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儒學通志:明代卷·紀事篇
- 苗潤田等
- 2079字
- 2023-08-03 17:55:00
《大明律》的編修
《大明律》是有明一代的國家法律,最初由朱元璋主持制定,后幾經修訂,前后歷時三十年。朱元璋早在吳元年(1367)冬十月,命丞相李善長、御史中丞劉基等二十人為議律官,開始草擬《大明律令》,同年十二月律令修成,共計令一百四十五條,律二百八十五條,刊布天下。洪武六年(1373)命刑部尚書劉惟謙等詳定《大明律》,次年二月完成,頒布天下。其篇目和唐律完全相同,共三十卷,六百零六條。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感到洪武七年律文“猶有未當者”,又令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廣洋等“厘正十三條”。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璋又命翰林院同刑部官再次更定《大明律》,因洪武十三年(1380)廢中書省,不設丞相,故二十二年(1389)所定《大明律》,以《名例律》冠于篇首,下面按六部分吏、戶、禮、兵、刑、工六律,六律下各分若干門,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條。后太孫朱允炆請更定五條以上,“太祖覽而善之。太孫又請曰:‘明刑所以弼教,凡與五倫相涉者,宜皆屈法以伸情。’乃命改定七十三條”。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又編纂了《欽定律誥》,共一百四十七條,其所有條目均屬于真犯死罪和雜犯死罪的范圍,用來明確、完善、補充明律有關死罪的律文。朱元璋將《律誥》附于明律正文之后,總其名曰《大明律》,于三十年(1397)頒布中外,令子孫世世守之,不得更改。正如《明史·刑法志》所說:“太祖之于律令也,草創于吳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齊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頒于天下。……中外決獄,一準三十年所頒。”《大明律》所附的《律誥》,明代中葉以后被廢而不用,而有變通之處,則發布詔令或制定條例,輔律而行。如弘治十三年(1500)制定《問刑條例》二百七十九條;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修,增內三百七十六條;萬歷十三年(1585)又重修,增內三百八十二條。
《大明律》共三十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笞、杖、徒、流、死)、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八議(議親、議故、議功、議賢、議能、議勤、議貴、議賓),以及吏律二卷、戶律七卷、禮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四百六十條。基本內容包括:《名例律》一卷,四十七條,是全律的綱領。名例是刑名和法例的簡稱。它規定了對不同等級、不同犯罪行為論罪判刑的基本原則。《明律》“八議”中文武官員的特權與前代比較有所下降。《吏律》包括《職制》《公式》二卷,三十三條。主要規定文武官吏應該遵循的職司法規及公務職責。其中“大臣專擅選官”“文官封公侯”“交結朋黨紊亂朝政”“交結近侍官員”“擅為更改變亂成法”等死罪條款為明律所特有,反映出明初中央集權強化的特點。《戶律》分為《戶役》《田宅》《婚姻》《倉庫》《課程》《錢債》《市廛》七卷,共九十五條。此律是有關社會經濟、人身關系及婚姻民事內容的立法,其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大為增加,反映出經濟的發展。《禮律》分《祭祀》《儀制》二卷,二十六條。此律是對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山川及君臣、父子、夫婦之間各種禮儀的法律規定。《兵律》分《宮衛》《軍政》《關津》《廄牧》《郵驛》五卷,共七十五條,此律是有關軍戎兵事的立法。《刑律》分為《賊盜》《人命》《斗毆》《罵詈》《訴訟》《受贓》《詐偽》《犯奸》《雜犯》《捕亡》《斷獄》十一卷,共一百七十一條。規定了對刑事犯罪的論罪定刑及訴訟、追捕、審判的原則,是全律的重點。其中對“謀反”“大逆”“造妖書妖言”“強盜”“官吏受贓”以及“強奸”等論罪均較重,而對“子孫違犯教令”“子孫告發祖父母父母”“和奸”以及雇工人毆、罵、奸、告家主等間接危害封建名教的罪罰則有所減輕。《工律》分《營造》《河防》二卷,十三條,是關于工程營建、官局造作以及河防、道路、橋梁方面的立法。工律設置專篇為明代所獨有。此外,又有喪服圖和五刑圖。
朱元璋主持制定明律的要求是“法貴簡當,使人易曉”,指導思想是“刑亂國用重典”。明律上承唐律而又有變化,和唐律比較,明律是重其重罪,輕其輕罪,即對一般性違犯禮儀教化的處罰,明律大多較唐律輕,而對直接危害統治的“謀反”“大逆”“強盜”“劫囚”“盜大祀神御物”等罪,明律處刑大多較唐律重。明律還用嚴刑整肅吏治,特別是貪官污吏,又嚴禁臣下結黨和內外官交結,以維護君主集權統治。出于社會發展的需要,明律加強了經濟方面的立法,在司法審判制度上,明代也有自己的特點,不少為清代所繼承。前期清律幾乎照抄明律。
《大明律》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一部極其重要的法典,有它自己的特色,如條目簡于唐律、精神嚴于宋律、按六部官制設立篇目等,同前代律典相比,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發展。《大明律》集中反映了儒家形式的社會倫理綱常,是當時東方世界先進法文化的代表。在世界法制史上,《大明律》不失為一部獨具特色而又居于當時世界前列的重要法典。
《大明律》版本很多,國內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嘉靖本、隆慶本、萬歷十三年(1585)本和三十八年(1610)本。解釋明律的書也不少,如隆慶二年(1568)重刊無名氏的《大明律疏附例》、王肯堂的《律例箋釋》、雷夢麟的《讀律瑣言》等等。清末沈家本之友董綬金東渡日本時,見其國庫所藏明律有六十多種,多為國內所無,亦可看出《大明律》版本之多、影響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