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外腦:成為一個善思、會學、能寫的人
- 釋若
- 7720字
- 2023-08-23 12:48:24
致書友們的一封信(代序)
——15分鐘閱覽本書
親愛的書友:
你好!我是釋若,非常感謝你閱讀《智慧外腦:成為一個善思、會學、能寫的人》。
這本書的使命是提出“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型”,打破個人知識管理的5大桎梏:連接失效、存儲無序、標簽混亂、管理失配、復用困難,進而幫助你樹立“用知識管理知識”的理念,認清使用知識是知識管理的本質,快速構建“以連接為中心”的個人知識系統,形成“以思考為旋渦”的個人知識網絡。希望能幫助每一個普通人擁有洞見知識價值的能力,學會巧妙地使用知識管理軟件,打造與個人價值追求緊密相連且能高效支持個人成長精進的智慧外腦。
圖0-1是我用Obsidian生成的個人知識網絡關系圖譜。

圖0-1 釋若的個人知識網絡關系圖譜部分截圖
如果你認同本書關于個人知識管理的底層邏輯和思考,并動手去實踐,你也可以建立一個有用、管用、好用的個人知識體系。為提升你的閱讀效率,便于你理解我的這套知識管理方法,快速進入使用知識的狀態。我建議你在閱讀第一章后,直接跳到第七章,然后邊閱讀邊實操。
下面,為你介紹每章的核心要點。
●第一章 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型 知識網格化管理可以實現個人知識分系統、分區塊、分層次管理。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式有3個核心關鍵詞:規則、感知、智慧。規則即“用知識管理知識”,感知即“以連接為中心”,智慧即“以思考為旋渦”,如圖0-2所示。
1.知識網格化從管理層次來看,從低到高分為“知識網格”“知識系統”“知識子網”“知識網絡”4個層級。

圖0-2 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型
2.知識網格是知識管理的一個基本單元,可以理解為一個存儲知識的文檔。我們提倡一個文檔只存儲一個獨立的知識點,而不是一篇長文。當然,這可以根據個人習慣來決定,如果你喜歡把一篇包含若干知識點的長文存儲在同一個文檔中,也并不會違背知識網格化管理的理念,你還可以給不同的知識點添加元知識。每一個被獨立元知識管理的知識點,均可視為創建了一個知識網格。為了在物理空間上區分網格的形式,這類網格稱為虛網格,即僅在邏輯上存在的網格。
3.知識網格的3個核心要素是知識凈荷、元知識、連接線。知識點之間、知識系統之間、知識子網之間均通過元知識產生連接,從而實現用知識管理知識的目標。其中,知識凈荷是你存放在文檔中的知識信息;元知識是管理知識的知識,例如標簽、文檔標題、摘要、應用提示、知識來源等;連接線是指建立知識之間連接的元素,其核心是在認知上形成正確的連接邏輯。
4.知識系統用于管理垂直知識,比如把學習一門課程、寫一篇文章、閱讀一本書視為一個知識系統。我們把相關的知識點分別存儲在不同的網格中,再建立知識網格之間的連接,就形成了一個知識系統。
5.知識子網用于管理區塊知識,即為同一個領域的知識系統建立連接。比如,你想成為一名圖書博主,開一家線上書店,你需要掌握閱讀技巧、講書能力、帶貨運營等知識。你圍繞如何當好圖書博主這個主題,學習了很多知識,形成了若干個知識系統,它們之間建立連接后,就構建了一個以“圖書博主”為主題的知識子網。
6.知識網絡用于管理你的全域知識,即建立不同知識子網之間的連接。通過拓展認知邊界,讓你擁有跨領域建立知識連接的能力,例如將體育競技中的方法用于激勵孩子愛上學習。
●第二章 知識網格化管理的效能 個人知識管理的要求是“學以致用”,本章結合第一章提出的個人知識管理5大桎梏,闡述了使用知識網格化管理的5大效能:精準適配、快速連接、高效復用、隨時共享、長期受益。
1.精準適配。知識的精準適配,重點是實現知識信息的“存-用”適配,主要分為前適配和后適配兩種情況,如圖0-3所示。

