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金融化的邏輯
本書基于商品金融化的邏輯框架,系統梳理了中國近年來出現的各個層面的商品金融化現象及其形成邏輯,涵蓋了蔥、姜、蒜等普通消費品,書畫和玉石等文玩用品,茶葉和蟲草等保健品,茅臺白酒,比特幣以及房地產等多個層面。同時,本書把研究的視角拉伸到中國宋朝、西晉等歷史時期的商品金融化現象,并且把郁金香泡沫也作為典型的商品金融化問題進行討論。通過探討上述經歷金融化的商品的市場價值特點和流通環節特性,本書總結了商品進入金融化過程的整體邏輯:以資本進入流通環節試圖壟斷利潤為契機,商品抵御通貨膨脹的功能以及部分商品特性導致的價格上漲預期共同推動了商品價格上漲,又因為價格和交易量的上漲提供了流動性,從而吸引了更多金融投資者,形成了金融化的正反饋進程。本書關注的是各類商品的金融化邏輯,著重闡釋各種金融化邏輯中存在的分歧和一致,希望通過對商品金融化的界定和典型事件中商品金融化邏輯的提煉,為深入理解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商品金融化問題及其重要含義提供基礎,并為針對相關市場發展的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調控提供依據。
·21.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