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微風:靜悟》: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
- 秋風春醒
- 馮燕新
- 5447字
- 2023-08-10 17:26:08
在三四月的春季,天氣忽冷忽熱的,變化無常,使人在穿著上難以取舍。有朋友提醒道,還是遵循春捂秋凍的規律,出門時,參照當天的天氣預報并觀察天象,再進行綜合考慮或折中選擇穿戴什么。因此,我總是先人一步地有所準備,而不受天氣的左右。
然而,在這個季節里,我時常佇立在窗前,看到剛才還是春風和煦,但瞬間便狂風肆虐,把住宅小區旁的好幾棵大樹連根拔起,我家對面一棟老宅子頂上長著一排墻頭草,卻在風雨中戰戰兢兢地隨風搖擺不定。這種短暫出現的極端天氣造成的樹被吹倒的結果和墻頭草頑強生存的自然現象,使我想起在過去的歲月里,因為受到那時環境的影響,接受斷崖式的傳統文化教育,對儒家思想缺乏基本的認識和理解,所以,一直以來把傳統中有些關于常道品行的古典精華,誤認為是腐朽的糟粕。
一
我青少年成長時期,是在一座近10萬人的“軍工城”度過的,這里云集了講著天南海北方言的知識分子。當時這些“臭老九”受到社會的排擠,尤其在那個“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年代,他們當中大多數人謹言慎行,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參與其中議論或過多地表態。
可是,他們當中也有些不拘一格的“另類”。我高中時期的班主任張波老師,他是廣東肇慶人,在秋冬季經常看見他穿著一件具有傳統盤扣的鐵灰色的滌棉布料上衣,偶爾將一條暗紅色羊毛圍巾隨意地掛在胸前,腳穿一雙千層底的布鞋。他一表人才又具有文質彬彬的氣質,在緩步慢行中總是慢條斯理、輕聲細語地表達觀點,既鮮明準確又恰到好處,言談舉止中透著一種謙謙君子的風度。
當時,工廠子弟小學、中學的教學水平在市里名列前茅。我記得,張老師上語文課時比較喜歡引經據典,不僅文言文造詣較高,而且對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尤為了解和推崇。他要求同學們掌握好語文知識的同時,懂得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
因此,他時不時地引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語句,比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他語氣溫和地告訴大家,人的秉性天賦各異,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遵循各自的天性選擇該做什么,或注意哪些,這就有了常道。從“道”的原則入手,提升每個人的品德節操,這被稱為教化。當他講到忘我之時,把粉筆夾在手指間在空中比畫出一個弧度,表達內心的真實感悟,姿態十分灑脫優雅。
張老師講得比較多的是中庸思想,我往往難以理解,認為這與當前形勢不符,甚至產生了抵觸情緒。有時候,在課外閑聊時,他還低聲細語地借用孔老夫子的話告誡我們,所謂的“過猶不及”,就是指在社會上為人做事時,過頭和不到位會產生同樣不好的效果。所以,要學會采取中立適宜的態度處理問題,也就是在無過無不及中掌握一個度。
當時給我的感覺和印象是,他教大家做搖擺不定的墻頭草。雖然墻頭草生長條件極其艱苦,在特殊環境里頑強地生存,但它風吹兩邊倒,被用來比喻沒有原則立場的人。因而,我認為老師中毒不淺,還想拉我們下水,做一個遇事見風使舵的人。
有一次學校組織我們上一堂“學工學農”的課,前往軍工廠去開展實踐活動,當時卻發生一件令人感到蹊蹺和難以理解的事情。那天天公不作美,有些同學因風雨交加耽擱了集合的時間,為此有不少早到的同學不停地發牢騷,一直到半個多小時后,人到齊時還怪話不斷。當時,我看到張老師苦口婆心地反復勸導,可是我對他和稀泥的做法不敢茍同,認為老師這樣做累不累呀,沒有必要過多地解釋。
正因為我們班遲到,原計劃到飛機總裝車間參與學工活動,卻被臨時調整到機修分廠去學習。一些人拖延時間造成這等好事落到了其他班級,頓時同學之間像炸開了鍋似的發生吵鬧爭執。
這時,我看到張老師與學校領隊和其他班老師交談后,反而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一方面安撫同學們,平息吵鬧,另一方面有一種熟視無睹的神態。我實在忍不住,便與老師爭辯起來,他卻像和事佬似的,要求我們忍氣吞聲,顧全大局,對大家一再強調要相互理解,和睦相處。
此后,我認為張老師這種不講原則的做法,與他一直以來所倡導的中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種和稀泥又混淆是非的言行,使人難以理解。因而,我對老師遇事隨聲附和,沒有鮮明立場的行為有了看法。以后,對于一些政界官員、知名人士在社交場合中的同類表現,也采取抵觸的態度。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認為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遺留下來的腐朽落后的東西,八面玲瓏的做法與我的性格不符合,同社會勢態也格格不入。我對這種委曲求全所產生的效果也深表懷疑,此思想一直深入我的腦海,已根深蒂固。
二
