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理學與生活(第11版)
- (美)雅克·蒂洛等
- 8字
- 2023-06-27 16:26:51
第1部分
倫理理論
第1章
道德的本質
學習目標
■給出哲學的定義,說明哲學與倫理學的關系。
■基于相關重要術語的定義,了解倫理學和道德的不同。
■說明道德研究的不同方法。
■說明道德的含義,弄清道德同美學、超道德行為與禮貌的區別。
■根據道德的四個重要方面,說明道德如何應用于人類社會。
■仔細閱讀關于道德起源的各種理論。
■通過考察一些生活實例,說明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區別道德與宗教。
■探討人為什么要有道德。
道德主導生活。道德對我們每一個人的主導權,強大于法律的主導權,優先于自身利益。作為生活于世間的人類,我們負有基本的責任和義務。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做,有些事情我們又不能做。換言之,在人類生活中,貫穿著倫理維度。作為人類,我們生活在善惡并存的世界,我們懂得某些類型的行為是以善良與邪惡來定性的。正是人類生活的結構,命令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倫理學幫助我們負責任地享用自由,認識到我們是誰。此外,我們應該如何度過一生?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在努力回答這些基本問題的過程中,倫理學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哲學?倫理學與哲學的關系如何?
哲學(Philosophy)的字面意義是“愛智慧”——希臘文 philia的意思是“愛”或“友誼”,而sophia的意思是“智慧”。本書主要關注三大哲學領域,即認識論(對知識的研究)、形而上學(對實在之本質的研究)[Reality,作為哲學概念,通常譯為“實在”,其意為“真實存在的本體”,同“現象”“表象”等概念相對。——譯者]和倫理學(對道德的研究)。另外還有美學(對藝術或美之價值的研究)和邏輯學(對論證和正確推理之原則的研究)兩個領域,共同構成哲學的五大領域。
認識論討論下述問題:什么是知識?什么是真(理)和假?它們的適用對象是什么?若某人要真正認識某物,他必須具備什么條件?知覺的本質是什么?其可靠性如何?知識同信仰的區別何在?有所謂“可靠的知識”之類的東西嗎?
形而上學是對實在之本質的研究,它追問以下問題:實在和實際存在的事物的本質是什么?特別要追問諸如下述的問題:果真有什么原因和結果嗎?如果有,因果關系是如何起作用的?物質世界的本質是什么?有什么非物質的,例如精神或靈魂之類的東西嗎?什么是人性?確實存在著自由,還是任何事物都是預先注定的?
我們主要關注的倫理學,討論人的舉止行為的對與錯。它追問這樣的問題:任何人或行為之為善的、惡的、正當的、不正當的,是由什么造成的?我們是如何認識到的(認識論)?自身利益或他人利益在道德決定和道德判斷中發揮什么作用?哪些行為理論是有效的或無效的?為什么?我們應該運用道德的原則、規則或法則呢,還是應該讓各種境遇決定我們的道德?殺人、說謊、欺騙、偷竊和某些類型的性行為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為什么?
正如你可能看到的,上述三大哲學領域是相互關聯的,有時是交叉重疊的,但每個領域本身都值得專門研究。正如書名所示,本書主要關注的是倫理學。在深入討論之前,對倫理學或道德的任何論述所采用的一些基本術語,有必要加以解釋。
基本術語
倫理學、道德、反倫理、不道德
在日常語言中,我們常常把ethical和moral[英文ethical和moral是意義相近的形容詞,都有“倫理學的”“道德的”等義,其相應的反義詞unethical和immoral、相應的名詞形式ethics和morality也都各為同義詞,但用法有所不同。本書論述道德的基本術語時,就是從辨析這些同義詞入手的。——譯者](以及unethical和immoral)二詞互換使用;這就是說,我們可以用ethical也可以用moral來形容人或行為。另一方面,我們講ethics的準則,卻很少說morality的準則。有些人只是在性生活領域才使用術語moral和immoral,而當討論企業和職業團體應該如何對待其成員或公眾時,則使用術語ethical和unethical。然而,更為普遍的是,比起上述任何術語來,人們還是更多地使用好(善)、壞(惡)、對(正當)、錯(不正當)等詞。所有這些詞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們的相互關系如何呢?
