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脈:中國儒家學(xué)派史
- 韋力
- 3694字
- 2023-07-06 18:51:29
二 河汾學(xué)派
河汾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王通,王通去世后門人私謚其為“文中子”。然由于《隋書》中無王通傳,《唐書》中亦未為其補傳,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事跡大多本自《中說》一書,而此書中的所言很難找到其他書予以佐證,故使后世懷疑《中說》是一部偽書,進而懷疑歷史上是否真有王通其人。
最早懷疑王通其人者應(yīng)是北宋初年的宋咸。明焦竑《焦氏筆乘》卷二《文中子》謂:“宋咸作《駁中說》,謂文中子乃后人所假托,實無其人。”但是宋咸著作已失傳,不清楚其原話是怎樣說的。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二著錄“文中子《中說》十卷”,然后在按語中說:“隋王通之門人共集其師之語為是書。通行事于史無考焉。隋唐通錄稱其有穢行,為史臣所削。今觀《中說》其跡往往僭圣人模擬竄竊,有深可怪笑者。獨貞觀時諸將相若房、杜、李、魏、二溫、王、陳皆其門人。予嘗以此為疑。及見關(guān)朗、李德林、薛道衡事,然后知其皆妄也。”
晁公武稱,《中說》一書乃是王通的門人共同集老師之語而成,可見《中說》頗似《論語》,但晁公武也點出,正史中沒有記載王通的事跡,他懷疑其事跡有可能被史臣刪除。王通在《中說》中的很多口吻是模仿孔子,同時《中說·關(guān)朗篇》列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竇威、陳叔達(dá)、王珪等唐初名臣都是王通的弟子,這正是令晁公武起疑的另一個原因。
如果這些名臣真的是王通的弟子,那么正史中應(yīng)該為其單獨立傳,既然沒有,就難免令人懷疑。比如,南宋王明清在《揮麈前錄》中記載:“文中子王通,隋末大儒,歐陽文忠公(歐陽修)、宋景文(宋祁)修《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中略不及姓名,或云其書阮逸所撰,未必有其人。”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在引述司馬光《文中子補傳》后稱:“溫公(司馬光)雖為通作傳而表彰之,而疑《中說》者,實莫先于溫公。”司馬光在《文中子補傳評》中說:“凝與福畤輩依并時事,從而附益之也,何則?其所稱朋友門人,皆隋、唐之際將相名臣,如蘇威、楊素、賀若弼、李德林、李靖、竇威、房玄齡、杜如晦、王珪、魏徵、陳叔達(dá)、薛收之徒,考諸舊史,無一人語及通名者。《隋史》唐初為也,亦未嘗載其名于儒林隱逸之間,豈諸公皆忘師棄舊之人乎?何獨其家以為名世之圣人,而外人皆莫之知也。”
王通的朋友和門人大多是隋、唐之際的將相名臣,這么多重要人物均沒有提到王通之名,《隋史》也是如此,以至于讓司馬光感嘆,難道這些大人物都是如此忘師棄舊?王通的弟子們均將老師視為像孔子那樣的圣人,為什么外人卻很少知之呢?此后洪邁也懷疑這一點,在《容齋隨筆》中稱:“王氏《中說》所載門人,多貞觀時知名卿相,而無一人能振師之道者,故議者往往致疑。”
但是司馬光在提出這些疑問后也試圖解釋,他認(rèn)為王通未能在《隋書》中立傳的原因,有可能是王通之弟王凝與當(dāng)時朝廷最有權(quán)勢的長孫無忌交惡有關(guān)。當(dāng)年魏徵負(fù)責(zé)編纂《隋書》,他對長孫家族有所忌憚,所以未為王通立傳。但是司馬光同時說,即使真是如此,也不應(yīng)該不為其師立傳。出于這樣的想法,所以司馬光寫了《文中子補傳評》。對此余嘉錫評價說:“然溫公雖疑其記載不實,卻深信隋時實有王通其人,而唐時實有《中說》其書,蓋真能平心以察是非者矣。”
