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廟,
這對做臣子的來說,是最高榮譽(yù)!
那意味著臣子能夠跟自己效忠的皇帝待在一個屋檐下,并且享受到后世皇帝的香火!
可這地位,得來又何其艱難!
整個大明朝,
配享太廟的武臣不少,可文臣卻只有一個,
那就是當(dāng)初輔佐成祖靖難成功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而姚廣孝本人,則是堅定的認(rèn)為自己是個和尚。
眾多文臣本身也不愿意承認(rèn)他是個正經(jīng)臣子。
所以從根本上說,大明朝立國兩百多年,還沒有一個進(jìn)太廟的文臣!
由此可見,文臣附廟之難。
畢竟在大明朝打工,除了要有足夠的功勞,還必須碰的上一個足夠靠譜的領(lǐng)導(dǎo)!
但以大明朝皇帝的奇葩程度,也就只能有個姚廣孝了。
難道于謙保住了北京的功勞不夠?
難道張居正變法,給大明續(xù)命幾十年的功勞不夠?
可這不是撞上了堡宗跟擺宗嘛!
十幾任天子,靠譜的就前幾位,偏偏在那幾位手下干活又十分的內(nèi)卷,屬實(shí)是卷王爭霸了,爭不來。
后面的但凡是個能按時上朝的,都算好皇帝了!
如果遇上的領(lǐng)導(dǎo)還能肯定你的功勞,不卸磨殺驢,趁你死了拖出來鞭尸殺你全家,都值得大明朝的臣子感激涕零了。
在這樣的情況的下,
大明朝的文臣也都跟著擺爛了。
反正干活沒有相匹配的報酬,還要小心皇帝日后的打擊報復(fù),追求不到做臣子的最終理想……
憑什么不擺爛?
對此,
朱由檢表示必須下猛藥,而且得是那種一口下去,能把大臣們刺激的嗷嗷叫的猛藥,才能讓這群臣子從擺爛的狀態(tài)中掙脫出來。
把死了一百多年的于謙抬出來,
其意就在于此!
怎么當(dāng)領(lǐng)導(dǎo)?
要先學(xué)會給手下的打工人畫大餅!
死了給你個機(jī)會進(jìn)太廟,跟皇帝一起吃香火,這個餅圓不圓?香不香?
在座的閣老們紛紛拍著大腿表示,香啊,很香啊!
普通人都想著要進(jìn)族譜,他們這群當(dāng)官的怎么可能不想著進(jìn)太廟?
“但孝宗之時,已為于公追謚過肅慜……”
激動之后,李國譜開口道。
于謙的功勞,當(dāng)年和史書都是承認(rèn)的,但由于牽扯到了景帝和英宗兩兄弟的皇位之爭,就成了一個爛攤子。
英宗奪門之變后,第一時間就把景帝重用的于謙下獄,隨即處死、抄家、流放一條龍服務(wù)。
對景帝這個兄弟也毫不客氣,復(fù)位后不久就將人弄死了,還給了一個惡謚。
憲宗上位后,才對于謙復(fù)官賜祭,并承認(rèn)了景帝的皇帝身份,只是為了維護(hù)親爹顏面,即便認(rèn)了叔叔的功勞,也只是簡單上了個5字謚號,并沒有給廟號。
孝宗之時,覺得這事做的還是不夠地道,這才追謚了于謙。
“朕自然知道。”
“只是于公扶大廈于將傾,救社稷于水火,如果功勞,僅肅慜二字實(shí)在無法概括。”
“所以朕有意再為于公上美謚,謚為‘文正’,以彰其功,曉譽(yù)天下,為諸臣表率!”
“只是此事影響甚廣,故而要與諸位先生商議一二。”
閣老們聽得人都麻了。
文正啊,
是文正啊!
兩宋之后的頂級謚號!
大明朝獲得“文正”稱號的有幾個?
就兩個,武宗時期的李東陽和謝遷。
可這兩個人的功勞能跟于謙比嗎?
大明朝還有不少人對李謝二人得“文正”之謚不滿呢!
一旦于謙被追謚,那可能成為大明朝第一個名副其實(shí)的“文正”,還陪祀太廟!
這消息一旦放出去,大臣們能被這畫出來的大餅給噎死。
“陛下圣明!”
一向嚴(yán)謹(jǐn)端莊的劉鴻訓(xùn)都忍不住站起身,神色激動的對著皇帝拱手,大聲說道。
閣老怎么可能反對朱由檢的提議,
這可是為他們的身后名指明方向,開創(chuàng)通天大道啊!
在座的閣老中還有部分人并不服老,自認(rèn)還能為國效忠十幾年。
那么在這十幾年中,他們能不能為自己博得個“陪祀太廟”的名額?
至于追謚于謙和景帝可能又打英宗的臉這回事,很重要嗎?
英宗有意見,完全可以在太廟里和自己久別重逢的弟弟打一架嘛,他們這些做臣子進(jìn)太廟的需求,可比英宗的面子重要多了!
朱由檢看著面前眾人臉上都被刺激到了,不再像此前那般不戳不蹦噠,不由暗自點(diǎn)頭。
為什么他不去追謚張居正,原因就在于此。
把距離此時不過幾十年的老張拖出來,能讓閣臣們這么感動,心服口服嗎?
大臣們批判考成法的話,言猶在耳啊!
雖說歷史最終會給人一個靠譜的評價,但正如正義在現(xiàn)實(shí)中總會遲到一樣,這評價也會晚來。
起碼在眼下,還有很多人親身經(jīng)歷過張居正“攝政”的時代。
他們在老張手底下吃了虧,自然不會去夸他。
只有于謙于少保,死了一百多年了,還是被皇帝給冤死的,自帶悲情色彩,以及時隔多年的記憶美化光環(huán),才能鎮(zhèn)的住朝堂上這些清流們。
他抬起手,安撫了下已經(jīng)激動到流淚的閣臣。
“朕知道,朝廷的家難當(dāng)。”
“所以朕繼位后,有心中興局面,希望能和諸位先生攜手并肩。”
“如若哪位先生有恙,不能久仕,朕也愿意給他一個體面。”
“只愿從崇禎元年起,大明社稷能重?zé)ㄐ骂仯蒙夏芏嘁恍┳鰧?shí)事的能臣。”
言外之意,那些天天罵天罵地罵皇上的清流們,也要閉閉嘴了。
光靠罵人,是不能把自己罵進(jìn)太廟的。
他們現(xiàn)在還在挑三揀四的罵人,
朱由檢能夠不聞不問不計較,但崇禎元年還這副模樣,朱由檢就要用皇權(quán)狠狠敲打一下他們了。
……
“請英國公來!”
送走了吃餅吃撐的閣臣們,朱由檢無縫銜接,召見了英國公張維賢。
這位老國公雖然投機(jī)了點(diǎn),但必須承認(rèn),他對朱由檢和先帝的繼位都有很大貢獻(xiàn),個人風(fēng)評也不算太差。
而且英國公一脈比起其他勛貴,不管是史書評價還是總體能力,都算挺好了。
不少勛貴已經(jīng)遺忘了祖先的勇武,一個個癡肥的跟豬一樣,比皇家養(yǎng)的那些還過份。
畢竟皇家出品的那些是關(guān)在圈里的,而勛貴卻是能到處跑。
而英國公世代受命把持京營,朱由檢如果想要掌握住京城的槍桿子,就必須得到張維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