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磁器
書名: 寧同學,我對你心動了作者名: 陌言葛藍朵本章字數: 1006字更新時間: 2025-07-16 08:32:44
五糧液的醇厚、茅臺的醬香、劍南春的凜冽……
諸多傳世名酒得以在歲月中沉淀升華,其靈魂便是在這安富出產的噸缸中默默窖藏。
而它身旁稍矮的帶孔圓缽,其身份更是不凡——它正是安陶浴火重生時不可或缺的守護者,階梯龍窯中那默默承受烈焰、確保陶器均勻受熱、完美成型的匣缽。
它們,一者盛裝著時光釀造的玉液瓊漿,一者守護著泥土蛻變的藝術精魂,共同矗立在古驛道的起點,無聲訴說著安陶貫穿古今的深厚底蘊與不朽傳奇。
當腳步踏入古驛道的門扉,仿佛踏入了時間的褶皺。
這條由歲月打磨的石板路,默默承載著安富鎮自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鎮以來,三百一十六年的滄桑與繁華。
回溯康熙、乾隆的盛世光景,此地曾是官家驛道東大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驛站。
驛站內,人聲馬嘶,是往來差役們換馬、歇腳、補充給養的必經之地,為漫長的旅途注入短暫的喘息。
及至清末民國初年,安富迎來了它最為耀眼的篇章。
陶器產業如烈火烹油,百家陶廠星羅棋布,三十余家酒坊蒸騰著醉人的氣息。
經濟的脈搏強勁跳動,商貿的繁盛引來八方客商,旅游業亦隨之興起。
安富,因此贏得了“磁窯里”與“燒酒坊”的雙重美譽,這兩個浸透了窯火與酒香的名字,穿越時空,沿用至今。
一首古老的民謠在風中低回:“金竹山,瓦子灘,十里河床陶片片,窯火燒亮半邊天,窯工吆喝悍聲遠……”
這粗獷的吟唱,正是當年陶窯林立、火光映天、窯工號子響徹云霄的壯闊盛景最生動的注腳。
目光流轉,落于驛道左手邊一處。
這里,曾矗立著驛站的核心——供旅人停留休息、整理行裝、暫歇疲憊的茶棚原址。
南來北往的商人、游子、官員,行經這川渝要沖,無不需要在此駐足,啜一口熱茶,積蓄力量再踏上征程。
茶棚周遭,一組銅像雕塑凝固了歷史瞬間:馬幫成員在此換馬,圍坐吃喝,神情中帶著旅途的風塵與短暫的松弛,無聲地還原著當年驛站最尋常也最鮮活的景象。
視線轉向驛道一側的景觀墻。
墻體之上,巧妙地嵌入了酒壺、酒缸、酒瓶、泡菜壇等陶器造型。
這些,正是昔日“磁窯里”安富所盛產的各類“磁器”。
請注意,是“磁”器,而非通常所寫的“瓷”器。
這“磁”字,如同一個歷史的謎題,引人探究。
文字的演變,藏著古老的密碼。
甲骨與金文中,“瓷”字結構清晰,指向在“缶”(粗陶)之后出現的上釉精陶,其義自明。
而“磁”的本字關聯“絲”與“茲”,本意與絲織品相關,與泥土燒制的器物似乎風馬牛不相及。
后世加上“石”旁,或許暗示其材質源于礦石,或比擬其珍貴如絲綢?
那么,究竟哪一個字更能捕捉瓷器的特質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