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宗弼·兀術:“皇帝,現在還不宜撕毀盟約,可以去信斥責趙構,答應把淮北交于大金,如今還有宋兵在那里駐守。”
撕毀盟約第一進攻吳階,第二進攻東京城,第三才能輪到淮水韓世忠……
一聲嘆息!
從蒙古繞道陜西,直攻襄陽,然后一日之間進攻臨安,這是最正確的道路。
可惜蒙古又有異動,他們正在整合,黨項、柔然、花剌子模、突厥、鮮卑、東胡,亂戰千年,就是因為蒙古部落紛亂,如今卻有乞顏部崛起,正在整合散亂蒙古部落,利用他們對黨項的仇恨慢慢匯聚在一起,李乾順正在大力壓制,此時率大軍走西北無疑是火上澆油,很同意遭到集火。
攻打吳階更不用想了,此人必是心腹大患,而且多山多地多城。
那一聲嘆息是指金軍的步子即勢氣已經頹了,已經到了三而竭的地步,重點是戰斗力在下滑。
整合內部增加戰斗力是必然,但是也給了敵人機會,然后又會成為大宋、大金、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后百年誰也奈何不得誰。
只是把大遼換成大金而已,沒能一舉打過長江是當時金軍犯得最大錯誤。
大宋近兩百年帝國,喪失近半領土,兩年換了三個皇帝,朝堂宰執跟韭菜一樣,只用了四年居然就穩住了?
趙構顯然看清了這一點,所以才膽敢不理兩國夾擊東京城計策。
到底是一國皇帝,慢慢的收回寶劍,吐了一口氣,問:“該當派誰前往東京城吊唁宗澤?”
完顏宗翰·粘罕當場點將:“完顏希伊·谷神,南攻之事要從長計議,真定府那邊士兵子民還在惶恐混亂中,劉豫暫時確實出不得兵馬協助。”
完顏宗弼·兀術卻說,“我料趙構小兒必容不得淮北大都督,不是他冊封的淮北大都督真的是大都督嗎?那不是大宋治下的留守府,大都督存在一天,歷史就會深刻記憶宋金盟約一天,那是扒皮刻骨之痛,那小子絕對會使陰招,何況還有秦檜這條狐貍在旁窺探,到時就是我等機會。”
完顏晟·吳乞買一揮手,“那就讓谷神在東京城那里多住一段時日,探聽虛實。”
超人谷神拿著完顏晟·吳乞買的國書還沒來得及走出大都,東京城淮北大都督府派人送來請柬……東京城天下文人論道!
所有人都懵逼了,咱就說你這是啥節奏?你不是應該送來報喪信嗎?
同時請柬還送往了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和白鹿洞書院。
這四大書院有多牛逼呢?
全天下的讀書人,只要認字的,就要對它仰視,雖不參政,卻能左右政局……如果它想的話。
當然,如果它想,也做不到當時全華夏四大學院之首……你是搞學問的好不啦。
但是,太多太多當代著名學者都是出自四大書院,然后從政。
陳謙打的什么主意呢?
南下,需要太過長遠的布局,那不是金軍,只要實力足夠了,戰兵營將領經驗值成長起來了,北伐就是了。
但是南下不同,在全天下人眼里,當代華夏執政者就是大宋老趙家代天牧民,是絕對絕對的正統,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紛亂功在千秋,誰都不否認。
所以要提前布局,先是思想學術方面,然后是財經方面,最后才是武力收服,逼迫禪讓,接過代天牧民的玉璽。
這個時間會很久,久到寶石也許會人到中年。
當然,除了四大書院,西夏、大理、大宋都送了請柬。
每一個請柬上寶石用她還很稚嫩筆跡寫下——心外無物,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天書傳習錄一部,愿與諸君分享!另,華夏漢唐之疆土自哀帝起分崩離析二百年之久,天下這場大難從今日起我淮北人擔下了,務必有生之年令天下一統,重復漢唐疆土與百姓以休養生息,并世代傳承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狂嗎?
王陽明的心學能碾壓當代學術思想嗎?
尤其是這個學術思想是一個七歲的小孩子拿出來的,而且還是一個女孩。
一統華夏,和平發展,百姓安居樂業不受戰亂之苦,少有書讀、中有事業可做、老有所養,這是一個七歲小女孩立下的志向嗎?
志向分理想和夢想,人們會認為你做夢呢,學問高深者一笑置之,畢竟像朱元璋這種華夏歷史上得位最正遠超劉邦李世民的人只有這么一個,但是王陽明的心無外物,你再一笑置之……不來也罷!
宗澤的死在宋金兩朝引起巨大波瀾,寶石的請柬,尤其是王陽明的傳習錄,在當代學者眼中、心里引起的滔天巨浪絲毫不弱。
不服是肯定的,可是也有更多的思想家一時之間陷入其中。
所有人都沒想到,傳習錄其實是給萬民開智的天書,而不僅僅是供學者們求學鉆研的書籍。
因為他們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個知字學問就大了,大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春夏之交,呂祖謙入閩訪朱熹,兩人合編《近思錄》確立道統。初夏,朱熹陪送呂祖謙道經江西鉛山縣鵝湖寺,約陸氏兄弟陸九齡、陸九淵相會于此,企圖調解朱陸之間的學術分歧,“尊德性”、“道間學”,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
如今是一一二八年,也就是說朱熹還沒有出生,理學還沒有發揚光大到被清史奉為圭臬。
但是,理學的前身,儒家自視自省開始抑制土地兼并從自身找原因的學術思想已經開始萌芽,并且聯合道家和佛家,逐漸形成自己自洽邏輯的學術,且慢慢波及全天下。
油燈下,岳麓書院院長崔子照拿著寶石的請柬已經在書房枯坐一日夜。
PS……
執著的人才會這樣,諸位看官,小編列一下岳麓書院院長明單,你們就信了,我們除了每天給手機充電,很少有堅持超過二十一天的行為。
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楊昌濟、范源濂、程潛、彭龜年、游九言、吳獵、游九功、胡大時、吳儆、趙方、陳琦、鐘震、鄭仲禮、顧璘、陶澍、胡林翼、劉長佑、曾國荃、沈藎、熊希齡……
熟悉嗎?
成大事者要學而習之,這個習才是關鍵,不習,學了也沒用,即知行合一。
以上,哪一個不是把這四個貫徹始終的人物。
這也是陳謙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