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醫院主要領導,有諸多擾心之事,指標可列入擾心之中。
因指標的煩惱,我曾好幾次意欲隱退,卸載其身。
領導做工作說,共產黨人,要迎難而上,頂天立地,不做逃兵。
一席話說得我沒有退路。
我年年為指標問題而失眠脫發。
說說幾件事,就可想而知了。
效益加薪的單位文件下發了,有數量指標,原則是按勞分配,獎勤罰懶,加薪人員指標為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說有百分之十的人員不能加工資。
此乃難事。
加薪,誰加?誰又不加呢?
誰都想加,因為大家靠工資吃飯。物價年年漲,每個人的工資也得跟著上。如果他人都加,自己沒加,豈不是因物價上漲因素而等于減其薪。指標有限,總得有人不能加,確實難為我和一班人。
我們研究幾天幾晚,還是研究了一套方案,交職工討論。
方案是按工齡,按績效制訂的。
加薪名額具體落實到人,意見來了,有些人的工齡相差半年,而績效方面工齡長的不如工齡短的,給誰加呢?給誰加,誰都會有意見。
小張跟小李就是這樣的案例。
小張比小李工齡多半年,而績效小李比小張多一倍,根據醫院的方案,工齡懸殊不大,以績效為主,由此小李加了工資,而小張沒得加,小張不干了,鬧意見了,理由是工齡比小李要長。
我找了小張約談,了解了一些具體情況。小張本不想鬧意見,但家庭的事情又促使他不得不鬧。他家在貧困山區,他母親患有慢性腎炎,尿毒癥,在家自行透析,每月需要巨額醫藥費,支撐他母親的治療,這筆費用,只能靠他的工資,他除去自己的伙食費,剩余的工資全部寄回家,還欠了一些借款。
小張的情況特殊,應該幫助他,我在心里叮囑自己。我對小張說,你的情況應該得到單位的照顧,你去上班工作吧,我幫你想想辦法,讓你這次加上一級工資。
績效加薪紅榜張貼在醫院門診大廳,在那圍滿了許多職工觀看,小張也擠進了人群,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高興極了,笑得合不攏嘴。站在小張旁邊的兩個同事,看得認真,唏噓地說道,怪事,院長都沒有加薪的名字。小張聽到了,懷疑地再仔細在紅榜上搜索我的名字,沒找著。小張明白了,立即跑到我的辦公室,找到我,他對我說,你不能把加工資的名額讓給我呀。我說,沒關系,你的情況特殊,急需錢用,你先加吧,我再去找上級領導要。小張聽后,信以為真,認為我能要到名額,他也就心安理得了。其實上級對加工資指標控制很嚴格,我不可能要到指標。
年度技術職稱評聘開始了,上級的政策是評聘分離。
評是根據資歷、學歷、英語考試成績,年度考核,達到條件的,基本上都能評上相應的技術職稱,獲得相應的資格。
聘是根據崗位設置,單位級別而額定指標,釆用競爭上崗。上崗了,能享受相應的技術職稱工資。
人不如愿的事來了,中級技術職稱資格的人員多,而單位設置中級技術的崗位少,這樣的限制,就會有一部份人聘不上中級技術職稱。
醫院的醫務人員,情緒變化了,上班不安心了,都在關心著自己的中級技術職稱的聘任問題,都在擔心自己的前途。
我又失眠了,醫院這么多具有中級技術職稱資格的人,誰能聘,誰又不能聘呢?我覺得他們都是工作能人,都是能夠為病人解除疑難病癥的人。
實際上,醫院許多崗位需要有技術有能力的人,因指標限制,致使人才流失,業務不能拓展。
我經過深思熟慮和從發展思維角度出發,召開了醫院院務會議,決定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讓指標束縛自己的手腳,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讓能人足配上崗,采取指標聘任與內聘相結合的方式,以滿足醫院技術人員的上崗需要。
指標聘任那就是上級會撥付工資,內聘那就是需要醫院自行解決職稱工資問題。我們不得不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實行多種優質的醫療服務方式,予以創收,來滿足于技術職稱的內聘工資發放。
經過不懈的努力,嘗試內聘機制,開拓了業務,發展了新質醫療能力,醫院不斷壯大了,醫務人員滿意了,醫院欣欣向榮,生機勃勃。
指標內聘任的中級技術人員可以解決家屬農轉非戶口的問題。農轉非就是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子女或本人容易獲得工作,端上鐵飯碗,不愁衣食住行了。
為了讓農轉非的工作相對容易做些,我就認真地摸底排查,摸清醫院到底哪些人有家屬需要農轉非,盡量安排這樣人為指標內聘任。
家屬農轉非的指標有限,盡管早做工作,巧妙周旋,還是僧多粥少。
醫院只分了一個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家屬農轉非的指標,需要農轉非的人有兩個,一個是陳醫生,一個是王醫生。
他們兩人為了競爭這一指標,在不同的夜晚,上門送禮了。我堅決拒收,義正言辭地對他們說,誰搞送禮這一套,誰就不能解決家屬農轉非的問題,他們都不敢送了。
當時我仔細琢磨,認為只能解決必需的,那就是誰家的孩子馬上需要解決工作。
經調查了解,王醫生的兒子高中畢業在家待業兩年了,家里比較困難,需要解決工作,而李醫生的兒子還在上初中,目前還不需要工作。
我找到了李醫生,將王醫生的情況向他做了詳細地解釋,又將他的情況與之做了比較,他非常理解同情,很自愿地退出了這一指標的競爭。
工作中還有很多指標的問題。它是一道難題,叫人解題頭痛。它是一道卡,叫人進退兩難,上下受壓。它是一道玄關,叫人關開受阻。它是一門玄學,叫人費神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