英文ethics源于希臘文ethos,本意是品質、人格;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ralis,本意是風俗或禮貌。由此看來,ethics似乎與人的個體品格有關,而morality似指人們的相互關系。然而,在日常語言中,我們不論說某人是ethical或moral,還是說某行為是unethical或immoral,實際上沒有任何重大區別。不過在哲學領域,ethics(倫理學)一詞還用以指稱特殊的研究領域,即集中關注人類行為和人的價值的道德領域。
如果我們說某些人有道德(ethical或moral),通常就是說他們是好人;如果我們說某些人不道德(unethical或immoral),意思就是說他們是壞人。如果我們說某些行為是道德的(ethical或moral)或不道德的(unethical或immoral),意思是指這些行為是對的或錯的。這些解釋說起來簡單,但我們究竟如何定義對的或錯的行為、好人或壞人呢?借以得出此類結論的標準是什么呢?這些就是更為困難的問題了,它們構成道德研究的主要內容,本書后面各章對此將有較為詳盡的討論。在這里,重要的是要記住,“道德”與“不道德”,實質上就意味著“好(善)”或“對(正當)”“壞(惡)”或“錯(不正當)”,并常常依其用以定性人本身還是定性人的行為而定。
好、壞、對、錯、幸福或快樂的特點 經驗的事實似乎是這樣的:凡是人們認為好的東西總要包含某種程度的幸福和快樂,凡是人們認為壞的東西總要包含某種程度的不幸和痛苦。這種關于何謂好的觀念在傳統上一直被稱為“享樂主義”。只要對這些詞語給予最廣泛的解釋(從簡單的肉體快樂到理智的或精神的快樂,從肉體痛苦到極度的情感痛苦),那就很難否認,凡是好的至少包含某種快樂或幸福,凡是壞的總要包含某種痛苦或不幸。
采取長遠的而非短淺的觀點看問題,是獲得幸福的必備元素之一。為了實現長遠的快樂或幸福,人們可能要忍受某種痛苦或不幸。例如,為了保護好牙齒和牙齦從而享受到唯有保養良好的牙齒才能帶來的口福和全面健康,我們就要忍受鉆牙治療的痛苦。與此類似,人們為了賺錢以換取一兩周的快樂和幸福,也許要干上兩天十分艱難甚至痛苦的工作。
此外,術語“好(善)”應當根據人類經驗和人際關系的背景加以解釋,而不是僅僅用抽象觀念來解釋。例如,知識和權力本身都不是善,除非一個人從中得到某種滿足,或者除非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合乎道德的、有意義的人際關系;否則,它們就是非道德的。
那些會給某人帶來某種好處而給別人造成痛苦的行為,例如虐待狂從暴力虐待他人中獲取快樂的行為,又如何呢?我們的初始主張是:凡屬好事都會為某人帶來某種滿足、快樂或幸福。但這一主張若反過來就不一定正確了——不能說為某人帶來滿足的每件事都必定是好(善)事,肯定有所謂“惡意之樂”。
美德 W. K. 弗蘭克納(William K. Frankena,1908—1994)指出,凡屬好事大概也會包含“某種美德”。[W. K. 弗蘭克納:《倫理學》,第2版(新澤西,1973),第91頁。]他還說:“凡屬壞事,其本身之所以壞,乃因其產生了痛苦或不幸,或有某種缺陷,或者缺乏美德。”[同上。]美德是快樂或滿足的重要補充,因為美德的狀況令“經驗或活動比在其他情況下更好或更糟”。[同上。]例如,從聽音樂會、看場好電影或讀本好書中所獲得的享受或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相關的創作者和呈現者(作曲者、演奏者、導演、演員、著作者)所表現出的美德。另一個可能更為深刻地體現美德之重要性的例子是,若一個人目睹了一場很好的庭審,看到和聽到法官與律師很好地履行了職責,從而得到了滿足或快樂;那么,如果法官與律師同時是大好人,也就是說,除了聰明能干,他們還是仁慈、公平、富有同情心的人,這種滿足或快樂便會進一步深化。
如此說來,凡屬好事,也許就包含某種快樂、幸福和美德;而凡屬壞事,就會以其反面——痛苦、不幸和缺乏美德——為特征。這一主張只是說可能會有某種上述元素存在。例如,一個好人做了一件正當的事,也許不會感到特別快樂,甚至會覺得自己在做一件痛苦的事;然而,這一正當行為的受事者可能因此而感到幸福,該正當行為依然可能含有美德。
