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經學的先聲:陸賈

陸賈是楚國人,楚漢相爭時,他追隨劉邦,因能言善辯,深得劉邦賞識,被譽為“有口辯士”。劉邦平定中原后,趙佗已在南越稱王,劉邦派陸賈前往南越,經陸賈的一番說服,最終南越歸順漢朝。除了這些功勛外,陸賈對儒學的最大貢獻,是在漢初就構建出儒學的基本理論框架,他被視為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

《史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年陸賈跟劉邦說話時,時時引用《詩經》和《尚書》,劉邦很討厭這種說話方式,罵他說:“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我的天下是靠騎馬打仗得來的,用不著這些詩書。陸賈回復了一句很著名的話:“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騎馬打仗可以得天下,難道也可以用這種方式治理天下嗎?接著陸賈向漢高祖講述歷史,他說商朝的湯王、周朝的武王都是逆上造反得天下,但他們得天下后采取了懷柔政策,文武并用,這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當年吳王夫差、秦始皇等人都因窮兵黷武而導致滅國。“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陸賈說,假如秦國吞并六國后,效法先圣,推行仁義,陛下您怎么能擁有天下呢?

劉邦聽后頗不高興,但他覺得陸賈說的也有道理,于是命陸賈寫一本書,專門講述古代國家成敗之事。陸賈受命后,寫出了十二篇文章,他每上奏一篇,都得到高祖的夸贊,身邊的人看皇帝喜歡,他們也山呼萬歲,這部書被命名為《新語》。

《新語》總結了秦亡漢興的原因。陸賈在開篇即引用《傳》中所言“天生萬物,以地養之,圣人成之”,以此說明圣人乃上天所造,至于圣人的行為,他用儒家觀念作如下解釋:“于是先圣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圖畫乾坤,以定人道,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古代圣人上觀天文,下察地理,籌劃乾坤,以定治理之術,經過教化,使人民得以開悟,懂得了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而后設立百官來管理天下,由此而產生了王道。就人性而言,絕大多數人都喜歡輕易得利,而不愿意從事艱難之事,“于是皋陶乃立獄制罪,縣賞設罰,異是非,明好惡,檢奸邪,消佚亂”。因此皋陶設立懲罰制度,以此讓百姓懂得哪些是應當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接下來的一步則為:“民知畏法,而無禮義;于是中圣乃設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儀,明父子之禮,君臣之義,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棄貪鄙之心,興清潔之行。”

人們開始敬畏法,但卻不懂得禮義。陸賈說“中圣”設立學校,以此教化人民,后世認為,他在前面所說的“先圣”指的是三皇五帝,“中圣”則是指周公,因為周公制定了禮樂,完善了教化體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本弱末強的局面,諸侯實力遠超周天子,這就是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時代,陸賈說:“禮義不行,綱紀不立,后世衰廢,于是后圣乃定五經,明六藝,承天統地,窮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緒人倫。”

在這個時代,出現了“后圣”,他刪定五經六藝,將道德體系融入文本中,以此為后世做出規范,這位“后圣”顯然就是指的孔子。陸賈于此強調了五經的重要性,由此開啟了中國經學史的先聲。

陸賈身處秦漢之間,他的一些觀念必然受到時代影響,以后世觀之,他所弘揚的儒學并不純粹。至于他的師承,余嘉錫說他可能受教于浮丘伯,而浮丘伯是荀子的弟子。因此,胡適認為,陸賈的思想更接近于法家或者雜家,還有人認為他是道家。但是陸賈在《新語》中對商鞅進行了批判,而商鞅是秦朝治術的奠基人,他認為商鞅的功利主義思想破壞了秦國的道德倫理基礎,雖然秦國兼并六國統一天下,但因為沒有實行仁義之道,最終敗亡。“蹶六國,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恥之節,仁義之厚,信并兼之法,遂進取之業,凡十三歲而社稷為墟。不知守成之數,得之之術也,悲夫!”

秦統一六國后,沒有意識到恢復禮義廉恥的重要性,所以存世僅十三年就敗亡了。陸賈以此得出結論:如果漢朝不推行禮治,而繼續實行嚴酷的法治,那將跟秦朝同一個下場。

關于經學的概念,其作為一個詞組首現于《漢書·兒寬傳》:“(寬)見上,語經學。”早在春秋之時,已然有了六經,只是沒有被總結為“經學”一詞。例如《莊子·天運》載:“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莊子·天下》對六經的不同作用作了簡要說明:“《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關于六經在那個時代屬于哪一家的經典,莊子繼續說道:“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由此說明,六經原本不是儒家專有經典,因為百家之學都會研習六經,這是各個學派公認的經典。但莊子也承認:“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也就是那時山東的學士對六經最為熟悉,解釋得也最為分明。由此也間接地說明了,儒家對六經的重視。按照《史記·孔子世家》等文獻記載,儒家創始人孔子與六經有著密切關系,有的說孔子刪定六經,還有人直接說,六經都是孔子撰寫的,這些說法爭論已久。

但無論哪種說法,沒人否認孔子與六經的密切關系。自孔子之后,儒家雖分為各派,但均視六經為圭臬。清學者汪中在《荀卿子通論》中說:“蓋自七十子之徒既沒,漢諸儒未興,中更戰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傳之,其揆一也。”汪中稱,孔子的七十二高徒離世之后,在戰國時期以及秦國戰亂時期,六經或隱或現,命懸一線,但因為有荀子在,故而不絕如縷。他同時說,六經乃周公所作、孔子所述、荀子所傳。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丞相李斯認為,既然天下已定為一家,就用不著存在那么多的學說。他尤其指出,儒家僅憑六藝之學來蠱惑人心,當在禁止之列。《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李斯所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李斯請求秦始皇下令,讓史官把非秦朝的典籍都燒掉,如果不是博士官而暗地里收藏《詩經》《尚書》及諸子百家之書的人,必須把這些書搜出來,送到官府焚毀,如果有人聚集在一起討論和提及《詩經》《尚書》,就將其押到市上斬首,凡是推崇古代,借古諷今的,就誅殺全族,官吏有知情不報者,以同罪論。此令下達三十天后,仍然不燒書的人,就要刺字發配邊疆,去修長城四年。但是有關實用之書,包括醫書、算卦以及農學類的書不必銷毀,如果有人想學法令,就必須到官府里去向官吏學習。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請求,于是有了歷史上極具名氣的焚書坑儒,儒家經典大多毀于秦火。但是,還是有人冒著生命危險把六經藏了起來,不過《樂經》還是失傳了。當年保護六經之人基本上都是儒生,因此說,五經是由儒生傳承下來的。故而后世解釋五經時,也是以儒家學說為準。進入漢代后,因為朝廷重視儒學,五經陸續出現在民間,而經學的解釋都是出自儒家,所以從漢代開始,經學進入了儒家獨專的時代。而五經也成為儒家的核心經典。同時,從漢代開始,儒學又被稱為經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德安县| 洮南市| 南安市| 方山县| 保亭| 海丰县| 于田县| 遂川县| 思南县| 宝应县| 丽江市| 杨浦区| 洛阳市| 会宁县| 仪征市| 奉新县| 通许县| 德兴市| 石渠县| 塔城市| 崇礼县| 如皋市| 孝昌县| 连平县| 荥阳市| 洛宁县| 永嘉县| 古蔺县| 连州市| 即墨市| 苏州市| 仲巴县| 奉节县| 东明县| 河北区| 岐山县| 揭东县| 敖汉旗| 长寿区| 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