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儒學通志:明代卷·紀事篇
- 苗潤田等
- 1167字
- 2023-08-03 17:55:00
《元史》的修纂
明政權建立以后,即著手編纂前代史的工作。明洪武二年(1369)二月,始纂修《元史》,以李善長為監修官,宋濂、王祎為總裁官。這次修史,利用了大將徐達從元大都繳獲的元十三朝實錄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經世大典》等資料。
關于修史的緣起,明太祖曾對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實錄,元雖亡,國事當記載,況史紀成敗、示勸懲,不可廢也。乃詔中書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為監修,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祎為總裁,征山林遺逸之士汪克寬、胡翰、宋禧、陶凱、陳基、趙塤、曾魯、高啟、趙汸、張文海、徐尊生、黃箎、傅恕、王锜、傅著、謝徽十六人同為纂修,開局于天界寺,取元《經世大典》諸書以資參考。”可見《元史》的編修是以元代歷朝實錄等原始史料為基礎的。朱元璋從一代之興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載之出發,分析了元代政治治理的歷史和弊端,指出了修元史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則:“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然昧于先王之道,酣溺胡虜之俗,制度疏闊,禮樂無聞。至其季世,嗣君荒淫,權臣跋扈,兵戈四起,民命顛危。雖間有賢智之臣,言不見用,用不見信,天下遂至土崩。然其間君臣行事,有善有否,賢人君子,或隱或顯,其言行亦多可稱者。今命爾等修纂,以備一代之史,務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鑒戒。”
此次修史,修成元寧宗以前紀三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傳六十三卷。然因史料闕匱的緣故,難稱完備。宋濂敘述此次修史過程云:“洪武元年秋八月,上既平定朔方,九州攸同,而金匱之書,悉輸于秘府。冬十有二月,乃詔儒臣,發其所藏,纂修元史,以成一代之典,而臣濂、臣祎實為之總裁。明年春二月丙寅開局,至秋八月癸書成,紀凡三十有七卷,志五十有三卷,表六卷,傳六十有三卷,丞相、宣國公臣率同列表上,已經御覽。至若順帝之時,史官職廢,皆無實錄可征,因未得為完書。”由于所載尚不完備,明太祖乃遣使行天下,采求遺事,擴大史料的范圍。
洪武三年(1370)二月初六日,明太祖詔令續修《元史》,仍以宋濂、王祎為總裁官。參與此書編纂者前后共30人,七月初一日最終修成。《元史》的編纂完成延續了儒家官方史學的傳統,也標志了新生的明王朝對于前代在正統意義上的承認。宋濂修《元史》時,遵照朱元璋的意圖,強調“文詞勿致于艱深,事跡務令于明白”。所以《元史》的體例整齊,文字淺顯,敘事明白易懂。《元史》多照抄史料,保存了許多元代歷史的原始材料。如元朝的十三朝實錄和《經世大典》已經失傳,部分內容只是靠《元史》才得以保存下來。但是,由于編修時間過于緊迫,前后兩次僅不到一年,多采用已有的文獻資料刪削修改而成,粗率疏漏也較多。因此,后世學者對《元史》的編纂質量多有批評,如錢大昕云:“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王樹民也認為:“《元史》在二十四史中是最粗率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