圖0-3 知識精準適配的主要用途
2.有效連接。知識的連接,從知識的規范管理角度講,由元知識體系決定;從知識的認知邏輯角度講,由個人串接知識的能力決定。知識網格化管理可設置“永久連接、軟永久連接、交換連接”3種關系屬性,實現知識連接規范管理、快速調取、有效連接,如圖0-4所示。

圖0-4 知識連接的3種關系屬性
永久連接是指知識點之間具有某種強關系,同一個學科、同一本書、同一門課程的知識點之間通常存在強關系。通常,同一個知識系統內的知識點,均應建立永久連接關系,這就相當于設置了一種無條件連接關系。軟永久連接是指知識點之間存在某種弱關系,必須以“事”為連接基礎,有“事”就建立連接,“事”了之后則釋放連接,或只在知識管理軟件中保持物理連接。交換連接是指知識點之間具備自由適配關系,適用于跨子網連接知識。從理論上講,任何知識之間都可以發生關聯,能否讓知識網絡內的知識點產生有效連接,取決于個人應用知識的認知和智慧。
3.高效復用。知識網格化的三要素之一“元知識”,通常是具有高度總結性質的關鍵詞。本書提供的“關鍵詞創作法”,是利用元知識實現高效復用知識的一種方式。
4.隨時共享。使知識發揮價值的訣竅在于兩點,一是信息差,二是分享。在過去,誰能搶占信息差優勢,誰就可以從眾人中脫穎而出。隨著自媒體平臺的興起,知識的共享生態日趨完善,當下的引流密碼是“分享知識”。本書提供了獲取知識紅利的3個層次:“博學型”“專家型”“知識搬運工”。只要結合自己的當下實際做好定位,就能通過分享知識獲利。
5.長期受益。如何用碎片知識成就學習力?知識網格化管理,以特定的結構存儲知識,以創新為主導的邏輯連接知識,本質是將知識簡單化,有助于提升學習力。本書提供了考察個人學習力的4項指標:知識總量、知識質量、知識流量和知識增量,分別代表了個人學習的廣度、學習的深度、對待新知識的學習態度和應用知識的創新度,如圖0-5所示。

圖0-5 個人學習力4項考察指標
知識網格化,是對知識進行切片處理,也是將知識有規則地碎片化。將單個知識點進行規整,使用連接的方式自由融合,創新知識應用方案,從而幫助我們有效增加知識總量、強化知識質量、增長知識流量、提升知識增量。
●第三章 用知識管理知識 用知識管理知識,并非簡單地管理知識信息,而是通過加強對“人、事、物”的管理,充分發揮好知識的決策功能,提升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做正確的事,用“事”驅動物質世界,使其能量在“事”中發揮價值,給人帶來高價值的回報。
1.用知識管理知識有3個核心要素,如圖0-6所示。

圖0-6 用知識管理知識的3個核心要素
“用知識管理知識”理念的第一個“知識”表示應用知識的智慧,第二個“知識”表示管理的對象是“人、事、物”。“人”即管理知識的主體,“事”即人對物施展行動的媒介,“物”即客觀存在的事物。所以,個人知識管理是圍繞實現個人的成長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決策活動。
2.讀書獲取知識,只是知識管理的一個環節,無論我們所處何種時代、處在人生的何種階段、生活在何種環境,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用知識管理知識的核心要義。本書圍繞“確立目標,獲取知識、分享知識、實踐知識、創新知識”5個維度,提供建立“知行合一”學習體系的解決方案,如圖0-7所示。

圖0-7 知行合一學習體系的5個維度
3.創建元知識管理目錄,是一項專門針對個人知識管理的規劃活動。通常以個人成長意愿或目標為主題,即個人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再下沉,從工作、生活兩個方面去規劃,寫清楚自己未來想做什么工作、想過什么樣的生活,并把這些問題逐一描述清楚。本書建議使用框架思維創建元知識管理目錄,認知框架和SMART是我們需要用到的重要方法。
4.做好知識管理,是提升學習力的基本功,而獲取知識是做知識管理的基礎能力。推薦閱讀、訪談、觀察、田野調查等4種獲取知識的渠道,如圖0-8所示。

