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最迫切和重大的議題之一。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顛覆,它將徹底改變以物質生產和消費為中心的發展模式,而將關注點轉向人類自身和宇宙,推動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從而創造一種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范式。
從我國的發展實踐來看,一方面,綠色轉型正深刻改變著以低成本要素優勢為特征的傳統生產方式,引領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另一方面,綠色轉型也需要消費端發揮反向引導作用,在廣泛倡導簡約適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完善碳核算、碳賬戶等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形成包含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管理閉環。
碳賬戶是一種記錄企業與個人的碳排放活動,從而促進其碳減排的創新工具。這個概念正逐步被官方機構、學者及公眾關注和討論。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深入落地,碳賬戶已從零星的金融產品創新,加速推進至居民碳賬戶體系化建設,在這一進程中,企業碳賬戶和個人碳賬戶分頭發展并各有側重。前者以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為基礎建立,通過科學核算,實現對企業碳排放水平的準確計量,進而輔助企業參與碳市場交易;后者多以碳普惠機制為基礎,核心在于構建“誰減排誰受益”的正向激勵機制,激發個人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綠色消費的社會氛圍。未來,個人與企業碳賬戶的聯通有望實現消費端與生產端的碳資產交易,打通全社會整體的碳循環經濟體系。
立足于碳賬戶這一核心概念,本書最主要的特點一是“新”,二是“全”。所謂“新”是指,碳經濟學是年輕的經濟學領域,而消費端的碳經濟學以及碳賬戶又是新之又新的概念。所謂“全”是指,本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理論層面,從制度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循環經濟學等多維視角,解讀碳賬戶的基本概念與發展方向;在實踐層面,本書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外豐富的碳賬戶案例,并以碳賬戶為核心向綠色金融、鄉村振興、國際貨幣局勢等相關主題進行豐富的延展。書中既有宏觀層面的政策分析,也有微觀層面的路徑探索,不僅從社會層面探討了推動碳賬戶互聯互通后的體系化構建,還從個人動機層面分析了助推個人減排行為的具體方法,嘗試為讀者呈現包含碳賬戶方方面面的完整圖景。
碳賬戶不僅是一項重要的碳減排應用工具,也應作為我國金融基礎設施進行搭建。從宏觀角度出發,碳賬戶體系有助于規范全社會的減排生態,各經濟主體能夠利用碳賬戶的記錄追蹤功能算出自身的碳賬本,將精準計量后的碳減排量形成資產落地交易,使溫室氣體減排這項浩大的工程可量化、可記錄、可追蹤,確保碳減排進程有“據”可依。尤其是個人碳賬戶的發展,能夠將碳減排的記錄從生產端延伸到消費端,打通碳循環經濟中的信息流與價值鏈。此外,企業碳賬戶作為規范的碳信息和碳資產的存儲工具,還能夠促進生產端碳交易及碳市場的健康發展;個人碳賬戶作為綠色低碳政策的傳導工具,能夠幫助政府科學化、體系化地引導居民低碳生活。從企業角度出發,碳賬戶能夠幫助企業準確核算并有效管理自身的碳資產,還能幫助平臺企業為上下游客群搭建碳賬戶,將自身獲客、活客資源科學投放到綠色經營陣地,既聚攏了日益增長的低碳客群,又履行了企業的ESG責任。從個人角度出發,碳賬戶成為碳普惠機制落實的基點,真正實現“誰減排誰受益”,從而激發消費端碳減排的巨大潛力。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碳中和進程起步較晚,在生產端的很多綠色轉型措施,比如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設定等,最初也多是借鑒歐洲模式。但是,在消費端綠色轉型方面,一是能夠借鑒的國際經驗并不多,二是碳賬戶的加速發展讓我們看到,中國具備大力推動消費端碳減排的優質土壤。一方面,中華文化獨有的社會凝聚力和我國較強的政策滲透力,使在居民中宣導綠色生活觀念具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數字中國戰略下的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居民碳足跡的捕捉、量化和追蹤提供了能力基礎。特別是2022年以來,我國個人碳賬戶平臺建設呈現加速爆發趨勢和多點開花局面,從年初不到10家的碳賬戶產品迅速增長到60余家,地方政府、監管機構、互聯網企業、商業銀行等依托各自的資源能力紛紛試水并快速發展。其中,互聯網企業憑借用戶和場景優勢以及領先的科技手段,建立起一套在綠色行為采集與核算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徑;商業銀行依靠豐富的賬戶運營經驗和強大的核心業務系統,在碳賬戶的金融屬性方面進行深度探索;地方政府和監管機構則依托管理勢能逐步確立行業標準。未來,碳賬戶體系的不斷完善還需要在用戶、場景、標準程度和金融屬性等方面持續深化創新,在各方努力下,不同平臺的個人碳賬戶有望逐步打通,形成覆蓋廣泛、場景完善、標準統一、強金融屬性的居民碳賬戶體系。
改革開放40余年,中國的成功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仍然是在傳統的工業體系生態下,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在碳中和帶來的全新的發展模式下,中國將以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迎來自己的現代化,并有可能借此彎道超車,成為全球格局中的領導者。
“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
在前進的道路上,一定會不斷涌現新的機制、新的產品、新的技術,而新事物的推廣,往往需要一部分人先跌跌撞撞地嘗試,然后逐漸被看清、理順,被理論化、標準化,最后被更多人復制和迭代。在低碳文明開啟、新舊動能轉換的大時代下,筆者有幸成為碳賬戶小分隊里的第一批探索者,在搭建銀行碳賬戶產品的同時,探明碳賬戶的背后機制和未來方向,推動碳賬戶生態化發展,融通數字環境信息與價值循環,實現綠色經濟帕累托改進。在碳賬戶體系發展壯大之際,我們希望通過盡快整理出版本書,使碳賬戶的概念得到廣泛傳播,進而會聚更多人士共同參與消費端低碳轉型之偉業。
本書從三個維度出發對碳賬戶進行闡釋:一是作為碳經濟學者,構建以碳賬戶為核心的理論體系,提出從消費端碳減排到居民碳賬戶的設計框架;二是作為商業銀行碳賬戶產品的主理人,對國內外現存碳賬戶案例進行深度調研及比較分析;三是作為金融業的長期從業者,用較為常見的金融概念解釋和拓展碳賬戶的外延,提出碳賬戶的應用與發展問題。
但是,受到碳賬戶實踐新穎性和理論創新性的限制,本書中關于碳賬戶發展的問題仍有諸多未能充分探討。比如,碳賬戶將以何種路徑推動碳資產的貨幣化進程,又將如何助力我國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力等。同時,本書提出了一些尚不成熟的建議,比如,國家能否建立生產端與消費端互通的碳信用市場,進而刺激民眾的綠色消費,反向拉動綠色生產,抑或是引導平臺企業將內生資源向綠色發展方向傾斜,激發市場力量驅動消費轉型等。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更多人參與碳賬戶的討論和實踐探索。
本書寫給綠色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關注“雙碳”目標發展的各界人士,以及對碳賬戶概念感興趣的大眾讀者,希望讀者能夠從本書中獲得關于碳賬戶問題的解答。衷心感謝劉姿彤、曾梓蘋、譚遠、徐建平、張天祥共同參與本書的資料整理和寫作,是你們陪伴、幫助我不厭其煩地調研、討論和整理資料,才使本書順利面世。
未盡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