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
- 韋力
- 3781字
- 2023-07-06 18:51:25
五 經學的兩大流派: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分別來源于今文經和古文經,這兩種經從表面來說是文字的區別,實質則是解讀方式的區別。古代的六經原本是用不同文字所書寫。經過秦始皇統一文字后,到了漢代,通行的字體是隸書。秦火之后,漢初六經的不同傳本陸續出現在世間,其中《樂》經消亡了,其他的經也有所殘缺,于是經學家將留存于世的其他五經,用通行的隸書謄抄下來,另外在此前有一些經是靠師徒間以口授傳承,而非文本,到此時也用隸書文字記錄下來。因為這些文本都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故而這些經書被稱為“今文經”。
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興建太學,設置五經博士,此后宣帝時復置五經十二博士,元帝時設十三博士,所有各家所傳習的五經都是今文經。
其實在當時,這些儒家經典只是被稱為“經”,因為陸續發現了比這些經書更早的文本,而那些文本不是以隸書書寫,所以對于漢初的人來說,那些文字屬于古文,故而那些經被稱為“古文經”,與之相對的,以當時字體書寫的經就被稱為“今文經”。
所謂“古文”,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解釋說:“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許慎在序中先解釋了漢字的起源,接著談到孔子所書的六經以及《春秋左氏傳》都是用古文寫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李斯提議統一文字,于是根據太史籀所創的大篆,用省筆的方式,創造出了一種字體小篆。當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古文經的傳承被斷絕了,漢興,社會通行隸書和草書,后來魯恭王為了擴大宅院,拆掉了孔子的院墻,從夾墻中發現了用古文字書寫的《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另外,張蒼獻上了《春秋左氏傳》,同時一些地方也出土了商周鼎彝,上面的銘文跟前面出土的幾部書一樣,都是用古文寫成的。
許慎這段話的要點,不但講述了文字史跟文本史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說明了孔子與古文經的關系。許慎為東漢時期人,他推崇古文經,但在西漢時期,幾乎是今文經一統天下,正如清末今文經學家皮錫瑞所說:“經學至漢武始昌明,而漢武時之經學為最純正。”(《經學歷史》)
皮錫瑞認為純正的經學是今文經學,當然,他是站在今文經學的角度來看待古文經的,他在其專著《經學歷史》中把兩者的關系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比如,他首先說:“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边@是點明了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出現時代,接著他說:“今古文所以分,其先由于文字之異?!庇纱苏f明,今文與古文最初的區別是文字的不同,因為“今文者,今所謂隸書,世所傳熹平《石經》及孔廟等處漢碑是也。古文者,今所謂籀書,世所傳岐陽石鼓及《說文》所載古文是也”。
皮錫瑞明確地說,今文就是隸書,流傳于后世的熹平《石經》以及孔廟等處的漢碑就是用的這種字體。但是他把古文等同于籀書,認為流傳于后世的十個石鼓上的文字就是籀書,以今人的觀點看,石鼓文的字體今日稱為“大籀”。對于這兩種文字的應用情況,皮錫瑞說:“隸書,漢世通行,故當時謂之今文,猶今人立于楷書,人人盡識者也。籀書漢世已不通行,故當時謂之古文,猶今人之于籀隸,不能人人盡識者也?!?/p>
皮錫瑞在此作了形象的比喻,他說漢代通行的隸書,就如同清末時的楷書,只要識字的人都能認識,但是籀書在漢代不通行,就如同清末時的很多人不認識篆書一樣,所以人們將這種文字視為古文。他接著說,人們能識字,才能教學,因此漢朝所立的十三博士,都是今文經學家,當古文經學還沒有形成一門學問時,人們也不會去區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所以他說,后世把齊、魯、韓三家之《詩》稱為今文詩,把《公羊傳》稱為今文春秋,這些都是后世的稱呼,在當時并沒有這種叫法。
關于古文經成為顯學的時間,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說:“至劉歆始增置《古文尚書》《毛詩》《周官》《左氏春秋》。既立官學,必創說解。后漢衛宏、賈逵、馬融又遞為增補,以行于世,遂與今文分道揚鑣?!笨梢妱㈧τ诠盼慕泴W的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努力下,古文經學也成為官學。但皮錫瑞說,古文經學為了與今文經學有區分,所以他們創造了一種自己的解經觀點,到東漢時又出現了多位古文經學大家,他們繼續完善古文經觀點,到漢末時期,古文經風行天下,而古文經學家與今文經學家因為解經觀點的不同,而形成了兩大體系。