圖0-8 獲取知識的4種渠道
5.對知識進行科學分類,是對知識進行結構化、有序管理的重要工作。當前,受到普遍認同的知識分類方式有10種,即區分研究對象、知識屬性、知識形態、知識品質、思維特征、現象知識、知識來源、內在聯系、發展趨勢、知識效用。本書結合知識網格化管理實際,從管理邏輯的角度把知識區分為永久知識、軟永久知識、隨機知識、交換知識4種。
6.建立知識連接的本質是融合知識內涵,它可以輔助我們找到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用知識管理軟件建立知識連接時,通常有3種連接方式:單向連接、反向連接、雙向連接。我們必須達成一個共識:知識管理的底層邏輯是用知識管理知識,通過思考一個知識點的內涵,在認知層面建立知識連接,而軟件僅輔助我們把思考到的知識連接關系呈現在眼前。
●第四章 以連接為中心的知識系統 在數字化時代,萬物互聯已成為趨勢,“連接大于擁有”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當我們以連接為中心去管理知識時,需要從獲取、存儲、分類、連接、調度、復用等多個維度制定策略,本書提供的方案是以連接為中心的知識系統,如圖0-9所示。

圖0-9 以連接為中心的知識系統
1.有選擇地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成本越低,越會提升學習的門檻,如果對信息沒有足夠的甄別能力,我們就會被碎片化的知識包裹。世界就如一個信息鐵桶,你是被封閉在鐵桶里的“蛹”,就算你在蛹中費盡全力,咬開一道口子破繭成蝶,但依然被封閉在鐵桶里,無法看到外面的世界。因此,獲取知識越便捷,越要培養選擇的意識,本書提供的策略是使用知識獲取四象限法則,有選擇地獲取知識,如圖0-10所示。
2.按使用場景存儲知識。當你發現讓你產生保存沖動的知識點,又回答不了“為什么要保存它”,想不出合適的使用場景時,可以發起“三問”。第一問:如果早一點兒得到這份材料,我一定不會失去什么?第二問:如果選擇保存這份材料,我可以立刻得到什么?第三問:如果把這份材料分享出去,我一定要推薦給誰看?

圖0-10 知識獲取四象限法則
3.用系統思維分類知識。如何才能確保知識管理的行動有效呢?從系統思維的角度出發,處理好“存量”和“流量”的關系至關重要。“存量”是一個知識系統的基礎,能確保你去從事一項活動時有基礎的認知和基本的學習能力。“流量”是你輸入和輸出知識的量,既是“存量”的來源,也是“存量”的流向。知識系統運行流程如圖0-11所示。

圖0-11 知識系統運行流程
4.為獲得智慧而連接知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產生聯系,在產生聯系的那一刻,就建立了連接。所有的知識,無論其關聯性強弱,都可以通過某種連接產生“化學反應”,生成解決問題的智慧。知識管理的基本功,可以歸納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能力,這兩種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就是產生智慧的過程,如圖0-12所示。

圖0-12 智慧的產生過程
如果你要把知識轉化成解決問題的智慧,必須結合本能直覺做出的反應去做復盤實驗。在實踐思考中總結經驗,把你的本能直覺轉化成可以用文字描述的技法,再通過創新實踐,形成具有智慧的直覺。日本劍道有一種練習方法,叫“守、破、離”,我們可以借用這種理念把知識轉化為智慧。
5.圍繞主題調度知識。調度知識必須有一個匯聚的目標,主題既是調度知識的由頭,也是調度知識的結果。本書從你是誰、你的作品是什么、你的作品目標是什么、你要展示什么、你得干點什么、你的特色是什么6個維度提出解決方案。
“你是誰”是一個角色定位問題。
“你的作品是什么”是一種結果思維。
“你的作品目標是什么”是一種成果思維。
“你要展示什么”是一個價值定位問題。
“你得干點什么”是一種持續行動的品質。
“你的特色是什么”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6.緊盯效益復用知識。世界上有很多能量都像電能一樣可以被利用,要想把能量的效益最大化,常用的辦法是想方設法節約使用。唯獨知識不同,讓知識發揮效益的辦法是盡情地使用它,這個特點和金錢有點類似。在理財領域,有個高頻詞叫“復利”,相較于金錢,知識不僅可以產生復利,還可以通過復用給我們帶來更多效益。
(1)我們在使用知識時,不僅要有復利思維,更要有復用思維。比如你學習了某個領域的知識,通過調度知識,對知識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就可以實現知識創新,甚至創造出更多的知識。你創新或者創造的知識會成為你的“知識存量”,繼續與其他知識發生關系,讓你的知識存量和知識流量均得到指數級增長,這就是知識給你帶來的復利。
(2)知識復用比知識復利更有價值。比如你學習了一個領域的知識,不僅可以通過調度知識來開發一個課程,也可以寫一本書,或者做一次直播,相當于利用“知識存量”制作了多個知識產品,這就實現了知識復用。
(3)決定知識系統運轉效率的是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次數與連接頻率。連接次數越多,表示你輸出的知識產品越多;連接頻率越快,表示你迭代知識產品的周期越短。兩者在幫助你增加知識存量、提升認知的同時,可以提升你輸出知識產品的能力。
●第五章 以思考為旋渦的知識網絡 個人知識網絡是在日積月累中自然生長出來的。這個觀點沒有錯,但日積月累的不僅是你收集的知識信息,更是你的思考,只有把思考貫穿于知識積累的全過程,知識網絡才能真正為你所用。知識網格化管理模式從整理知識點、完善元知識體系、擴容知識系統、拓展知識子網、升級知識網絡5個層面,提供了一套以思考為旋渦的個人知識網絡經營方案,如圖0-13所示。

