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創新者勝:大變局中的科技強國之路
- 郭創偉
- 2269字
- 2023-08-21 16:56:52
全球格局的主導力量
全球格局實質:“科技——資源”秩序
在歷史學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漫長的16世紀”。這是著名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的。他將1350—1650年的300年時間稱為“漫長的16世紀”。而這一長時段的劃分,是為了對應當時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中國明朝(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輝煌地位。而“漫長的16世紀”的結束也意味著世界歷史進入了全新的時期,全球化的經濟貿易體系不斷完善、民主理念深入人心、少數文化日漸凋零。世界中心也從東方轉向西方,中國也由世界歷史和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一度“淪落”為世界體系的邊緣。
費爾南·布羅代爾、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和喬萬尼·阿瑞吉等歷史學家的著作生動描述了1500年以來這一世界“資本中心”漂移和變遷的歷史:首先是熱那亞(放債給西班牙)、威尼斯(放債給荷蘭),其次是荷蘭(放債給英國)、英國(放債給美國),最終則是美國以武力與金融壟斷剝削全世界的當代統治結構之形成。
實質上,如果我們把16世紀末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看作一場全球博弈,那么這種博弈的目標,就是全球經濟貿易活動的參與者要在全球性的經濟結構中爭取中心位置。
在中心位置上的霸主,一方面以低價獲取產業上游資源國的能源和人力要素供給,另一方面向全球輸出其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同時做到成本最優化和銷量最大化,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和資本不斷積累。超額的資本積累再進一步投入科技創新之中,不斷鞏固產業領先優勢,牢牢占據高附加值環節,穩穩守住資本積累中心的位置。同時,資本積累也被源源不斷地投入強化軍事力量和加強金融壟斷之中,實現對全球各個國家的主導。這是過去500年來的世界政治經濟的典型格局,從大航海時代的殖民擴張模式,到當前的俄烏沖突和中美博弈,莫不如此。
一旦有資源供給國試圖對抗中心國家的意志,或者希望通過不斷發展也進入中心國家行列,必然會受到中心國家以軍事和金融為主要手段的猛烈遏制。近年來,作為能源供應大國的俄羅斯,原本希望以豐富的能源資源與歐洲的科技和工業制造能力相互成就,實現國力的進一步躍升,擺脫廉價資源國的位置。但在美國的視野里,俄歐的緊密結盟,會讓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有了支撐,讓俄羅斯的發展有了筋骨,直接沖擊美國的中心國家地位。因此,美國決定持續施壓,通過持續煽風拱火,推動北約不斷謀求東擴、擠壓俄羅斯戰略安全空間、煽動俄烏邊境種族沖突,直至引爆烏克蘭危機,以借機從軍事和金融兩方面對俄羅斯進行打壓。
烏克蘭危機可以說是美國對俄的“代理人戰爭”。自危機爆發以來,僅美國在19個對烏軍事援助計劃中承諾的金額就達到136億美元。據路透社報道,自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到2023年1月,美國已累計承諾向烏克蘭提供超過274億美元的軍事與安全援助。在軍事裝備上,美國直接提供了1400套“毒刺”防空系統、5000枚“標槍”反坦克導彈、7000件其他型號的反坦克武器、幾百架“彈簧刀”自殺式無人機、7000支突擊步槍、5000萬發子彈和其他彈藥,激光制導火箭、“美洲豹”無人機、反炮兵和反無人機雷達、輕型裝甲車和安全通信系統,以支持其和俄羅斯長期對抗。
除了軍事干預,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對俄羅斯實施的經濟金融制裁不斷加碼。實際上,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西方先后對俄羅斯實施了近100輪的經濟金融制裁。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歐盟、英國和日本相繼宣布對俄羅斯實施金融制裁,制裁手段包含凍結俄資產、將俄金融機構排除在全球金融體系之外并阻止其獲取美元等。隨著烏克蘭局勢進一步惡化,金融制裁措施再度升級,美國與歐盟、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領導人決定將部分俄羅斯銀行排除在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系統之外,并對俄羅斯央行實施限制措施。
同時,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民間組織也迅速揮舞起“制裁”大棒,全方位孤立打壓俄羅斯。隨著俄“特別軍事行動”的推進,“制裁”清單越拉越長,“去俄化”的角度也越來越清奇,甚至連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在西方都不能演出,俄羅斯的貓也被西方寵物界的國際組織制裁。據耶魯大學統計,目前已有超300家公司宣布不同程度地暫停在俄業務和投資活動,涵蓋能源、航空、汽車、零售、制造、金融、餐飲等多個領域。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腳下的祖國大地。
曾幾何時,所謂的“人口過剩”是我國的巨大壓力。盡管在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數億人口已被認為是“紅利”,但在完成必要的教育、建立起具有流動性的勞動力市場、出現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之前,這些“紅利”卻是實實在在的人口壓力,體現在糧食、資源、就業保障等方方面面。
這一情況在中國加入WTO之后發生了巨大改變。先發國家(尤其是其跨國企業)需要更多的海外廉價勞動力和新興市場機會,中國則需要足夠的海外需求所帶來的生產性就業機會。中國的“人口紅利”成為中國與歐美經貿關系真正的“壓艙石”;中國的“人口紅利期”,變為中國與歐美真正的“蜜月期”。但隨著中國難以逆轉的快速老齡化,曾經讓中國產品不斷變得更便宜的那些因素正在消失,這也意味著壓低先發國家基礎生活品通脹的基礎條件也在遠去,由此中國與歐美的“蜜月期”也就一去不復返。
與此同時,中國的科技進步正在不斷侵蝕歐美國家中心地位的根基。正如瑞士信貸的經濟學家佐爾坦所說:“中國依靠生產便宜商品而致富,然后想要在全球范圍內建立5G網絡,并使用尖端光刻機制造尖端芯片,但美國的回應是‘沒門兒’,于是中美合作關系走向破裂,雙方就像離婚的夫妻那樣不再對話?!边@意味著,“科技——資源”的全球格局下,中美纏斗沖突難以避免。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風勁吹的時代已經過去,凜冬將至成為一段時間內可預見的歷史必然。我們只能迎難而上,因為任何逆流都阻擋不了大江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