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綜觀21世紀全球教育創新的實踐可以發現,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在1981年由斯帕迪(Spady W)率先提出,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且呈現不同的實踐類型,例如全球基于認證的成果導向工程教育實踐類型、美國基于學歷資格框架(DQP)的成果導向高等教育實踐類型、歐盟基于高等教育區資格框架和調優(Tuning)的成果導向高等教育實踐類型、澳洲和英國基于國家資格框架(AQF、QCF)的成果導向職業教育實踐類型等。
英國“博洛尼亞進程”研究專家斯蒂芬·亞當(Stephen Adam)認為,成果導向是教育的一種新范式,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正由于如此,我國向國際工程聯盟大會積極申請成為《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成員,并于2016年6月2日獲得了批準,這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從形式和內容上由輸入與過程導向開始向成果導向轉化。另外,2012年10月,中國政府和歐盟委員會共同啟動了中歐調優(Tuning)聯合研究項目,在項目第一階段選擇了管理學、土木工程學和比較教育學三個專業進行試點研究,旨在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向成果導向教育這一新范式轉化。
在中國高職教育領域,自2016年年底以來,以成果導向教育為核心理念的《悉尼協議》逐步成為我國高職教育有關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和焦點。通過知網以“悉尼協議”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截至2018年7月6日,共找到51篇有關文章,其中2017年共發表20篇,2018年22篇;出版的相關著作有三部:嚴中華編著《國外職業教育核心理念解讀——學習成果導向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2017,清華大學出版社)、何靜編著《基于DQP成果導向的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美國學歷資格框架中國化的應用實踐》(2017,中山大學出版社)、王曉典等著《成果導向高職課程開發》(2016,高等教育出版社);通過百度進行有關搜尋,發現近一年來,在全國以《悉尼協議》認證標準及其核心理念為主題的大大小小研討會超過百場。究其動因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和我國“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產業發展戰略,需要高等(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人才的國際流動能力。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建設上對接國際相關標準,參與國際認證成為必然趨勢。
第二,教育部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開展優質學校建設,實質性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爭創國際先進水平;引進境外優質資源,支持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職業標準、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和數字化教育資源,等等要求,使得《悉尼協議》認證標準及其核心理念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理論界和實踐者探討的熱點話題之一。
第三,《悉尼協議》是工程教育與工程師國際互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學制三年培養工程技術專家的工程技術教育,與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相匹配;《悉尼協議》所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質量持續改進”的理念和體系化構建、常態化監測、第三方質量評價的專業建設范式,對破解當前中、高、本銜接,內部質量體系構建,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一體化融入課程,產教融合,學分制改革以及新一輪的示范院校(優質院校)建設面對的困境和挑戰帶來了新思路、新路徑和新工具,對高職(工程)教育專業的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適用性。
當然,2016年發生的以下兩大事件也較大地影響和推動了《悉尼協議》有關研討活動的開展:一是2016年6月2日,國際工程聯盟大會一致同意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二是2016年12月26—27日,“《悉尼協議》應用研究高職院校聯盟”在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成立。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一直踐行“理念保持先進、實踐逐步推進”的高職教育改革策略,在課程開發創新的道路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別是外貿與旅游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跨境電商)專業,自2015年有幸被廣東省列入優質院校“高水平建設專業”以來,更是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專業認證標準對接工作。具體而言,微觀上立足“工作過程導向”、宏觀上立足《悉尼協議》核心理念——“學習成果導向”,開展跨境電商專業的課程開發與實施工作。2016年12月—2017年9月,跨境電商專業的教職員工多次參加由廣東省高職教育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廣東省高職教育公共事業與管理分指委主辦的“基于《悉尼協議》核心理念的品牌專業建設戰略思考”高峰論壇和“基于DQP學分制成果導向理念與課程設計”實操專題研修班學習;2017年3月22日,跨境電商專業基于《悉尼協議》核心理念以及DQP成果導向的教學與課程改革專業委員會成立,并且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及相關行業企業簽訂了共同開發和出版“跨境電商專業(方向)成果導向·行動學習系列教材”協議書。在多方的合作努力下,歷經一年多,本套教材即將付梓出版。此時,作為本套教材的總編,我對本套教材的特點做以下梳理,以便廣大讀者更好地使用。
1.“術”與“道”的結合。本套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力圖將“術”的培訓和“道”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前者主要是滿足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從事當前職業就業崗位對技術技能水平資格的要求,后者主要是滿足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訴求的需要。
高等教育教學用書必須解決“教什么”和“如何教”兩大問題。綜觀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可知,職業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最大差別是:前者強調“教職業任務”而不是教學科知識,重點訴求“做中學”即“行動學習”而不是“學中做”。目前,開發“任務”課程與教材有兩種模式:一是20世紀60年代末由加拿大區域經濟發展部開發的DACUM模式,其主要是針對職業資格培訓的工作任務分析模式。本套教材采用該方法,其目的是梳理出以任務形式描述的勝任跨境電子商務各就業崗位能力的培訓主模塊和次單元,其最終結果形成了每本教材前幾個項目基于DACUM職業技能培訓的編寫結構;二是20世紀90年代由德國不來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ITB)開發的BAG模式,其主要是針對綜合職業行動能力教育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模式。本套教材采用該方法,其目的是梳理出跨境電子商務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并對此進行教學情境設計,形成一系列學習性項目,其最終結果形成了每本教材后幾個項目基于BAG職業行動能力教育的編寫結構。DACUM模式能解決單項技能的培訓問題,而BAG模式不僅僅如此,其更關注的是跨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因此,本套教材借助DACUM和BAG兩種課程開發模式,實現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學生“術”的培訓和“道”的教育的結合。
2.“成果導向”與“行動學習”的結合。澳大利亞學者約翰·比格斯(Biggs)教授(1999,2003,2014)提出了“建構性對準”(constructive alignment)的理念和原理,成為實施成果導向教育各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們開發課程及其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基本原理。
“建構性對準”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教師將課程中的教學與學習活動、評估活動與預期學習成果精確對準而開展設計,并且課程預期學習成果精確對準專業的學習成果。第二,學生在其開展的學習活動中即“行動學習”中建構意義。換句話說,教與學的質量并不是通過課程受歡迎程度來衡量,而是該課程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和評估任務來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行動學習”成為重要的教與學活動,充分體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律的要求。本套教材充分運用“建構性對準”原理和工具,實現跨境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教材編寫“成果導向”與“行動學習”的結合。
3.學校和行業企業的結合。本套教材編寫從構思、開發到實施,每一階段所取得的成果,都是校企雙主體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依托廣東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佛山橙道網商會、珠海市外貿電子商務商會、珠海雙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他拍檔電商集團、JX首飾有限公司、珠海市華源電子有限公司、廣東巨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就本套教材的編寫形式和內容開展多次調研和訪談,使本套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習情境和學習項目的設計能與跨境電子商務行業先進的標準對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方向)成果導向·行動學習系列教材”不但成為跨境電子商務專業開展“行動學習”教學實踐的用書和服務社會的培訓教材,也為擬基于《悉尼協議》核心理念——學習成果導向開展專業與課程開發以及教材建設的相關高職教育專業提供有益的借鑒。
學習成果導向課程開發及其教材建設是高職教育的最新理論與實踐領域,加上編者水平有限,本套教材難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是為序!
廣東省人才開發與管理研究會副會長
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麥迪士國際職業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主任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國際合作學院院長
嚴中華教授
2018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