雖然正史中沒有為王通立傳,但也有些別的史料提到過他,比如,《舊唐書》卷一六三、《新唐書》卷一六四《王質(zhì)傳》、陸龜蒙《笠澤叢書》卷乙《送豆盧處士謁宋丞相序》、司空圖《一鳴集》卷五《文中子碑》、《唐文粹》卷九九《負(fù)苓者傳》、《王無功集》,等等,均提到了王通之名。其中《舊唐書·王績傳》中稱:“兄通,字仲淹,隋大業(yè)中名儒,號文中子,自有傳。”從這段話可知,王通本自有傳,但出于各種原因,該傳沒有收入正史,以致引起后世懷疑。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王通之孫,《舊唐書·王勃傳》中談到王勃的先世時稱:“祖通,隋蜀郡司戶書佐。大業(yè)末年,棄官歸,以著書講學(xué)為業(yè)。依《春秋》體例,自獲鱗后,歷秦、漢至于后魏,著紀(jì)年之書,謂之《元經(jīng)》。又依《孔子家語》、揚雄《法言》例,為客主對答之說,號曰《中說》。皆為儒士所稱。義寧元年卒,門人薛收等相與議謚曰文中子。二子:福畤,福郊。”
這段記載談到了王通的官職、著作、卒年、門人給他的私謚,以及兩個兒子的名字,看上去是一篇完整的傳記,然卻混入了王勃傳中。故陳啟智在其專著《中國儒學(xué)史·隋唐卷》中懷疑這段傳文就是從原來所擬的王通傳中直接移錄而來,未及改撰而成,同時指出《舊唐書》中此例甚多,還提到余嘉錫懷疑可能是劉昫編訂《舊唐書》時,以為王通是隋時人,不得已而刪掉了這篇傳記。
正是這些原因,有人主張史上確有其人。故王明清《揮麈前錄》中提出疑問后,又稱:“然唐李習(xí)之嘗有《讀文中子》,而劉禹錫作《王華卿墓銘序》,載其家世、行事甚詳,云‘門多偉人’,則與書所言合矣,何疑之有?又皮日休有《文中子碑》,見于《文粹》。”
檢皮日休所撰《文中子碑》原文,文中果真對王通大為贊賞:“文中子王氏,諱通,字仲淹,生于陳、隋之世,以亂世不仕,退于汾晉,序述《六經(jīng)》,敷為《中說》,以行教于門人。夫仲尼刪《詩》《書》,定《禮》《樂》,贊《易》道,修《春秋》;先生則有《禮論》二十五篇、《續(xù)詩》三百六十篇、《元經(jīng)》三十一篇、《易贊》七十篇。”
但懷疑之聲直到民國年間仍未停息,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就說:“有虛構(gòu)偽事而自著書以實之者。此類事在史中殊不多覯。其最著之一例,則隋末有妄人曰王通者,自比孔子,而將一時將相若賀若弼、李密、房玄齡、魏徵、李等,皆攀認(rèn)為其門弟子,乃自作或假手于其子弟以作所謂《文中子》者,歷敘通與諸人問答語,一若實有其事。此種病狂之人、妖誣之書,實人類所罕見。而千年來所謂‘河汾道統(tǒng)’者,竟深入大多數(shù)俗儒腦中,變?yōu)檎媸粉E矣。”
當(dāng)今學(xué)者對王通的研究更為深入,大多數(shù)人肯定歷史上有其人也有其書,并且王通所創(chuàng)造的河汾學(xué)派在歷史上確實有一定的影響力。按照杜淹在《文中子世家》中所載,王通曾拜見過隋文帝:“仁壽三年,文中子蓋冠矣!慨然有濟蒼生之心,遂西游長安,見隋文帝。帝坐太極殿,召而見之,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雜王霸之略,稽之于今,驗之于古,恢恢乎若運天下于掌上矣!帝大悅曰:‘得生幾晚矣,天以生賜朕也。’下其議于公卿,公卿不悅。時文帝方有蕭墻之釁,文中子知謀之不用也,作《東征》之歌而歸。”
