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放學路上,與孩子聊什么
史家教育集團(革新里校區)
田文青
“老師,放學路上孩子總是自己一個勁兒地往前走,也不愿意跟我說話!”
“回家的路上,我問她今天學什么了,老師講什么了,她總是不愿意跟我說?!?/p>
“他跟爸爸總有說不完的話,我一問他聊什么呢,他就閉口不談?!?/p>
家長每次想跟孩子聊天,跟孩子聊某方面的內容,那其實表明了家長潛意識里最重視孩子這方面的培養,最期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內容和方式是要不斷轉變的。家長總是在孩子放學時,迫不及待地希望從孩子口中得到自己最關心的問題的答案,但可能從來沒有思考過孩子最想跟家長聊些什么,也不知道聊什么內容才是真正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的。放學路上與孩子聊什么有可能會影響到家長與孩子的關系。那么,家長應該跟孩子聊些什么?又要注意些什么呢?放學路上與孩子聊什么有這樣三個原則。
堅持開放性
一天晚上,我們班小妍的媽媽給我發來微信,語氣十分著急:“老師,孩子最近在學校是發生什么事情了嗎?我接她放學的時候她總是不愿意跟我說學校的事情,甚至到家了我再怎么問,她也不說。”我耐心地詢問了家長以前在接孩子的時候會問小妍一些什么問題,然后我找到了問題的原因。在小妍進入中年級后,她的媽媽更加重視學習成績,所以總是在接到孩子的第一時間就會詢問孩子一天的學習情況或是考試情況,這往往是包括小妍在內的大多數孩子不愿意聽到的。家長忽略了孩子已經在學校學習了整整一天,這時候詢問成績會無形中增添孩子的壓力。于是我給提出了解決方法:“明天再接孩子放學時,讓孩子發揮主動性,最好是孩子愿意聊什么,您就跟著聊什么?!苯涍^小妍媽媽的調整,幾天后小妍又愿意與媽媽手拉著手,有說有笑地往家走了。
所以說,比起給孩子增添壓力,讓孩子說出自己最想和家長交流、最希望表達出來的內容尤為重要,孩子最想表達的內容往往是一天中讓他最開心或是最難忘的內容,孩子通過回憶、表達的方式,再次獲得快樂的體驗。
注重針對性
“老師,您知道嗎?我不喜歡爸爸接我,我喜歡讓奶奶接我!”我們班的涵涵噘著嘴跟我說。“哦?為什么?”“因為爸爸總是板著臉,一放學就批評我,不是說我邋遢,就是質問我學習是不是沒認真!奶奶不一樣,即便我犯了錯誤,奶奶也總是在鼓勵我?!蓖ㄟ^孩子的幾句話,我知道了涵涵爸爸身上的問題,他見到孩子總是批評和嘮叨,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
交流的重點要放在能幫助孩子更好成長,或是能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內容上,并且注意說話的態度和語氣。在孩子的習慣或性格出現問題時,家長要多一些理解和傾聽,少一些嘮叨和說教。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在一段時間內,每天放學后都針對這個問題與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重視這個問題,從而向好的方向發生轉變。
現在,涵涵爸爸在接孩子的時候總是先調整好自己的表情,用微笑面對孩子,我也再沒有聽到涵涵“抱怨”爸爸的話了。
發揮正面性
在與孩子、家長相處時我發現一個現象,如果家長的語言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總是消極和不滿的,那么孩子也會消極表達,遇到一點小事就會不開心。所以要發揮正面性,從放學見到孩子開始。在與孩子交流時,不要經常問一些“有沒有受欺負”“今天是不是不開心”之類的問題。因為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的焦慮和負面情緒會影響到孩子。經過家長過多的消極暗示后,孩子也會像大人一樣用消極的語言來宣泄自己的緊張、不滿和不開心,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不利的。比如我班小安的媽媽就很會和孩子聊天,接孩子時問小安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有意義的:今天有沒有什么開心的事情跟媽媽分享?你今天有沒有回答老師或者同學們的一個問題?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很難的問題?今天跟哪個好朋友玩兒了?其實,怎樣發揮正面性是沒有統一模式的,家長要根據孩子具體的狀態、心情和情景來選擇有利于孩子發展的話題。
接孩子的路上,多一些開放式的提問,多一些正面鼓勵,再多一些耐心,去聆聽孩子的內心。在短短的放學路上,家長與孩子擁有了有效的親子溝通,心與心的距離也更近了,何樂而不為呢?
點評
石增紅
“溝通”一直是家庭教育中化解問題的方法,也同樣是家庭教育經常出現問題的癥結。田老師與家長分享了抓住“放學路上”這一碎片化、常態化時間的親子溝通原則,滿足了家長的需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另外,田老師結合實際問題及情景為家長推薦的溝通方法簡單、易操作,有較強的實用性。不僅僅適合“放學路上”這樣的時間,也為其他場景的溝通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方向,解決了家長的困惑,讓“溝通”真正架起家長與孩子心與心交匯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