“軍工城”坐落在江西省會城市東南方向的近郊,它是由國家有關部委管轄的大型軍工企業興建起來的。在這里,曾經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架軍用飛機、第一枚海防導彈和第一輛軍(民)用摩托車。顯然,生活在“軍工城”的職工家屬都會引以為傲。軍工廠不僅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生活條件都優于周邊的企事業單位,而且廠里上下與當地政府和市民來往接觸甚少,環境也相對比較閉塞清靜。因此,在工廠家屬區范圍內,逐漸形成并流行一種由外地多種語言與當地方言混合的“洪都普通話”。
不過,工廠的職工和家屬們與城市中其他社會人員相比,留存多些中國傳統思想,比較保守。許多人在與人交往時,還是老實本分和以誠相待,講究照章辦事,中規中矩,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并禮讓三分。
在建廠初期,工廠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當時是由蘇聯專家幫助建設的國防工業的重要基地。廠里的全部職工家屬住房劃分為好幾個區,由多條馬路隔開眾多不同類型的房屋。每個區的房子都是一樣的造型,按照蘇聯的建筑模樣統一設計建造。基本上是二至三層木制坡頂的青磚樓房,緊挨著房屋墻基修造一圈流水的小陰溝,每個單元之間都有鵝卵石鋪就的彎曲的小路。
那個時候,在一個較為安逸和單純的環境里,大家養成了一些自覺的行為習慣,講究禮節公德與紀律法度,很少有偷盜及暴力事件發生。每當到了星期天,一棟樓里各家各戶都要派一人參與公共衛生打掃活動,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疏通樓下墻邊的陰溝,做到流水不腐。平時哪個鄰居有事相求,只要在陽臺上喊一聲,大家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孩子們放學后,都會在屋外場地里嬉戲打鬧,比如在廣場草坪上和菜園里一起玩各種游戲;每年盛夏的晚上,大家經常坐在屋外納涼聊家常,甚至虛掩著家門搬床出來并排放置形成長龍陣,一些孩子數著滿天的星斗進入夢鄉;逢年過節,鄰居、朋友包括同事之間都會走家串戶,禮尚往來,相互祝福。工廠家屬區里好不熱鬧,呈現出一片祥和友好的氣氛。
在那“抓革命,促生產”的年月里,也有人活在自得其樂中,竟然追求一種理想生活。雖然有時表現得比較拘泥機械,甚至會有憨癡迂腐的行為,但又有著透出一種詼諧而且逍遙自在的單純一面。在齊家中既有平凡至極的精神享受,又能體現出和睦有趣的家庭氛圍。
我剛上高中時,我家對面搬來一戶鄰居,后來我逐漸熟悉并了解到,戶主是一位畢業于北京航空學院的高才生,他平時看書多又非常認真,專業理論知識功底深厚,在實際工作中又精益求精,但經常感覺時間不夠用。比如飛機的強度設計需要大量的時間計算,做好機身主要材料的疲勞試驗,需要反復耐心地收集數據。
然而,由于工作習慣,他研究問題極具鉆研精神,在新婚后不久,他把研究方法也運用到生活當中,對在家過日子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有一次他休息上街到菜市場買菜,肩上扛回來一只大冬瓜,手提籃子里還放著一個較大的瓠子。他興沖沖地趕回來,是要告訴左鄰右舍,他發現了新大陸,認為以后做菜可以省去一些中間環節,想吃冬瓜或瓠子時,隨時從家里存放的冬瓜或瓠子上切一塊下來,這一招既能縮短買菜做飯的時間,又能反復地使用。他沾沾自喜的神態,使家人哭笑不得,而鄰居們則面面相覷后捧腹大笑。
更奇特有趣的是,有一天他休息在家準備做飯時,卻在廚房水槽前不停徘徊,不時地看著水池底下發呆或自言自語。我母親便好奇地前去打探情況,發現水池下面有一個臨時搭建的雞窩,里面只有一只老母雞。此時,我母親感到納悶,不解地詢問,他極不情愿又神秘兮兮地說,買一只雞做成一道菜真是問題多多,先要從菜市場買回來,經過宰殺、拔雞毛、清洗內臟等多道工序,然后切雞塊配上佐料,再水煮熬湯,總共需要六七個小時,才能喝到一碗雞湯。他認為這樣非常麻煩,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今后還是少吃雞為好。
鄰居們包括很多親戚朋友聽說后,都感到啼笑皆非,同時又認識到這個書呆子的可愛,他新鮮稀奇又獨具一格的想法,對生活的自我理解和獨有趣味,很長一段時間里在鄰居之間流傳,在生活中為大家增添了一道“調味料”。
三
隨著改革開放的驚雷響起,社會風云變幻莫測,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侵擾,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又受到一定的阻礙。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的心靈已出現彷徨或浮躁的跡象,甚至有的人已出現了信仰的缺失。因而,當生活富足起來,物質水平提高后,許多人心里卻變成一片沙漠。
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令大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懷疑骨子里是否還遺存民族的基因。幾千年來,我們世代都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至今在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為人處世等方面,仍然保留著祖輩傳下來的許多東西,即使是在社會不斷變化的進程中都難以清除。