和諧與創造性 “好”和“對”還有兩個屬性可以加入我們的定義。在“好”的方面,它們是和諧與創造性;在“壞”的方面,則是不和諧或不協調與缺乏創造性。如果一個行為富有創造性,或能幫助人們成為有創造性的人,同時有助于促成最大多數人之間的和諧團結,那么,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對(正當)的行為。如果行為產生相反效果,我們則稱之為錯(不正當)的行為。
例如,如果某人或某個群體能夠終結兩國之間的戰爭,促成體面而持久的和平,那就做了一件正當的事、好事。它能夠使兩國國民都具有創造性而不是破壞性,能夠創造雙邊的和每個國家內部的和諧。另一方面,挑起或發動兩國間的戰爭,就只能產生相反的效果。L. A. 柯肯德爾(Lester A. Kirkendall,1904—1991)強調了這些特點,并且對上文有關主要強調何謂人類經驗和關系中的善或美德之必要性的論述做了補充:
無論何時要就行為做出決定或選擇,合乎道德的決定總會對人際關系中的信任、信賴和誠實起促進作用。它應當增強個人相互合作的能力,提高個人的自尊意識。而那些造成不信任、猜疑和誤解,從而設置障礙、破壞誠信的行為,則是不道德的。此類行為降低個人的自尊意識;它們不會產生合作共事的能力,而是促使人們相互分離,破壞人們的交往能力。[L. A.柯肯德爾:《婚前性交與人際關系》(紐約,1961),第6頁。]
我們要定義的另外兩個術語是非道德(amoral) 和超道德(nonmoral)。
非道德
非道德指沒有任何道德觀念,或者對正確和錯誤滿不在乎。這一術語可適用于極少數人。有些人在做了腦白質切除手術之后往往做出非道德行為,也就是說,他們已毫無是非觀念。(另外,嬰兒也應劃入非道德一類,因為他們還沒有道德觀念;直至他們接受道德教育之后,我們才能因其行為方式而予以嚴肅的表揚和責備。)[括號內的話在第11版中被刪掉了,但從緊接著的幾句話看來,似不宜刪除。——譯者]還有極少數人,盡管受過道德教育,卻仍然停留在非道德狀態,或者又蛻變成非道德者。在某些類型的似乎難以認識到自己做了錯事的罪犯中,很容易看到這樣的非道德者。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容易產生任何悔恨、遺憾或憂慮。
G.鮑威爾(Gregory Powell,1933—2012)是此類非道德者的例子。他同J. L. 史密斯(Jimmy Lee Smith,1931—2007)一起,在加利福尼亞州貝克斯菲爾德南部的一塊洋蔥地里,無緣無故地殺死一名警察。在J.萬鮑(Joseph Wambaugh,1937— )的《洋蔥地》[J.萬鮑:《洋蔥地》(紐約,1973)。]中,可以看到對鮑威爾及其態度的真實描述。另一個例子是C.皮奇福克,實際生活中的又一個怪人。他在英國奸殺了兩名少女,萬鮑的《血案》一書對此做了描述。他在書中還引述了許多心理學家對心理病態和社會病態的非道德人格的定義,認為這種人的特點是“情緒不穩定,缺乏健全的判斷力,反常的沖動性(常常犯罪的)行為,沒有能力從經驗中學習,非道德的不合群情感,以及其他嚴重的人格缺陷”。[J. L.麥基奇尼編:《韋氏通用足本新辭典》(紐約,1979),第1454頁。]他指出,“精神病態者的最大特征是極端的不負責任。他懂得有哪些道德規則,至少能鸚鵡學舌般地復述出來,但這些規則對他而言卻毫無意義”。[J.萬鮑:《血案》(紐約,1989),第325頁。]他還引證說:“良心、內疚或悔恨都毫無意義。做出了有害行為,卻毫無不安或羞恥之感。”[同上書,第341頁。]看來,非道德基本上是某些人(幸虧此類人只是極少數!)所具有的態度。
所有這些并不意味著非道德的罪犯不應該因其所做壞事而受到道德譴責和懲罰。事實上,同可以明辨善惡的人們相比,由于這種人在道德上是不可教育的,因而他們對社會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因此,社會需要特別防范此類罪犯。
超道德
超道德一詞意味著完全超越于道德領域,比如汽車、槍炮等無生命物體,就無所謂道德不道德。使用汽車或槍炮的人可能不道德地使用它們,但這些東西本身卻是超道德的。許多研究領域(例如數學、天文學、物理學)本身都是超道德的,但由于人的介入,也就產生了道德問題。數學問題本身無所謂道德不道德;然而,如果把數學運用于為氫彈爆炸服務,道德問題當然就隨之產生了。
總之,不道德的人是通過做錯事、做壞人而故意違反人類道德標準的人;非道德的人可能由于沒有任何道德觀念而違反道德標準;超道德的東西則無所謂善惡,也談不上行善作惡,其原因僅僅在于它們不屬于道德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