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像一把智慧的鑰匙,能幫助你開啟思想或生活所需要的一扇門。
在平日里,我們偶然聽到某一句含哲理的話,就覺得很在理,受到點化開了竅。當涉足哲學思想時,很多人都會感到枯燥難懂沒興趣。顯然,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生活中的事多為不得已而為之,許多事由長久之后才能理解,但等到知曉明白又為時已晚。
可是,生活里不如意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其中有著人為的因素。這表明思想意識與社會存在之間發生了矛盾,使得人容易忽視自我反思,習慣于用常識規范自己的價值觀,把諺語、格言、警句等作為行為準則。在日常生活中,常識主要表現為經驗性,它有著狹隘性、保守性和極端性的特征。往往常識的價值觀念容易使人產生錯誤的判斷,它以否認矛盾的觀點看待世界。顯然,這是孤立靜止、主觀片面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甚至,人的頭腦里還會出現主觀臆造的東西,并主宰著自己的心理及言行舉止。我國古代曾經傳播過諸多唯心主義的思想,如王陽明主觀唯心的表述,“心外無物”;而朱熹的客觀唯心思想卻認為,“理在事先”。因此,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起源和本質,一直是哲學爭論的基本問題。
通常來講,哲學是關于人的世界觀的學問,就是每個人對世界的本質、各種事物和人際關系等所形成的自己總的看法。因為人是世上唯一能夠自覺認識自我本能的存在,但又是最為復雜的矛盾統一體,所以在短時間里難以看清楚自己本性所需。因而在對世界上各種事物的觀察中,人的根本觀點要基于一種思考判斷:在認識問題時,是物質存在決定大腦意識,還是精神意識先于客觀物質。這就使得人的世界觀截然不同。
因此,筆者在本書《手機世界的聯想片段》一文中談到VR(虛擬現實)技術,認為這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說明意識依賴于客觀實在的物質性。因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感覺及思維只是意識的不同形態。當現實存在反映到人腦才會有思維意識,VR技術就是逼真模擬客觀世界的場景,使人產生感覺、知覺,獲得一種在全新環境中的沉浸式體驗。所以,人的意識是對客觀物質世界反映的產物。
哲學又是一門關于社會意識形態的學問,既然它是對于自然及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人就要通過意識能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研究和掌握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當代哲學的主流思想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們與中國長期的實踐探索相結合,形成了我們國家現在最為重要的意識形態,成為社會制度進一步完善的理論基礎。同時,在實踐中,我們還運用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和五大范疇,揭示客觀事物內部存在的矛盾,通過唯物論認識事物的本質,利用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例如,針對城市住宅小區管理存在的難點問題,筆者在本書文章中提到,小區業主與物業管理者之間的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對于怎樣認識清楚問題的實質,需要采取辯證思考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小區管理模式上還要有所創新。當小區業主自治后,需要用好物管資金,管理好小區,讓業主放心。這都是哲學思想在現實中運用的結果。
當今社會發展趨于理性,要使哲學發展符合國情現狀,我認為,當代哲學需要與中國傳統哲學相結合,繼承和弘揚先賢哲人的思想智慧,這樣才能顯得合理有序并形成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更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符合新時代的需要。
首先,在中國人的生活里,傳統文化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無論是在思維方式還是言行舉止上,傳統文化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而哲學則是深層次的傳統文化。譬如道家老子“順其自然”的觀念,提醒人們順應自然規律辦事;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便是國人為人處世的主要方式;還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等道理。雖然古代一些哲學辯證思想樸素直觀,歸結到某種具體的物質上看問題,但這些耳熟能詳的傳統哲學經典,早已根植于國人的思想深處,大家已經習慣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它們還會不斷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的立身之道。
其次,由于某些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受到中西文化的交織影響,他們時常會產生錯雜混亂的想法,部分人甚至會喪失社會倫理道德,導致信仰缺失或出現人生危機。
他們對固有的傳統文化缺乏了解,或了解浮于表面,只看到其中陳舊的糟粕,難以觸摸到傳統經典的精神內涵。而且迷戀向往西方文化,卻又因文化的差異性而精神萎靡不振,顯得與周圍世界格格不入。因而,這些人明辨是非的能力低下,對現實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偏執的心態與變化的事態產生脫節,經常出現被矛盾籠罩著的不安的情緒。
還有,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普及,人們不但沒有從煩瑣現實中解脫,獲得更多的輕松自由,反而被網絡禁錮,被內心的煩惱所困。據說,現在我國有超過70%的人處于中度焦慮狀態?由于人們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對積累在內心的疑惑,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去尋求答案,或沒有借助古代智慧給予解答,因此,焦慮癥好像成為現代人的“通病”。
如何在紛擾復雜的社會里,看清楚自己的內心所需要的東西,對社會存在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顯然需要具備一定的哲學頭腦。
哲學是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學說,也是研究如何令人處于最佳狀態的學問。比如《論語》被稱為“中國人的《圣經》”,孔子思想被用來維持一個理性道德社會的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提出做怎樣的人才是理想的,還告知做人的準則和信仰。可以說中國智慧博大精深,引導人們在傳承中恪守倫理常道,從而逐漸地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觀念。因此,可以說,哲學思想是人的精神家園的靈光閃現。
從一般意義上講,哲學不僅是一種超越常識經驗的思考,令人在反思中形成對事物的理性認識,遵循自然規律,并揭示事物內在的矛盾,而且可以通俗化,被理解為世俗哲學和日常哲學。世俗哲學是老百姓對社會問題的習慣看法,其中隱含了許多哲學觀點,如對人情世故、情感歸宿、喜怒哀樂的表達;而日常哲學主要是把哲學概念引入日常用語中,比如本書中描寫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把品茶過程比喻為人的成長階段,其語言中透著茶的哲理。
還有一點必須強調,就是中國傳統哲學實用性的問題。在浩瀚的國學海洋里,提取一些當今社會所需要的養分,運用古人的哲學思想“對癥下藥”,能幫助現代人解除精神上的煩惱和痛苦。誠然,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哲學,可以說是日用之學,它以追求人的理想生活為目的,表述了人的修身養性的基本哲理,其實用性已融入國人的精神世界。比如仁愛思想、君子品德、孝道禮儀等;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求別人去做。
我們姑且不談論哲學深奧的理論,中國古代哲學又比較含蓄隱晦。為此,筆者在本書多篇散文隨筆中,雜談論事,要說清楚哲學的基本原理絕非易事。由于自己哲學理論的功底還不夠,甚至在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上,會出現淺見及偏頗的觀點,但絕不是故意混淆是非。
所以,針對當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比如養生、住房、家庭裝修、城市環境等,筆者結合對哲學理論的粗淺認識,運用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以及邏輯學、美學、倫理學等原理,并融進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解析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源。同時,采用辯證的思維方式,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建議。
現如今,許多人感到哲學理論枯燥乏味,尤其是中國古代優秀典籍中含有的深邃奧妙的哲學思想,承載它的古時的語言文字又難以理解。為此,筆者嘗試著采取通俗易懂的隨筆雜談的形式,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地解釋一些哲學思想及用語。
顯然,這種含有哲學的小眾題材的書籍,可能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讀者看后能獲得哪怕一丁點幫助,也著實會讓我感到欣慰。
2020年7月19日寫于井岡山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龍族(1-4合集)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