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工作繁忙,怎么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
史家教育集團(史家校區)
張弘
“老師,最近我發現孩子回到家以后,很少主動跟我和他爸爸溝通了,感覺他長大了以后,我們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了。我也不知道他在學校的表現怎么樣?直接問他,他也不愿意跟我說。您說我該怎么辦啊?”
小鋒是我們班里一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他的學習成績在班里屬于中上等水平。在我的眼里,他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但是,前不久他的媽媽找到我,跟我說小鋒越來越不愿意跟父母溝通了。以前上一、二年級的時候,每天放學以后他都會主動跟父母說一說當天在學校里發生的事情。現在,他和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了。小鋒媽媽說,她感覺自己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面對著孩子的變化,她不知所措,很想改變現在的相處模式。
在溝通中小鋒媽媽告訴我,平時她和孩子爸爸工作都很忙,陪他的時間也很少。陪伴的時間少了,他們和小鋒溝通的話題也變得越來越少,她感覺親子關系沒有以前那樣親密了。
其實,遇到過這種困惑的家長不止小鋒媽媽一個人。父母都很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平日里大家的工作節奏都很快,生活壓力也比較大。由于繁忙的工作和有限的精力,很多家長往往更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和學習方面的成長,而忽略了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已經從一個懵懂的小孩成長為具有獨立思想和自主意識的個體,這時候他們不僅需要來自父母的關注和呵護,而且也需要父母給予有效的陪伴。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需要父母多和孩子進行良性溝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以“知心朋友”、傾聽者的身份與他們平等對話,盡可能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情,參與、體驗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真切的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父母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兼顧對孩子的陪伴呢?怎么做才能與孩子保持暢通、有效的親子溝通,建立親密、穩固的親子關系呢?
首先,我們可以利用每天的碎片化時間多和孩子聊聊天,比如在接送孩子上下學或者一家人吃晚飯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聊一聊當天在學校里發生的事情,包括開心的事情和不開心的事情,從孩子的描述中了解他在學校的狀態。如果發現孩子在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父母就可以在第一時間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在親子溝通時,很多家長都習慣處于主導地位,以愛孩子、為孩子好為由,過多地干涉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有時候甚至替他們做決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打開心扉,和父母溝通。其實,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以朋友或者傾聽者的身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這種交流不是敷衍式溝通,也不是簡單地隨聲附和,而是基于情感共鳴、觸碰彼此心靈的交流。我們要少一些批評指責、下結論的話語,多一些肯定、鼓勵的語言。如果在溝通時想表達自己的見解,想給孩子提一些建議,可以嘗試著把“我覺得你應該……”換成“你覺得……會不會更好一些呢?”這樣能讓孩子聽著感覺更舒服一些。他們只有在心理上認同了父母的觀點,才愿意在行動上做出實質性的改變。
其次,我們可以和孩子挑一個時間作為親子閱讀時間,在這個固定的時間里一起閱讀感興趣的書籍。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親子閱讀就是一個有利于增進感情的親子活動。父母和孩子在同一個空間里共同做著一件事情,孩子能夠在這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里真切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和關愛。閱讀完書籍后,我們可以和孩子聊一聊書里面的內容以及自己讀完之后的感受。親子閱讀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一個情感交流的平臺,這種交流像是朋友之間的對話,在閱讀與分享的過程中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增強信任感。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在生活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愿意和父母溝通,形成良性的交流模式。
除了親子閱讀,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參加戶外運動、參觀展覽、體驗農耕生活等。這些活動都能夠幫助父母和孩子搭建溝通的橋梁,有助于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其實,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個“愛的賬戶”。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和陪伴多一些,這個賬戶里的“愛”就會多一些。愛的分量越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就越穩固。
再次,我們要注重家校溝通。父母在家里看到的孩子的表現只是其中的一面,通過和班主任、學科老師的溝通,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現階段的整體表現以及可能面臨的困惑。如果發現孩子在學習或者個人成長方面遇到了問題,家長更要及時和老師溝通,協作配合,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措施,一起幫助孩子及時調整好狀態。
在家校溝通時,我發現很多家長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除了成績,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健全人格的培養也很重要。好的習慣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使他們受益終身。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能夠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和他人建立積極、友好的關系,使他們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積極地面對。因此,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緒也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和各學科老師每天在學校陪伴孩子的時間要遠遠多于家長,也十分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狀態。這時候,家校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雙方積極溝通,統一教育理念,在家校協同合作的基礎上,對孩子的習慣和人格的培養給予持續的關注和正面引導,一起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共同守護者。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這種陪伴是有溫度的陪伴,這種陪伴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關愛。愛是溝通的橋梁,愛也是增進親子關系的催化劑。讓我們用愛和陪伴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
點評
郭文雅
張老師從困惑家長已久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溝通”切入,引入“小鋒”的故事,首先分析了“小鋒”的性格、不愿意跟父母溝通的原因;然后結合家校溝通了解的情況,發現這樣的困惑不是個例,在親子關系上遇到困惑的父母有很多。由于父母的忙碌和孩子年齡的增長,親子之間溝通交流變得越來越少。溝通交流和陪伴對孩子來說是尤其重要的。張老師通過分析父母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密、穩固的親子關系,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