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書名: 箱子里的宋人作者名: 逐余年本章字數: 2127字更新時間: 2023-12-28 21:24:18
朱熹要建炎四年才出世,五十年后才能就任岳麗書院院長,然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理念,格物致知。
王陽明碾壓不了孔子,反而是站在孔子的肩膀上才窺探出事上練,但是碾壓朱熹還是可以的,因為朱熹走了極端。
那么作為建炎三年的岳麗書院,崔子照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真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思想,沒有憑空出現的思想理論,朱熹是站在崔子照的肩膀上才發展出滅人欲的想法的。
不過,崔子照此時還沒有走進歧路,他提倡減少欲望,有點道家無為而治的意思。
最大的分歧點是孔子的儒家講向內求諸己,而道家有順應天道道法自然之說,這個時代的儒家與道家思想有融合的大趨勢,所以再過五十年,就出現了格物致知說。
這個過程很漫長,一甲子呢,
也就是說,崔子照此刻正站在分岔路口。
要么往左日省求諸己達不漏之心,要么往右道法自然格物致知,求宇宙奧妙。
所以他才為四個字心無外物枯坐一夜。
換做完顏希伊·超人谷神,哪怕他是一己之力創造女真文字的超人,面對心無外物四個字也不會在內心掀起波瀾……他不懂。
……
六月大暑暴雨連天,接近論道日,各方勢力在大雨里艱難跋涉趕往汴梁,不為什么東京城論道,只為見一見那淮北大都督,一年來這個淮北大都督實在是太紅了,真正的如雷貫耳。
進入東京城五里范圍內,大雨忽然停歇,幾個呼吸間太陽已經出來,開始暴曬大地,這就是所謂的六月天。
崔子照帶著兩個弟子以及二十幾個護衛,慢慢的走向東京城。
之所以帶著這么多護衛,自然是因為汴梁地界實在是太亂了,湘湖魚米之鄉,岳麗書院也很富足,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嘛。
可是想象中的戰亂、流民、乞丐,這里都沒有,一進入汴梁地界,這里的風土民情直接讓人耳目一新。
首先是道路,纖陌縱橫在寬闊筆直的道路兩旁,那是能并列八輛馬車還要寬廣的道路,路面上不是凹凸不平的泥沙,而是拳頭大的卵石,剛剛的暴雨在路面上沒有留下一絲痕跡。
暴雨剛停,田野里已經出現很多農夫,遠遠望去像豆子一樣,不過……似乎不單單是農夫吧。
那些人似乎穿著一樣的衣服,式樣與宋民多有不同。
再往前走,護城河邊出現兵站,大概幾十人站在那里,河中還有兵船擺渡。
護衛前去詢問,過了一會兒回來稟告,“山長,他們是東京城的守衛,詢問我們進城之前,是否要去給忠簡公吊唁。”
“忠簡公?”
官家如此大氣?
不是康王懦弱不可君天下嗎?
謚號忠簡?
不管如何自然要去看看這位七十歲還在抗金,死在戰場的民族英雄。
崔子照帶著護衛坐上船,不是擺渡到對面,而是順流環繞半城來到城北。
蜿蜒曲折的河流轉過拐角,眾人頓時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
那是一個快要超過東京城城墻的巨大雕像,是石雕,背對東京城,面向北方。
石雕儒身半甲腰有長劍,從側后方位看去,石雕左臂當是橫在胸前,這里看不到,右臂并成劍指,直指北方!
猜都能猜到,那人必然是宗澤。
只是如何做到的呢?
如果把雕像放倒,足有三分之東京城吶。
眾人繼續向前,越是接近雕像,越能感受其宏偉壯觀。
等到下了船,一行人受到并不熱情的接待,接待的人不是粗鄙的武夫就是赤腳的粗壯大婦,讓崔子照都有些不適應,只因往日他走到哪里都是焦點,哪怕在金鑾殿上亦然。
等到他們一行人走到雕像近前,崔子照隱約明白是何原因了。
在雕像東面橫臥一所巨大的灰色房屋,在房屋的角落有幾個茅草屋,屋外三三兩兩一伙,五七八人一幫,正在雕像下的角落里納涼,這些人衣著迥異姿態各有不同,這一看就是外地人吶。
這時帶他們過來的士兵揚聲唱喏,“橫渠弟子崔子照前來拜祭宗帥。”
一時間茅屋旁雕像下的形形色色各人紛紛起身,往這邊迎來。
這個時代不是最好的時代,因戰亂而居無定所的文人學者何其多,沒有穩定的生活狀態,不談深研學問,程朱理學建立在趙構將南宋打理的井井有條,各界才能有時間有精力去鉆研并傳承繼而發揚光大。
所以這些人基本不見史書,但是在當代卻都是鼎鼎大名的大學問家。
崔子照正是最出名的那幾位之一。
岳麗書院更是之一中的佼佼者。
最先迎來的是白鹿洞書院陳懿,白鹿洞始于唐朝,比岳麗多了幾百年歷史,奈何如今白鹿洞凋零,振作其筋骨的朱熹明年才出生,如今論學問論地位,白鹿洞都低岳麗一個臺階。
陳懿老遠便施禮,“聞之兄,多年未見身子骨可還硬朗?”
崔子照拱拱手,“祟遠兄見笑,老了,長途跋涉,到了這地界,只覺著這身子不是我的了。”
陳懿內秀,按照脈絡,他是陸九齡陸九淵的師爺,跟崔子照正好是一對,當下笑談中就把雕像下的異相說與他聽。
宗澤的尸體就在雕像之下,被人用冰庫冷封,至今儀容栩栩如生。
七七四九日即將來臨,恰巧逢淮北大都督召集天下學者東京城論道,大家都來瞻仰宗相遺容,因宗澤之子宗穎在父親身旁結廬而居,各方勢力派來的學者紛紛效仿,至今尚無人進那故都。
接下來是四大書院以及各國使者前來見禮,除了超人谷神,各國使者都是當代文學家大學者,對崔子照之名深知,姿態都很低,卻唯獨不見大都督。
對此,崔子照淡然處之,只是對跪迎還禮的宗穎說了句,“節哀順變。”
宗澤遺體存放包括雕像自然是陳謙手筆,河南的六月天也能保證不化,里面加了大量的保溫措施,宗爺爺躺在冰棺里,其中的氧氣也被有效抽取。
冰庫之中除了冰棺還有宗澤生平事跡,都是宗穎一個字一個字的謄寫,粘在墻壁之上。
如果陳謙要更換冷庫,會通知他們,先把這些撤換。
所以進入冰庫之后,崔子照不單看到宗穎謄寫的父親生平,還有這個時代最頂尖的一些學者寫的悼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