王通在很多方面都效仿孔子,他也像孔子那樣有著入世救蒼生之心,于是隋朝建立后,特意到長安拜見隋文帝,奏獻《太平十二策》,此舉頗似董仲舒奏《天人三策》。他的宏論令隋文帝龍顏大悅,但是一些公卿大臣認(rèn)為其觀點太過迂闊,王通知道朝廷不能應(yīng)用自己的思想,于是作歌離去。《太平十二策》的原文沒有流傳下來,但從《中說》中能了解大概:“董常曰:‘子之十二策,奚稟也?’子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此其稟也。’”
弟子董常問《太平十二策》都講了些什么,王通說,其主旨是天道、地道與人道。這又與《天人三策》相仿。文中子很看中自己的十二策,其稱如果朝廷真的用了他的方針,他就用不著再續(xù)《六經(jīng)》了。董常問他為什么這樣說,王通回答道:“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極,吾暇矣哉。其有不言之教,行而與萬物息矣。”
《中說》一書所載王通答弟子問,均標(biāo)為“子曰”,可見他的弟子確實將其視為孔子再生。但是孔子述而不作,修訂整理六經(jīng),王通則續(xù)六經(jīng),其志向在孔子之上矣。
王通從長安東歸后,用九年時間寫出《續(xù)六經(jīng)》,這六部書分別是《續(xù)詩》《續(xù)書》《禮論》《贊易》《樂論》《元經(jīng)》。可見王通所續(xù)的,確實是儒家核心經(jīng)典《詩》《書》《禮》《易》《樂》《春秋》,但他的這六部書除了《元經(jīng)》之外都已失傳了,即使是留下來的《元經(jīng)》,后世不少學(xué)者也認(rèn)為是偽作。
王通為什么要續(xù)六經(jīng),《中說·禮樂篇》載:“吾續(xù)《書》以存漢晉之實,續(xù)《詩》以辨六代之俗,修《元經(jīng)》以斷南北之疑,贊《易》道以申先師之旨,正《禮》《樂》以旌后王之失,如斯而已矣。”
王通在《續(xù)詩》中表達(dá)了他對《詩經(jīng)》的看法:“可以諷,可以達(dá),可以蕩,可以獨處;出則悌,入則孝;多見治亂之情。”這段話的前幾句顯系效仿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后幾句則本自《學(xué)而》篇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愛眾。”王通解其他五經(jīng)也是如此做法。難怪朱熹說他:“文中子他當(dāng)時為伊、周事業(yè),見道不行,急急地要做孔子。他要學(xué)伊、周,其志甚不卑……但不能勝其好高自大欲速之心,反有所累。”(《朱子語類》)
朱熹對王通的評價確實有道理,因為在很多方面王通以孔子自居,其弟子亦是如此看待。比如,王通的弟弟王績在《游北山賦》的小注中稱:“吾兄通,字仲淹。生于隋末,守道不仕。大業(yè)中隱居此溪,續(xù)孔氏《六經(jīng)》近百卷。門人弟子相趨成市。故溪今號王孔子之溪也。”弟子門人把王通稱為“王孔子”,可見其自視之高。
對于王通的思想以及他所開創(chuàng)的河汾學(xué)派,馮天瑜、彭池、鄧建華編著的《中國學(xué)術(shù)流變》中稱:“隋承三百年戰(zhàn)亂之后,重新統(tǒng)一中國。魏晉南北朝儒學(xué)‘師說紛紜,無所取正’的亂局稍有改觀,而南北經(jīng)學(xué)涇渭兩分的格局亦悄然生變。王通以儒為主,雜取老、釋思想,并力倡儒、釋、道‘三教合之’說,其弟子‘河汾門下’相與呼應(yīng),儒學(xué)一統(tǒng)苗頭初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