如前所言,皮錫瑞是今文經學家,他的所言當然是站在今文經學立場。王國維雖然不是古文經學家,但他的主體觀點屬于此派,他寫過一篇《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認為秦文就是籀文,然司馬遷稱“秦撥去古文”,揚雄說“秦刬滅古文”,似乎是秦朝滅掉了古文。但王國維說“秦滅古文,史無明文”,如果一定要說秦滅古文的話,那么就是秦統一了文字和焚書這兩件事。
王國維同時說,當年的六經主要流行于齊魯之地,趙、魏之國也有流行,但很少流傳到秦國,這些書就是秦人所焚的書,而其文字乃是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即人們所說的古文。從整體而言,王國維首先否定了許慎把古文簡單等同于孔子定六經時所書的字體,同時批駁了皮錫瑞把伏生所獻之書的字體理解為籀書的觀點。王國維在《漢時古文諸經有轉寫本說》中稱:“夫今文學家諸經,當秦漢之際,其著于竹帛者,固無非古文。”在他看來,所謂今文經,乃是秦漢之際書寫而成的,就內容而言,其實都是古文經。“然至文景之世,已全易為今文”,只是到了文景之時,將古文經的內容用今文來書寫,如果一定要將這兩者區分出來的話,那只能是字體上的不同,“于是魯國與河間所得者,遂專有古文之名矣”。于是,從孔壁所出以及河間王所獻的古體字經書,就被稱為古文經了。
古文經的出現,跟漢初的大環境有直接關系。惠帝四年(前191),朝廷下令廢除秦朝的《挾書律》,民間私人擁有藏書不再是一種罪,于是珍藏于民間的一些經書紛紛現世?!妒酚洝と辶至袀鳌酚涊d有秦朝下令焚書時,博士伏生將《尚書》藏在了墻壁中,入漢后,伏生從墻壁中找出的《尚書》,已經被損壞了數十篇,但仍存二十九篇,此屬古文經。另外,前面提到的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漢景帝時魯恭王從孔子宅壁中發掘出的那批經書,均屬古文經。武帝時,皇帝下令向民間征書,到西漢末年時內府里征集來的書堆積如山,劉向、劉歆父子在宮內整理這些典籍,在其中發現了一些古文經。
古文經與今文經除了字體上不同,在內容上也有差異。比如,伏生所傳授的今文《尚書》共二十九篇,而古文《尚書》多出十六篇,另外古文《尚書》還有一篇孔子序,合在一起共四十六篇。高堂生所傳的今文《儀禮》共十七篇,從孔子壁所得《禮古經》為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與今文《儀禮》相同,多出來的三十九篇被稱為《逸禮》,為今文所無。古文《禮經》中還有一部《周禮》,此書又名《周官》,而今文經中無此書。
關于《周禮》一書的來源,《隋書·經籍志》載:“而漢時有李氏得《周官》,《周官》蓋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間獻王,獨闕《冬官》一篇,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以行于世。”劉歆認為,《周官》的作者是周公,因其居攝時,作六典之職,所以文書又稱《周禮》,然此說遭到了今文博士的反對。東漢時,今文家何休認為《周禮》乃是戰國陰謀之書。
《春秋》一書分為三種解經方式,分別是《春秋左氏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左傳》為古文經學所提倡,后兩者為今文經學所尊奉?!豆颉泛汀斗Y梁》兩傳中,所載內容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而《左傳》到魯哀公十六年(前479),比《春秋》原經多兩年。
在漢代時,《論語》有三個系統:《古論》《齊論》和《魯論》?!豆耪摗烦鲎钥妆?,為古文經,共二十一篇?!洱R論》為二十二篇,比《魯論》多出《問玉》《知道》兩篇。余外,三者在文字的多少上也有區別。東漢末年,鄭玄根據《魯論》考《齊論》和《古論》,同時為《論語》作注。
古文經與今文經除字體、篇目多少外,第三個爭論點則是六經的排序問題。今文經學家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是孔子思想的整體表現,并且孔子把許多的微言大義融入六經中,孔子用六經來傳授弟子,其傳授順序是:《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由易到難的排列順序。古文經學家則認為,六經乃是上古三代文化典章制度,應該按照六經產生年代的早晚來排序:因為《易》為伏羲所畫,所以應該排在第一位;《尚書》中最早的是《堯典》,故應該排在六經的第二位;《詩經》中最早的是《商頌》,故排在第三位;《儀》與《樂》是周公所制,故排在第四和第五位;《春秋》是魯國史,為孔子所修改,故排在第六位。
今文經學家與古文經學家的第四個爭論焦點則是古文經的真偽問題。今文經學家認為,古文經來源不明,沒有師承,并且改亂舊章,有作偽痕跡,故而屬于異端之學。他們認為今文經都出自孔子,遞傳順序清晰,只有今文經才是真經。而古文經學家則認為,今文經經過秦火的摧殘,已經殘缺不全,它們靠口口相傳,難知其真,而古文經則為先秦舊典。
對于孔子的態度,今文經學家認為,孔子是一位感天而生的圣人,不在帝王之位,卻具帝王之德,所以今文經學家尊孔子為素王。古文經學家則認為孔子是三代文獻的保存者和整理者,所以他們視孔子為古代文化繼往開來的先圣。
在解經方式上,今文經學家注重微言大義,后來發展為章句義理之學。古文經學家注重對經文文本的疏通、校正,以及對典章制度的闡釋,逐漸發展為名物訓詁之學。兩個學派的爭論從漢代開始,直到清末,持續兩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