我幾乎是聆聽著改革開放的號角步入社會的,在經過多年反復的迷茫困惑、坎坷痛苦和身心歷練后,通過學習補課逐漸地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而,我對自己關于傳統文化的一些看法,尤其是對中庸之道的偏見進行了反思。從而認識到,社會發展需要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它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仍然向往一種簡單快樂(或自我感覺良好)的生活。因為,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是安分守己、樂天知命,這種活法換來了太平和睦的日子。也就是在寬松和諧的理想生活狀態下,追求美美與共的理想社會。
為此,我通過解讀領會到中庸思想,它能恰到好處地平衡協調社會上不同的矛盾。在許多問題的對立之中,尋找變通妥善的處理方法,使得人們友好相待,從而達到和諧統一的目的。
北宋時期,理學代表人物程頤理解的中庸之道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他認為,在平時待人接物時要不偏不倚,折中適當,不走極端。同樣,中庸強調個人修養中的克制約束,我們從兩方面理解為:當人還沒表現出喜怒哀樂時,能保持中立并且平靜的控制心態,不偏不倚稱為“中”;當情緒表現出來時,掌握分寸,“無過不及”便是“和”。其實“中和”就是“中庸”,要求在事物的兩端,在動與靜中做到和諧統一,顯然這種分寸不易掌握。
所以,中庸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折中調和,不是無所作為的平庸,也不是像和事佬一樣不問是非地勸解,而是注入了禮樂教化、倫理道德等的集大成的思想觀念。只有每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舉止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在生活中和善謙讓地與人相處、安守本分地做好工作,整個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界才能和睦、協調、美滿。
同樣,中庸也體現出一個人的情商、品行修養、自我意志和情緒控制,以及他的認知力、承受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懂得體諒他人,在處理問題時更加有藝術性,便能營造一種親仁善鄰及和諧相處的氛圍。
進一步分析,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其語意是中庸作為一種道德倫理,是至高無上的。哲學家馮友蘭認為,中國的儒家追求的是理想的生活,這也是儒家哲學精神所在。他還說,《中庸》所表述的“極高明而道中庸”是最好的詮釋。因為“極高明”同“中庸”相對立,理想與現實也有著對立的一面,通過“極高明而道中庸”中“而”字的連接,將理想與現實統一起來,表明儒家所追求的是超越一般人的現實生活,實現人人都能獲得最為理想生活的愿望。
從中國傳統文化延續數千年來看,其所形成的世俗關懷和人文主義,表現在我國古代哲學中本質上是一種倫理學,儒釋道都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創造一種和諧安寧的幸福人生為前提。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社會是儒家社會,國人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世代相傳并潛移默化地融會貫通。在儒家經典著作(如《論語》《大學》《中庸》等)中,所表達的中庸的概念,其實就是一種和諧平衡的思想。因此,我們把中庸之道視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髓,這種哲學的思想觀念造就了國人長期以來為人處世的態度。
為此,國人形成一種少惹事但也不怕事的心態,養成忍耐寬容之心,盡量不冒犯他人,但普遍討厭各種片面、極端的做法。進而在社會交往中,人們并不排斥自己的對立面,而是積極尋找化解矛盾的方法,使得對立雙方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達到和諧統一。
我們平時能感受到,在“和而不同”的認識下,采取適合的方法處理不同的事情,達到解決問題并化解矛盾的目的,能引導人們向往安寧、知足、節制的理想生活。所以,中庸之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顯著特性、氣質和精神。
這使我聯想起當下社會里,一些人在處理問題時過于偏激,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行事,容易造成混亂的局面,甚至招惹是非,走向歧途。這種難以平息紛爭和解決矛盾的處理方式,顯然是與我后來所接受的傳統觀念不相符合的。
簡言之,現在我明白了,中庸之道是化解人與人之間所產生矛盾的方法,它不是墻頭草,來回地隨風飄,也不能與無原則怕惹事的行為相提并論,而是一種為人處世極高明的智慧。畢竟適者生存的道理,需要傳統文化的智慧予以支撐。
中庸(即中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提醒人們“和而不流”地保持適合的狀態。這就要求我們掌握恰當的方法,在追求簡單、快樂的理想生活時,使得自己的思想理念和情感行為符合社會發展的規范需要。同時,中庸之道是具有普適性的哲學思想,它與西方具有排他性的極端宗教有著明顯的區別。
所以說,中庸之道是我國幾千年流傳下來,關于如何為人處世的智慧的源泉,也是我們在當今社會需要遵循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