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人如何成為超級個體
- 鄧成婷
- 27字
- 2023-07-03 19:14:02
第一步 認知升級篇
從現在開始建立個人品牌,掌握人生主動權
1.1 以終為始 實現財務自由的6條主要路徑
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財務自由,但主動為此做好規劃并付出堅實努力的人很少,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沒有明確的目標。
我以前也是這樣的人。因為我近年來工作順利,家人健康,收入預期也一年比一年好,所以我對財務和時間自由沒有很深的渴望,覺得一切順其自然就好。直到前幾年,我慢慢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家人開始偶有病痛,總是念叨著讓我多回家看看。讓人遺憾的是,身在職場的我真的做不到家庭與事業兼顧。因為有了想要保護的人,為了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條件,有更多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我開始認真思考怎么才能實現財務和時間自由,掌握未來選擇的主動權。
經過了這么多年的職場歷練,再加上觀察和請教了很多優秀和成功的人,我發現對于普通人來說,假如沒有資本杠桿加持,想要實現財富自由,無非就這么幾種方式:
1.加入有潛力公司,成為年薪幾十萬元、過百萬元的高管;
2.加入有潛力公司,做到合伙人,拿到期權甚至股權,上市后變現;
3.成為有潛力的初創公司的合伙人;
4.自己創業;
5.投資別人公司,占股分紅;
6.打造個人品牌,通過線上的方式,放大自己影響力并將其變現;
7.有資本積累,通過房產投資、金融理財等方式變現。
最后一項需要比較大的啟動資金,先不作為主要的方式。前6項實現財富積累的方式,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能抓住其中一個機會,就能賺到第一桶金,財富積累也能上升很大一個臺階;但1—5項實現起來可能會遇到很多不可控情況。對此,我會在后文中做出詳細的解釋。
總之,我個人建議是在1—5項里選擇一個方向去努力,積累自己的實力,同時越早開始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越好。最好的情況就是這6項成功兩個甚至更多,那么我們的事業和財富就能連上兩個臺階。如果1—5項因為各種原因受挫了,第6項至少可以幫助我們開啟第二條增長曲線,把我們多年來在能力、人脈、技能、經驗或者資源上的積累,通過個人品牌放大影響力,構建屬于自己的低成本、低風險創業項目,并拿到相應的回報。
有的人疑惑,為什么說1—5項會遇到很多不可控的情況。下面我們來認真討論一下:
首先是成為年薪幾十萬元、過百萬元的高管。相信你一定認識這樣的朋友吧,工作能力強,也有不錯的領導力,但因為公司戰略方向的調整,整個部門被砍掉;從零到一搭建團隊,兢兢業業把部門業績做起來,卻只是因為請了一次產假,就被換了一個邊緣化的崗位;公司覺得他的工資太高,用一個剛畢業3年的人來替換了他……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每個企業的職業上升通道都是有限的,一些企業甚至采用扁平化管理,大幅減少和壓縮管理層級,所以能升上去的人總是少數。然而這只是部分原因,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市場總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追尋利益最大化。
隨著行業發展和公司發展的加速,以往一個行業的紅利期是20年,而現在一個行業的紅利期是3—5年,所以公司要想最大限度地壓縮人力成本,提高公司運營效率,這就需要一方面要做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另一方面要多用新人。
特別是一些簡單的崗位,2年的時間就足夠大學畢業生上手了,不僅能做好,而且投入度高。這個時候如果你不能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公司當然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新人。
所以,工作3—10年,要想做到組長、經理、部門負責人還是有機會的,但是當你三四十歲的時候,還想要繼續作為核心高管,領著穩定的高薪資,做著畢業3—5年的職場新人就能做的事,很可能會遇到職場危機。
那有沒有可能再往上一層走走呢?成為公司的合伙人?再不濟,通過各種優秀的業績拿到期權總可以吧。
通過期權獲得一大筆回報當然是可以的。我自己也曾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任職,在職期間因為表現得到認可,獲得了一些期權獎勵。后來公司三年內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了,但直到我離職,并沒有從中獲得任何收益。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就給你講講期權的“故事”。
這里的期權激勵也叫“員工期權激勵計劃”,就是通過附條件給予員工部分股東權益,從而把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綁定在一起。如果企業未來經營好,上市或者被收購,這部分股權就會非常值錢。因此我們常常聽說,某某企業一上市會造就一大批百萬富翁、千萬富翁。
如果你剛好選中了一家發展潛力巨大的公司,在未上市時爭取到公司的期權,然后在長達幾年甚至十年的時間里跟著公司一直成長,那么我要恭喜你。
然而不是每個拿到期權的人都可以變現成功,這里至少有兩個難點。第一,萬一你看中的公司沒有上市成功怎么辦?或者上市之后,市值并不如預期怎么辦?要知道,在上市比例最高的硅谷,成功上市的公司也不過1%,所以大部分期權到最后實際上只是一張廢紙。