圖0-13 以思考為旋渦的個人知識網絡經營方案
1.整理知識點。推薦3種整理知識點的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和溯因法。歸納法可以在諸多事件中找到一個共同特點或者規律,總結出一套方法經驗,助力你形成在某個知識領域內的元實力。演繹法是一種與歸納法相對立的邏輯推理,通常以知識的“第一性原理”作為邏輯起點,進而發現更多蘊藏在大前提內的知識,助力你形成某個知識領域的硬實力。溯因法以“驚訝事實”為邏輯起點,對任何事實都持有懷疑態度,不僅推導出結論,更注重推理過程。溯因法可以幫助你樹立反常識的思維理念,找到創新、創造新知識的方法,助力你在某個知識領域內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軟實力。
2.完善元知識體系是一個逐漸深入思考人生、升級個人成長計劃、更好地適應當下和更好地掌控未來的過程。本書提供的WRITE思考學習法,將“寫”這個動作貫穿于思考的全過程,幫助你完成基于學習的理性思考訓練,如圖0-14所示。

圖0-14 WRITE思考學習法
3.擴容知識系統是一種專家思維,是一個結合需求以“刨根問底”的精神去求知的過程。為了提升自己在垂直領域的專業能力,以強化主業的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先讓自己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用底線思維構建好賴以生存的基礎,即你當前所掌握的知識無法滿足你的需求,不足以解決你所面臨的問題時,才需要重點去關注。本書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利用“個人成長與學習進步曲線”規劃如何擴容知識系統,如圖0-15所示。

圖0-15 個人成長與學習進步曲線
4.拓展知識子網是提升“主業”邊緣競爭力的知識管理活動,可以讓你成為一個“一專多能”型人才。拓展知識子網強調采取“整體規劃,各個突破”的方式,確保學透每一個知識點,實現精進。具體方案是劃定知識系統之間的邊界,包括知識連接邊界、掌握程度邊界、投入時間邊界。
5.升級知識網絡。人們習慣把人才分為3種類型:I型人才、T型人才和π型人才。π型人才既可以利用第一專長守住已有的事業和成果(第一曲線),也可以隨時利用第二專長在其他領域尋求發展(第二曲線)。但是,升級個人成長計劃,開啟第二曲線學習,必須選擇合適的時機才能事半功倍,如圖0-16所示。

圖0-16 開啟第二曲線學習的時機
●第六章 知識管理的本質是使用知識 知識只有轉化為常識,才能成為你應對問題的智慧。否則,就算你把所見的知識都背記下來,也只是將其存儲到大腦中。記住知識不代表你有能力掌控知識。一切你沒有能力駕馭的東西,都不真正屬于你。因此,知識只有被使用過才能產生價值,也只有在被使用的過程中,才能轉化為常識或者經驗。
1.知識管理動力圈。一切學習都應該基于我是誰、成為誰、為了誰而進行。唯有如此,你才能做到聚焦目標去使用知識,在目標的驅動下,才有足夠的動力把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常識。本書提供“知識管理動力圈”,對知識管理行動進行精準定位,既著眼當下,又謀劃未來,在正確的時機學習所需要的知識,實現即學即用,讓知識在當下變現,在未來增值,如圖0-17所示。

