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大學》告訴我們“學有本末,事有終始”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文章,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曾子,就是曾參,他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后人把他和孔子、孟子、顏回放在一起,合稱“四圣”。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亞圣”,顏回是“復圣”,曾參則是“宗圣”。

宋朝的大儒朱熹,將《大學》分為“經”(曾參記述的孔子的話)和“傳”(曾參的弟子記述曾參的話),寫成《大學章句》,通過注釋來闡發自己的意思。朱熹還把《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并稱合編為“四書”。宋朝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它不僅對中國宋朝以后的教育產生很大影響,對中國人的政治倫理思想和實踐的影響,也非同一般。

《大學》之所以受到后世儒家推崇,是因為它提出“三綱領”和“八條目”的治國體系。所謂“三綱領”,就是“明明德”(發揚人人具有的光明德行)、“親民”(讓光明德行推己及人,使每個人都能在思想道德上除舊革新)、“止于至善”(使人們的道德品質永遠保持完美無缺的境界)。所謂“八條目”,就是人們熟知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要完成個人道德上的完善,就要掌握倫理道德的標準。只有經過認真研究,才能掌握標準,掌握了標準,才能心悅誠服地指導自己的行動,從而由己及人地完善德行,最后才能建立治國平天下的事功。

《大學》是毛澤東接受發蒙教育的必讀書。老師雖然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但天資聰慧的毛澤東有過目不忘的本事,記住了《大學》中的許多名句。后來到長沙繼續求學期間,他也時常接觸和研讀這本書。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力提高,《大學》的思想主張,事實上成為較早注入毛澤東文化血液里的傳統因子。他經常在文章、書信或講話中,引用、化用《大學》里面的句子。

比如,1917年4月1日,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引用《大學》“學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話,說體育鍛煉是先、是本,“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為什么這樣講呢?毛澤東的答案是:“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他的意思,有些像我們今天說的,有一副好身體,是提升自己內在能力,干出一番事業的前提和本錢。

《大學》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比較突出的一點,是關于怎樣去學習研究事物的道理。1915年9月6日,他給好朋友蕭子升寫信說,他最近讀《中庸》,里面講到“博學”的問題,進而覺得朱熹對《大學》里“格物致知”的解釋是有道理的。《大學》講的“格物致知”,是儒家經學中的一個認識論命題,歷來解釋頗多分歧。簡單地說,“格物致知”就是要通過接觸和研究事物(格物),來獲得知識,弄通事物的本質(致知)。

毛澤東在這封信中,引用了一大段朱熹解釋“格物致知”的文字,大意是說,《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的人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深入研究它們的規律,經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把事物的表里粗精辨別得清清楚楚,從而使自己內在的認識能力和心性修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對朱熹《大學章句》里的這個主張,毛澤東很是敬佩,在信中寫道:“竊以為是天經地義,學者之所宜遵循。”這里說的“學者”,是指所有學習的人。

還是在這封信中,毛澤東從“博學”出發,進一步提出了“通識”的命題。所謂“通識”,就是在“觀古今之群籍”的基礎上,貫通各方面的知識,諸如地理、歷史、政治、軍事、產業、交通、宗教等。在毛澤東看來,缺少通識,做起事情來很容易出現錯誤乃至失敗。他在信中還舉了王安石變法的例子,說王安石想改革是對的,但他為了說服人們要改革,專門去注解《周禮》這樣的古書,“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但他“無通識,并不周知社會”,就是掉進了古書里,并不了解社會現實各方面的變化,推行的改革政策不配套,所以改革最終失敗了。由此,毛澤東表示,自己“系其心于學校,惟通識之是求也”。

毛澤東的意思是,我在學校讀書,一定要求得社會通識。這句話,對今天的青少年讀書學習,是有啟發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泰和县| 关岭| 湘西| 灌云县| 普兰县| 江山市| 祥云县| 衡南县| 丘北县| 措美县| 徐水县| 苏尼特右旗| 岐山县| 冕宁县| 贵州省| 曲靖市| 清丰县| 昭通市| 阳信县| 定南县| 淮滨县| 盖州市| 宜都市| 颍上县| 曲水县| 年辖:市辖区| 兴仁县| 会同县| 九江县| 财经| 北海市| 松溪县| 东港市| 桃江县| 苗栗市| 定陶县| 永仁县| 合山市| 墨竹工卡县|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