恥”的背景是:人們有時候不得已要經歷吃穿不好的階段,這個時候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呢?
比如,學校舉辦的音樂會,同學們都穿著很正式的衣服,結果有人出于不得已的原因,穿著不合適的衣服出現在音樂會現場。這時候,周圍的人通常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鄙視,對穿錯衣服的人指指點點。對于這種人“未足與議也”,因為他們“恥惡衣惡食”。
另一種反應是理解,有的人看到了這種情況,會從對方的處境出發,覺得可能是沒有準備好而穿錯了衣服;還可能會產生共情,覺得人人都會有這種窘迫的時候,反而更加善待他,對他好一點。
雖然在音樂會現場穿更加正式的衣服,是大多數人普遍的認知,但如果有人出現了失誤,我們也應該展現出自己的修養,對別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以對方做錯事為恥,不落井下石。
為什么有人會以惡衣惡食為恥呢?這其實是內心空虛的一種表現。有的人追求排場,表面上是好(hào)仁,實則是愛物,他愛的是外在的頭銜,關注的是別人怎么評價自己,怕別人覺得自己沒有禮貌……他所用盡全力追尋的,都是來自外界的認可與肯定,而不是真正的仁。
那么,如何做到不恥惡衣惡食呢?隨遇而安就行了。如果有好的條件,當然可以吃好的、穿好的,舒舒服服地生活,但如果條件不允許,也不必受困于當下的窘境,不必嫌棄自己過于寒酸。
外在的東西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該以此為恥。
以此為恥的背后是刻意追求,而孔子說的是不找、不使勁,孔子對刻意追求外在事物之人的態度是“未足與議也”——根本不想和對方探討。
真正的“好仁”,喜歡的是仁的本質,而不是仁的外表,不是一個人穿上了儒士的寬袍大袖,就突然擁有仁德了。要想成為儒士,內心追求的應該是儒家的仁和道,而不是儒士的外表。
這句話提醒我們,不管對待自己還是對待他人,都不應該以不夠好的裝束為恥。人們在不得已顛沛流離的時候,吃得不好、穿得不好,都應該從容地接受。
本節打卡小知識
東漢末年的名士邴(bǐng)原,出身寒微,從小就成了孤兒,生活異常艱辛。有一次路過學堂,他聽到里面傳出瑯瑯的讀書聲,禁不住大哭起來。
學堂的老師聽到了,問他:“小朋友,你為什么哭呀?”
邴原說:“凡是能進學堂的人,都有父母。我一來羨慕他們有父母,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看看他們,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傷,所以忍不住哭了。”
老師聽了邴原的話,非常感動,想不到一個窮苦的孩子竟然這么渴望學習,于是破例讓他免費讀書。邴原立志求學,一個冬天便將《論語》和《孝經》倒背如流。之后,他外出游學,遍訪天下學者名流,最終成了一個很賢能的人。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對精神層次的追求超過對物質的追求時,我們的生命才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