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2833字
- 2024-01-08 16:43:40
綜合篇
第一章 2018年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狀況
第一節 發展情況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但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美國在政府換屆后,政策日趨保守,在美國帶動下,傳統發達經濟體的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自英國啟動脫歐程序后,歐盟面臨嚴峻挑戰,產業增長不穩定性增加。日本市場在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復蘇的情況下依然下行。美國、英國增速預期下調,表明發達經濟體成長阻力因素不可忽視。新興經濟體保持較強的上升勢頭,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全球經濟整體復蘇以及新興經濟體地位提升的影響下,預計未來電子信息產品市場規模將保持穩定增長,以智能化為特征的應用需求的帶動性逐漸顯現。
一、整體發展情況
市場規模稍有增勢,將踏入緩幅增長區間。2018年以來,全球經濟放緩壓力增大,國際金融波動頻繁,地緣政治和逆全球化傾向日益顯現,國際經濟搏弈進入新的調整期,世界經濟蘊含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在全球經濟環境整體影響下,全球制造業景氣程度普遍降低,但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在高端設備消費需求的帶動下實現逆勢增長。據GfK數據,2018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銷售額增長6%,約為1380億歐元。未來伴隨全球經濟復蘇效應漸趨弱化,預計2019年全球消費電子產品市場規模仍將延續當前的增長趨勢,但增速將小幅下降至4%左右,市場規模將由2018年的1380億歐元增至2019年的1435億歐元。
二、重點行業發展情況
(一)智能手機領域發展情況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萎靡,國內廠商表現亮眼。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呈現下行趨勢,同比下降 4.1%,全球總出貨量為 14億部。頭部手機廠商在出貨量和排名方面均有所變化。其中,三星以全年2.9億部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繼續坐穩市場頭把交椅,而市場占有率已從2017年的21.7%降至2018年的20.8%。蘋果以全年2億部智能手機的出貨量仍處于第二名的位置,但從第二季度開始有被華為超越的情況,且出貨量較2017年減少700萬部,市場占有率基本穩定不變。華為全年出貨量從2017年的1.54億部提升到了2018年的2.06億部,同比大幅增長33.6%,市場占有率從2017年的10.50%提升至2018年的14.7%。在華為手機全年出貨量中,榮耀占比約50%,近年來在全球市場發展勢頭正盛。小米憑借 1.22億部的出貨量超越 OPPO,排名全球第四,同比增長32.2%,市場占有率從2017年的6.30%提升至2018年的8.7%。
市場集中度持續提升,擠壓尾部品牌市場占有率。2018年,除全球頭部前五的品牌外,尾部品牌的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據IDC數據,2018年“Others”品牌的出貨量進一步下降,從2017年的5.7億部下降至2018年的4.6億部,市場占有率較2017年下降6.2個百分點,被壓縮至32.9%,市場競爭格局逐漸從倒三角格局向“T”字形格局轉變。
(二)計算機領域發展情況
PC銷量穩中緩降,集中度持續攀升。2018年全球PC總出貨量呈現穩中緩降的態勢,全年出貨量約2.594億臺,同比下降1.3%(見表1-1)。其中,排名前三的廠商出貨量較2017年相比小幅增長,但是排名四到六位的廠商降幅較大。聯想以近5847萬臺設備的出貨量位居榜首,同比穩增6.9%,市場占有率從2017年的20.8%提升至2018年的22.5%。惠普以5633萬臺的出貨量排名第二,同比小幅增長2.1%,市場占有率從2017年的21%微增至2018年的21.7%。戴爾以4191 萬臺的出貨量位居第三,同比增長5.3%,市場占有率從 2017年的15.1%提升至2018年的16.2%。蘋果以1802萬臺的出貨量位居第四,同比下降5%。除蘋果外,華碩、宏碁的出貨量也大幅壓縮。截至2018年,全球PC銷量已連續七年呈現下滑趨勢,但在Windows 10升級等因素的推動下,降幅較以往年份有所收窄,領先者和跟跑者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
表1-1 2018年全球PC廠商單位出貨量估值

數據來源:Gartner,2019年1月。以上數據包含臺式機、筆記本電腦與頂級Ultramobile(超便攜)機型,但不包括Chromebook和iPad。所有數值均根據初步研究結果所推算,最終估計值可能有所變動。本統計數據依據銷售至渠道的出貨量而得出,部分數值因四舍五入并未計入總數。
(三)彩電領域發展情況
彩電市場小幅穩增,高端市場需求顯現。據 WitsView 數據,2018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在消費者高端需求的拉動下,出貨量約為2.182億臺,同比增長3.4%;預估2019年將達2.211億臺,同比增長1.3%,低于2018年的同比增速。WitsView預計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排名前五的品牌,依次為三星電子、LG電子、TCL、海信和索尼,且它們的排名在2019年不會有變化(見表1-2)。8K、QLED和OLED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將會推動電視出貨量的增長。
表1-2 液晶電視品牌2018年及2019年出貨量預估

數據來源:WitsView,2018年12月。
(四)新興領域發展情況
人工智能領域呈現“三足鼎立”之勢。據電子學會數據,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市場規模超過555.7億美元,同比增長50.2%。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中國,呈現三足鼎立之勢。美國硅谷聚集了以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業2905家,成為當今人工智能基礎層和技術層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在人工智能企業數量、投融資規模、專利數量等方面全球領先。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總量和高引用率論文數量、專利數量、投融資規模方面躍居全球首位,該產業的企業總數達到 670 家,占全球的11.2%。歐洲通過大量的科技孵化機構助力早期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高新技術產業轉化率較高,誕生了大量優秀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人工智能企業總數為657家,占全球的10.88%。
虛擬現實市場成長釋放可期。全球虛擬現實市場將快速增長,融合類應用將成為主要增長點。據著名市場研究公司Tractica預測,全球VR(虛擬現實)產業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的10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126億美元(見圖1-1)。其中,培訓模擬、醫學治療、娛樂類、教育類等 VR 與不同領域的融合應用將成為 VR 產業中增長最快的應用市場。各大廠商爭先推出新款虛擬現實設備,Facebook/Oculus、HTC、三星等公司相繼推出的新款 VR 頭戴式顯示設備進一步提升配置,也激發了利用消費級 VR 解決方案應用于企業的案例,預計未來市場上將出現開發更加完善、更加貼合用戶需求的高真實度VR應用。

圖1-1 全球VR(虛擬現實)產業市場規模及預測
(數據來源:Tractica,2018年12月)
三、重點國家和地區發展情況
近年來,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布局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同時向亞太地區(除美、日以外)的市場傾斜,美國、西歐、日本等傳統發達經濟體的總體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等除美、日以外的亞太地區市場保持加速增長,產業份額不斷提升。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在產業格局中所占比重呈上升態勢。
從國家層面看,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復蘇效應弱化的影響下,電子信息產業呈現微幅下降趨勢。據美國能源資料協會數據,美國電腦和電子產品市場規模由2017年的3350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3448億美元,同比小幅增長3%。據德國電子技術和電子工業中央行業協會數據,2018年德國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160億美元,同比增長8%,預計2019年增長率將維持在 4%左右。2018年年底韓國電子元件、無線電、電視機和通信器材制造業生產指數116.2,較2017年同期下降0.4。2018年年底印度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的制造業批發價格指數為151.9,較2017年同期增長5.1。2018年年底日本信息和通信電子設備生產指數為98,較2017年同期增長1.9。2018年,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經濟體仍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在世界電子信息格局中依然占據核心領導地位。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保持快速增長,在電子信息領域的技術實力與市場規模持續呈現上升態勢,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續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