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儒學通志:明代卷·紀事篇
- 苗潤田等
- 1192字
- 2023-08-03 17:55:01
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又稱春夏榜案、劉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爭、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舉考試中的重大事件。此案的經過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后發榜,陳為第一,取錄宋琮等51名,是為春榜。因所錄51人全部為南方人,故又稱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這是自有科舉以來未曾出現過的。于是,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復閱落第試卷,增錄北方人入仕。但經復閱后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大怒,指斥本次科舉的主考劉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為“藍玉余黨”,處理了相關官員。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取錄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試,以韓克忠為第一名﹑王恕為第二名﹑焦勝為第三名,是為夏榜。因所錄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
南北榜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全國統一形勢發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體現了朱元璋打擊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貫政策,此事件開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從此明朝的科舉錄取,不再是統為一榜,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學子,按照其所處的地域進行排名,分別錄取出貢生后,再統一參加殿試。關于具體的名額劃分,查繼佐《罪惟錄》志卷十八《科舉志》曰:
洪熙元年,宣宗即位。七月,定會試南、北、中三卷。先是,仁廟擬,一科每百人,以六四判南北。是時三分之,姑以百名為率,南北各退五名為中卷。北卷則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中卷則四川、廣西、云南、貴州及廬、鳳二府,徐、滁、和三州;余皆屬南卷。
此后三卷定額微有調整,大致如是。除分地錄取外,考選官員也兼顧南北。分別地區取士,在一定程度上對普及文化教育、提高落后地區考生的學習積極性、平衡政治關系有著積極的作用;乃至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科舉制度。但是,朝廷政事多被精于理學的南儒把持,也容易造成成幫成派、結黨營私的政治局面。
自“南北榜”分榜之后,明朝官場上的官員關系,除了座師與門生的師生關系,鄉里關系也呈愈演愈烈之勢,同榜而出的考生間拉幫結派漸成常態。萬歷時期大臣邱瞬就曾總結道:“而今朋黨有三途,同榜而出為其一,座主門生為其二,同年而出為其三。”“鄉黨”關系,反而凌駕于師生關系之上。萬歷末期至天啟初期令后人詬病的“黨爭”,朝中分為“齊黨”“楚黨”“浙黨”相互攻擊。從根源上來說,“分榜”制度的確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
總之,盡管實行了南北卷制度,南方的中試人數仍然高于北方。雖然南北卷制度有利于朝廷,但其初設之目的,卻未見有太大的改觀,南方高于北方的狀況,直到明朝滅亡也沒有太大改變。然而明代所創的這一考試制度,卻為后來的清代所沿用,并且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個制度不但此后沿用于整個明清兩朝,與當下高考中的“自主命題”和“分區劃線錄取”,也有著潛藏的制度和文化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