圖0-17 知識管理動力圈
當前,互聯網進入Web 3.0時代,元宇宙成為下一代互聯網的主流生態勢不可擋。未來的社會形態更加多元,也更加復雜,職場競爭必然更加激烈。隨著元宇宙生態的布局日趨完善,每個人都將更加明顯地感受到時代的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復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這些特性被稱為“VUCA”。這要求我們在學習中,結合自己的成長目標,著重培養對未來的預測能力、掌控事態發展的能力、結果交付能力、識別變量之間關聯的能力、做出改變并提前儲備力量的能力、抓住成長機會的能力。這就相當于告訴我們,要建立一種基于現狀和目標去做準備的學習模式。本書提供了應對“VUCA”的知識管理措施(見表0-1)。
表0-1 應對“VUCA”的知識管理措施

2.當好自己的教練。對很多人來講,打卡已經成為掩蓋自己在“假裝做事”的動作,一種欺騙自己或者尋求自我安慰的方式。人的天性大多喜歡靜止而舒服的狀態。“打卡”作為一種外部壓力,理論上可以驅動我們走出“舒適區”。相較于外部壓力,擁有強大的內生動力,才是實現成長精進的關鍵,強烈的成長欲是內生動力的源泉。本書第六章第二節提供了GROW模型-“自我教練”應用方案,如圖0-18所示。

圖0-18 GROW模型-“自我教練”應用方案
GROW模型-“自我教練”應用方案設置了問效機制、分析機制、調整機制作為“自我教練”的基本原則。建立問效機制是為了拿到結果;建立分析機制是為了及時止損;建立調整機制是為了糾正偏差和防止錯誤蔓延。
3.做一個知識傳播者。傳播知識,能使人開智開慧。從提升學習效率的角度看,教會他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當然,教會他人之前,你需要創作自己的作品,把從各個渠道獲取的知識結合個人理解和實踐經驗進行整合創新,最終轉化成一本書或者一門課程。本書基于日本“知識創造理論之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指導個人將知識轉化,進行創新應用,并將所學知識轉換成作品,如圖0-19所示。

圖0-19?“SECI模型”個人知識轉化創新應用模式
知識創作具有典型的非線性特征,這并非壞處。非線性的特點是可以根據個人的想法隨意重新組合知識,這可以讓我們在使用知識的過程中,創造更多可能。當然,要創作出受大眾喜愛的知識作品,也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隨意拼湊知識。在創作中應用“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創作效率和作品的傳播率,如圖0-20所示。

圖0-20 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做一名優秀的傳播者,僅僅擁有作品還不夠。也許你的作品很有價值,但要想在分享中獲得認同,還需要增強作品本身的表現力和你分享作品時的表現力。本書的解決方案是應用著名的表現模型K3F,提升知識分享表現力,如圖0-21所示。

圖0-21 應用“K3F模型”提升知識分享表現力
●第七章 知識網格化實操案例 專業的軟件工具給知識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我不提倡成為“工具控”。用正確的知識管理方法去使用軟件功能,才能發揮出使用軟件的效益。本書堅持應用知識網格化管理方式,把軟件操作放到具體的應用場景中,簡單介紹了黑曜石筆記(Obsidian)、浮墨筆記(flomo)、思源筆記、Anki筆記等4款軟件的操作使用。比如,用flomo打造職場知識圈,提供了沉淀職場知識的思路;用思源筆記實現快速寫作,示范了七步成文法;用Anki高效備考通關,解讀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以上,就是本書的核心知識點,希望我的這封信對你有用。再次感謝你把這本書捧在手中,我深知自己并非知識管理專家,亦籍籍無名,但我特別渴望和你成為朋友,一起做個終身學習者,一起做很多有價值的事情,一起讀點書、寫點文,做個有情懷的人。
此致
敬禮
你的書友:釋若
2022年12月28日書于河南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