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貨膨脹動態機制與貨幣政策現實選擇
- 張成思
- 2944字
- 2023-10-09 17:27:26
第一章 導論
通貨膨脹,作為宏觀經濟中最重要的名義變量之一,是世界各國貨幣當局普遍關注的重點內容。特別是在貨幣政策研究中,通貨膨脹對于中央銀行調整貨幣政策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隨著經濟理論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微觀與宏觀理論變得日益交融密不可分的今天,關于通貨膨脹的動態路徑和動態走勢的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既有微觀基礎又具有獨特宏觀特征的通貨膨脹動態機制理論。
通脹動態機制理論的發展并不是孤立前行、與現實沒有聯系的,相反,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通脹動態機制在現實政策選擇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含義,才促進了通貨膨脹動態機制理論的發展,并且在貨幣政策分析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果我們快速地瀏覽一下關于通貨膨脹動態機制理論發展的文獻,特別是具有微觀基礎的通脹動態機制理論,就會發現大部分理論都是基于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的研究在最近10~15年期間提出來的,針對中國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
這并不等于說從西方學界發展起來的通脹動態理論對分析中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相反,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經驗,借鑒西方學界的前沿理論,能夠在分析中國具體問題過程中提供新的視角,為創新研究思路提供有益的幫助。
特別是在最近幾年,關于通貨膨脹動態機制與貨幣政策的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已有研究的結果顯示(如Gali and Gertler, 2003;Kohn, 2005),通貨膨脹的動態過程特點對貨幣政策制定和分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例如,Ball(1999)和McCallum(1999)的研究表明,使用不同的通脹動態機制模型形式來分析貨幣政策效果,經常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一問題與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具體問題息息相關。我們國家如何在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制定和實行合理的貨幣政策,從而避免類似中國歷史上1980—1990年期間發生的高通脹,并且防止出現長期的通貨緊縮甚至流動性陷阱。
對于這些問題的深入探索,關鍵就是要厘清通貨膨脹的動態機制特征,根據不同時期的通貨膨脹動態走勢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從而確保貨幣政策的現實選擇與經濟發展實際相吻合,與通貨膨脹的動態走勢相搭配,最終實現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成功實現物價穩定與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良好格局。
當然,在分析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中國以及其他相關國家的經濟歷史。例如,回顧中國經濟的發展歷史,1978年應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盡管有人稱1978—1983年為中國的“沒有規則的騷動”時期(吳曉波,2007)。當時,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拉開了大幕。一場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經濟實踐就此開始。
1978—2008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經濟建設走過了整整30年的歷程。我們應該看到,在這短短的30年時間里,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讓世界驚嘆的發展和跨越。同時,在這30年里,我們的經濟發展也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和中期的高通脹與盲目投資、經濟過熱時期。當前,中國經濟又面臨全球新型金融危機的沖擊、世界經濟發展格局轉變與國內外經濟失衡的嚴峻挑戰。
今天,當我們重溫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時,有必要將中國的通貨膨脹動態走勢與前沿的通脹動態理論結合起來,對通貨膨脹動態機制的發展進行系統總結和評述,對通脹動態與貨幣政策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分析通貨膨脹動態機制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緊密聯系,并且從別國的相關經驗中得到啟示。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10年的相關研究中,通貨膨脹動態機制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例如,Clarida等人(1999)的研究在學術界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他們的一篇長達近50頁的文章透徹地分析了現代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總體框架,將反映總需求的投資存儲模型(稱為IS曲線)、反映總供給的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即通脹動態機制模型)以及貨幣政策反應方程組成的模型系統的特性進行了系統梳理。
在這樣一個分析框架內,通貨膨脹動態機制被認為是最關鍵的環節,近年來的一系列研究,包括Fuhrer and Moore(1995)、Roberts(1995)、Fuhrer(1997)、Gali and Gertler(1999)、Clarida等人(2000)、Rudd and Whelan(2006)和Zhang等人(2008;2009)的重要文獻,都從不同角度驗證了這一結論。
然而,盡管學術界對通貨膨脹動態機制的重要性存在廣泛的共識,但是對通貨膨脹的動因與通脹動態模型的具體形式仍存在相當大的分歧。首先,通貨膨脹的起因與形成之后持續下去的動因究竟是什么,目前仍然沒有達成共識。關于這一問題,本書在第三章將進行詳細闡述,將通貨膨脹的動態驅動因素與貨幣政策聯系起來分析。而與這一問題緊密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通貨膨脹的周期問題。已有文獻對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通脹周期有一定的研究,但對于中國的通脹周期問題還少有研究,所以本書在分析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問題(第三章)之前,在第二章對中國通貨膨脹周期問題進行了一個專題分析。
對于通貨膨脹動態機制,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通貨膨脹的持久性。通脹持久性衡量了通貨膨脹在受到隨機沖擊之后持續的時間長度。所以通脹持久性特征與貨幣政策效果聯系緊密。有鑒于此,本書第四章對中國通貨膨脹的持久性特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既研究了全國總體通脹持久性的特征,又對不同城市的通脹持久性進行了考察,并對研究結果的政策含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通脹持久性問題的研究是對具有微觀基礎的通脹動態機制模型研究的基石。所以,在分析了通脹持久性問題之后,第五章對從微觀理論發展起來的通脹動態機制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為通貨膨脹動態模型的實證分析做了一定的鋪墊工作。
從第六章開始,我們把分析的視角集中到通貨膨脹動態機制模型的實證分析上來。因為學界圍繞美國數據開展的關于通脹動態模型的實證研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第六章和第七章對基于美國數據的通脹動態模型進行了深入分析,并針對計量分析結果提出了對基本理論模型的拓展,并且就研究結果對分析中國通脹動態機制問題的啟示提出了建議。
當然,即使基于微觀理論的通脹動態模型具有堅實的理論依據,但是在分析中國具體問題過程中,必須考慮中國的具體現實。因此,第八章和第九章針對開放環境下的中國通貨膨脹動態傳導機理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第八章針對人民幣升值與通貨膨脹的動態走勢問題進行了分析,而第九章從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與全球新型金融危機的角度分析了相關問題的內在聯系,為開放經濟條件下分析中國通貨膨脹動態傳導機制問題做了探索性研究工作。
本書的第十章是關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理論發展與現實選擇問題。這一章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重要理論研究進行了回顧,歸納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最主要的五大傳導渠道,并且利用現實數據對主要傳導渠道的現實情況進行了經驗分析和評價,并進一步提出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全景分析視角,對貨幣政策在現實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綜合傳導渠道進行了深入分析。
最后,第十一章總結了全書的總體框架和分析思路,對一些結論進行了簡短的點評,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討論。從整體來看,全書遵循“從基本理論到中國現實、以外國經驗看中國啟示”的分析思路,對中國的通貨膨脹動態機制與貨幣政策現實選擇問題進行了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同時,在闡述相關問題的過程當中,為了盡可能地將經濟理論與現實情況相結合,使相關理論的描述更加生動鮮明,全書運用了逾百幅圖示和大量的實證分析。總之,我希望本書能夠對讀者理解通貨膨脹動態機制與貨幣政策分析問題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