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子關系中的高效學習法
- 姜囡囡
- 2122字
- 2023-07-24 18:45:33
親子關系的“輪回”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原生家庭中親子關系的影響往往具有很強的延續(xù)性,若童年遭受了創(chuàng)傷,又沒有得到療愈,那么這種痛就會在我們的一生中不斷地折磨我們,還會影響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另外一種方式間接地操控著我們的孩子,這就好比佛學中常說的“輪回”。
一、上一代親子關系影響下一代親子關系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方式,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情感處理、行為習慣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最終又會在無形之中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系。
就像國際頂級家庭系統(tǒng)治療師伯圖·烏沙漠所說:“父母能夠自然給予孩子的愛,通常是他們從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愛。作為一個父親,如果我從我的父母那里得到很多愛,我對孩子的愛就會很自然地流動;如果我沒有從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夠多的愛,那么就很難把愛自然地給予孩子。”
良好的親子關系能教會我們學會愛和享受被愛,而支離破碎的親子關系會讓我們不懂得該如何向孩子表達愛。
一次,一位女性朋友在與我探討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時,給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孩子剛出生時,半夜一直喜歡哭鬧,每次孩子哭泣時,丈夫的第一反應總是很嚴厲地呵斥一聲“哭什么哭”。他的這一反應讓我的朋友感到有些意外,因為丈夫并非不愛孩子,但盡管他倆商量好要溫柔對待孩子,只要孩子一哭,丈夫還是會下意識地急躁起來,說起同樣的話。
直到朋友第一次帶孩子回了婆婆家,孩子一哭,爺爺以同樣的口吻急躁地說“哭什么哭”,那一刻朋友才明白,原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此之大,它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還會在無形中影響那個人對待自己孩子的態(tài)度。
通常情況下,原生家庭的傷痛可能會影響父母走向以下兩個極端。
1.完全復刻上一輩的教育觀念或行為
父母有可能完全復刻上一輩的教育觀念或行為。
例如,一個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的人極有可能成為一位施暴者。他有很大的可能將父母對自己的行為,帶到自己對待孩子的過程中。
在這部分父母眼里,他們不易察覺這種行為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甚至一度認為這是正確的,他們會認為“自己從小就是被父母打過來的,但現(xiàn)在不依然活得好好的嗎”。
2.極力避免與上一輩相同的行為或觀念
父母也有可能會極力避免持有與上一輩相同的行為或觀念。
例如,小時候長期遭受父母暴力的孩子,對父母的行為深惡痛絕,長大后,為了避免成為與父母一樣的人,在對待自己的下一代時,極有可能會寵愛甚至溺愛自己的孩子。
雖然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與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有天壤之別,但實質(zhì)上我們的行為和感受依然受童年的印跡操控著:我們生怕自己像父母一樣,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chuàng)傷,所以我們小心翼翼,極力避免,但最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所以,我們對父母的情感越強烈(愛、恨),哪怕是選擇了與父母對待我們截然不同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也依然是從情感上賦予了父輩繼續(xù)“折磨”我們的權(quán)利。
這類父母,通常自己在童年愈發(fā)缺失什么,就會將其加倍地補償?shù)阶约汉⒆拥纳砩稀?/p>
原生家庭的烙印猶如融入了骨血,如影隨形,不論我們?nèi)绾蔚挚梗倳宰约旱姆绞揭靶U生長。這也是我不斷在線下課程“幸福溝通”中所強調(diào)的,人生幸福美滿的三大地圖永遠都是下面三點:第一,成長自己;第二,經(jīng)營婚姻;第三,陪伴孩子。首先我們要從成長自己做起。
二、你如何自處,決定了你如何對待孩子
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比如高質(zhì)量的陪伴,科學的學習計劃,有愛的家庭環(huán)境……但實際情況卻總是會偏離預期,孩子不配合、不懂事,最終選擇叛逆或者是高代價的服從。對此,父母是否思考過,我們眼中的孩子是孩子真實的樣子,還是我們內(nèi)心那個孩子的樣子呢?
大多數(shù)父母的內(nèi)心都住著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在童年里內(nèi)心遭受創(chuàng)傷,而沒有被療愈的自己。父母內(nèi)心的孩子會因為始終帶著情感缺失,沒有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矛盾,無法和諧自處,進而又會將這種矛盾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所以,不妨問問自己,我們與自己的關系怎么樣?你喜歡自己嗎?
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往往都在關注自己與朋友的關系,與愛人的關系,與孩子的關系,卻唯獨忘了重要的一點——關注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對自己的“缺失”難以釋懷。
這份缺失可能來自父母從小的責備、打壓,它讓我們?nèi)狈Y格感、安全感和自信心,總是在不安和矛盾中自處。
我們開始抱怨,卻又深陷痛苦之中,于是不自覺地將這份情緒投射到親子關系中,此時的我們便會給孩子傳遞消極的情緒;同時,這種情緒又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而過于在意孩子的缺點……
我們和自己的關系,決定了我們和孩子的關系。
如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曾在《父母的覺醒》一書中談道:“身為父母,我們越了解自己,孩子也會越了解自己;身為父母,我們愛得越深、笑得越開懷、越勇于冒險、心胸越開闊,孩子也越能享受快樂和自由……”
所以,當我們的親子關系產(chǎn)生危機,或讓我們感到痛苦時,那通常是我們與自己的關系出現(xiàn)了裂痕;當我們感覺身處黑暗、痛苦來臨時,唯一那束溫暖的光往往來源于我們自己。育兒要先育己,先處理好我們與自己的關系,做到不貶低自己,學會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悅納自己,那么我們的孩子也將有機會朝著好的方向改變。
思考:原生家庭于你對待孩子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