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從《論語》看怎么學,怎么教

《論語》集中記載了孔子的言行思想。自幼熟讀《論語》的毛澤東,從中發(fā)現了什么好的東西呢?

1930年5月,毛澤東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反對本本主義》,里面說,許多做領導工作的人,“遇到困難問題,只是嘆氣,不能解決。他惱火,請求調動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這是懦夫講的話。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范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么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因為你未出門時腦子是空的,歸來時腦子已經不是空的了,已經載來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材料,問題就是這樣子解決了”。

這里講的孔夫子“每事問”,出自《論語·八佾》,說有一次孔子來到供奉周公的太廟,遇到每件事都發(fā)問,想弄明白。有人便說:“誰說這個小子懂得禮數呢?他在太廟里每件事都要向別人請教。”孔子聽到這話,回應說:“這正是禮呀。”原文的本來意思是表達孔子對周公、周禮尊敬和謹慎的態(tài)度,同時也說明他重視多見多聞、虛心請教。毛澤東的引用,主要是后面這個意思,把“每事問”當作一種工作方法,以此來說明我們每個人,要干成事情、解決難題,必須搞調查研究。

毛澤東一生都重視調查研究。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的時候,他便利用假期,約上要好的同學外出游學。所謂游學,就是不帶分文,去了解社會民情,沿途靠給別人寫些對聯(lián)之類,弄到飯吃,有時候便住在寺廟里。參加革命后,他作的調查研究,就更多了,他寫的許多調查報告,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都產生了大影響。原中央文獻研究室還編輯出版過一本《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

孔子“每事問”,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不要什么事情都假裝懂得。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口頭報告,明確反對不懂裝懂,提出“不裝”的要求。毛澤東引用《論語·為政》里的話解釋說:“什么是不裝?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夫子的學生子路,那個人很爽直,孔夫子曾對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講懂得一寸,不講多了。”

至于孔子強調“博學于文”,要廣泛地學習六藝,因而在方法上就要多見多聞,虛心請教,“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保懊舳脤W,不恥下問”,等等。對這些說法,毛澤東都是很熟悉的,在他的著作和講話中經常引用。

孔子和《論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顯著貢獻是在教育方面。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左傳》記載鄭國有鄉(xiāng)校,那也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們的子弟才能入學。私人設立學校、開門招生,恐怕孔子是第一人。他收學生,不問貴賤,有教無類,用《論語》里孔子自己的話說,只要主動交來一束干臘肉,“吾未嘗無誨焉”,即“我從沒有不教誨的”。事實上,他的學生也是出身貧賤者多。

毛澤東很欣賞孔子有教無類的做法。他多次講過,“老百姓送學生進學校,還是從孔子開始的”,“孔子辦學校的時候,他的學生也不少,‘賢人七十,弟子三千’,可謂盛矣”。

孔子有那么多弟子,受教育程度不一,孔子的辦法便是因材施教。毛澤東很贊賞這個方法。

據《論語·先進》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聽到就該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兄長在,怎么能一聽到就擅自行動呢?”冉有問:“聽到就該行動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對孔子說:“他們兩人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而您的答復卻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膽來問問。”孔子回答:“冉有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鼓勵他進取。子路的膽量有兩個人的大,勇于作為,所以我壓壓他,讓他謹慎一些。”

這個例子很生動,孔子的不同回答也是有道理的。1944年3月,陜甘寧邊區(qū)召開文化教育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專門講道:“在教學方法上,教員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講課。教員不根據學生要求學什么東西,全憑自己教,這個方法是不行的。……了解學生的歷史、個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學生。這個方法聽起來好像很新,其實早就有了,孔夫子就是這樣教學的。同一個問題,他答復子路的跟答復冉有的就不一樣。子路是急性子,對他的答復就要使他慢一些;冉有是慢性子,對他的答復就要使他快一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州市| 孟州市| 达孜县| 郓城县| 隆昌县| 甘泉县| 栾川县| 牙克石市| 西华县| 韩城市| 伊通| 孝昌县| 开原市| 汽车| 沙湾县| 太仓市| 永兴县| 高碑店市| 临颍县| 仁怀市| 开平市| 思茅市| 青岛市| 淄博市| 仁化县| 乃东县| 洛阳市| 浮山县| 铁力市| 凤阳县| 锡林浩特市| 柳林县| 忻城县| 大冶市| 常德市| 永和县| 乳山市| 和林格尔县| 阿勒泰市| 高邮市| 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