第二,企業在設計員工期權激勵計劃時,一般都會規定期權需要經過一定時間才能分批兌現,以此留住核心員工,確保穩定性。比如對于核心員工的期權,一般公司會在期權協議中規定分3—5年分期兌現。也就是說,如果你獲得了1萬股期權,規定為4年兌現,那么從你簽署期權協議的時間起,每滿一年就可以兌現2500股,意思是這2500股期權就屬于你了。等到公司上市的時候,你可以優先以約定的價格購買公司的股權。但如果你在其間離職就不能享受還未兌現的期權權益。
所以是否能成功通過期權變現,其實受到很多的外在因素影響。也是因為這第二點原因,我簽訂的期權協議最終成為一個“紀念品”。
那我們能不能通過第3項“成為合伙人”來實現財富增值?稍微有職場經驗的人都知道,能從員工成長為公司合伙人的人真的是鳳毛麟角。這里面不單涉及能力的考量,也涉及信任以及發展方向是否匹配的問題。所以大部分有一定職場積累的高管都會選擇自己創業,或者加入有潛力的創業團隊。
你以為這條路會更好走嗎?多少知名公司的高管在創業初期就組建了明星創始團隊,在還在搭建架構的時候就得到了投資人的青睞,可謂是明星陣容,資源四通八達,但是這樣的明星團隊創業失敗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政策有沒有變動,戰略方向和商業模式是不是在“自嗨”,一群聰明的合伙人如何高效共事,管理能力和團隊執行力是否過關,等等,每一關都是致命的關卡。
甚至上一次的創業成功經驗都不一定能帶來下一次的成功。我有一個朋友從上一家創業公司功成身退后,自己組建了一個小團隊,開啟第三次創業。半年左右的創業耗掉了差不多100萬元,最終宣告項目失敗。
不管是在哪個國家,創業成功的數據其實都非常殘酷。只要開始創業就是“九死一生”。市場隨時在變,用戶隨時在變,沒有人能保證一直成功。
再來看第5項,成為投資人:如果你對創業都還沒有弄清楚,千萬不要去做投資人。這一選擇的挑戰難度比創業更大。作為投資人,你的基本功是要清晰地知道如何選賽道,了解各個行業的發展動態和投資機會。什么樣的創業者有成功的素質?他的商業模式是否可行,有沒有致命的漏洞?回答不清楚這些問題,就不要奢望你可以憑直覺找到好的投資項目。
我特別相信一句話,一個人只能賺到自己認知范圍以內的錢,而且就算是憑實力賺來的錢,認知跟不上的話,后面也有可能虧掉。如果你自己都沒有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那么一定不要去做投資人豪賭。有一個來找我們合作的老師,家里非常有錢,因為自己喜歡教育,所以在深圳用2000萬元投資了3所線下實體國際學校,結果因為經營不善每年虧損幾百萬元。對于他來說,損失2000萬元是可承受的,但對于普通人來說,一次錯誤的投資很可能會壓垮一個家庭。
那有沒有既有收益,風險又不那么大的項目呢?有,那就是打造個人品牌。
我一直很喜歡海爾集團張瑞敏先生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順應時代的發展非常重要。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很多次致富的機遇,比如房產、淘寶、自媒體、抖音,等等,這些機遇的背后都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個人品牌就是時代發展帶給我們的機遇。接下來10年,個人品牌的紅利都將存在,可以說,大家當前所看到的只是個人品牌時代的開端!
所以你看到涌現出越來越多的人,都在通過第6項,也就是打造個人品牌來完成自己的事業升級和財富躍遷。影響力大的個人品牌已經可以依靠自己的個人品牌養活數百人的團隊;還有影響力小一點的個人品牌,自己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小團隊,都通過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實現了財富和事業的進階,公司利潤非常可觀。
打造個人品牌還有多重復利效應。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能力可以得到全方位鍛煉和成長。本質上,做個人品牌就是一次低成本、低風險的創業預演,是自身能力的全方位升級。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思考一下:什么樣的人能夠持續產出用戶喜歡的內容?什么樣的人推出的產品用戶會爭搶著購買?他本來有很多個賽道可以選,為什么偏偏選對了這一條好賽道?這就在于打造個人品牌需要的各項特質和能力:
·寫書、寫文字需要框架邏輯思考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內容產出受到用戶喜歡,需要對行業和用戶的深度理解能力
·能夠堅持做內容產出,本質是自律和復盤思維,需要時間和精力管理能力
·面對不同角色和位置的人還能應對自如,需要高情商
·能整合不同資源來做成一件事情,背后是資源整合的能力
·自我需要清晰的定位,背后是戰略思考能力
總之,通過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你至少能夠習得選擇好賽道的戰略思考能力、低成本獲客的能力、打造標準化產品的能力、用戶運營和轉化的能力以及整合和運用資源的商業能力。打造個人品牌,其實就是商業的系統實戰。這部分能力不管在職場還是創業,都可通用、可復制、可遷移,對未來事業非常有幫助。這些能力在職場很難學到,因為職場相對來說更重點關注你的專業和管理能力。
所以不管你處于人生道路的哪一個階段,無論你是在職場工作、在創業路上或者在從事自由職業,都可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零成本打造個人品牌!這個過程不需要你投入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的前期成本費用,也不需要你組建多大的團隊,甚至都不需要全職來做,前期工作你一個人就可以輕松啟動,幾乎沒有風險,并且有多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