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數字化:科技賦能下的金融業轉型方案
- 余豐慧
- 2936字
- 2023-06-26 18:21:04
自序
新金融大潮洶涌而來
在完成第一部書——《互聯網金融革命》后,爭議之聲四起,對于“革命”二字持不同意見者很多。不過,無論有多少爭議,都始終沒有擋住我研究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的步伐,我把它們統稱為“新金融”。
對新金融的癡迷,完全是出于我自身的原因。我在體制內的國有金融企業工作40年有余,從基層儲蓄員、信貸員到基層行長,又到分行部門負責人,幾乎在所有業務部門都干過。這么多年來,我目睹了中國經濟金融改革開放的全過程,非常清楚體制內傳統金融的一些弊端,并為之感到焦慮。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出現后,帶動起來的互聯網新金融,或者說金融科技,讓我眼前一亮,它正好擊中了傳統金融的軟肋,擊中了目前中國金融業存在的、傳統金融無法解決的問題,吸引我如饑似渴地學習、研究。
我的優勢是對傳統金融了如指掌,通過新金融與傳統金融對比,我對新金融的認識或許比一般人更深刻。我的劣勢是對互聯網及新技術不太懂,但這并不影響我對金融科技在理論上的研究、趨勢上的把握、方向上的預測,并不影響我為新金融搖旗吶喊,促進其發展。
披著互聯網金融“馬甲”的P2P被整頓、規范后,網絡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理財、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等領域也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繼“野蠻生長”之后,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進入大浪淘沙階段。2020年11月3日,堪稱金融科技巨頭的螞蟻集團暫緩在上交所科創板、港交所上市。在螞蟻集團整改工作的基礎上,2021年“一行兩會一局”等金融管理部門聯合約談了多家網絡平臺企業,提出了自查整改工作要求。
此時出版本書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也需要勇氣。
這里要感謝優質內容運營平臺“考拉看看”的鼓勵與幫助,讓我有勇氣決定出版這本書,也要感謝藍獅子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他們對我的書稿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修改意見。
順應新經濟發展大勢的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是一個大趨勢,盡管其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如今,現實已經做出了最好的回應。金融科技在助力抗疫、賦能綠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等方面均發揮了巨大作用。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國民經濟運行受到巨大沖擊,金融科技成了非接觸、不特定服務連接的重要基礎,通過建立云計算生產保障機制、升級AI智能客服等數字化、線上化的技術與手段,助力“戰疫”。如移動支付使普通民眾足不出戶就能購買到大米、牛奶、洗手液、濕紙巾等防疫生活物資;金融科技企業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手段助力金融風險防范,與公安部門配合清理了防疫期間出現的新型詐騙活動;銀行利用線上模式積極響應小微企業需求,全力支持小微企業復產;等等。
中國也越來越重視金融科技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監管科技運用和金融創新風險評估,探索建立創新產品糾偏和暫停機制。”由此,2022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更好地應對新形勢、新挑戰,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
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新技術、新科技帶來的商業金融模式變化是革命性的,金融服務可以伸展到任何一個死角,這預示著,科技正在使得金融走向真正的普惠,使得長尾金融服務成為潛力最大的市場。
美國消費信貸極度發達,負債性消費群體非常龐大,但金融工具是銀行信用卡。花旗銀行在銀行信用卡崛起時緊緊抓住了機會——就像福特在美國汽車業崛起時抓住機會一樣——不僅促進了美國消費的大發展,也使得花旗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賺得盆滿缽滿。
花旗銀行信用卡刷卡消費興起于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三次工業革命之間。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來臨之際,花旗等傳統銀行的信用卡透支消費模式似乎已經落伍了。在工業4.0核心技術之一的互聯網帶動下,金融業出現了革命性的發展與變革,消費金融大有取代傳統信用卡之勢。比如,一般民眾急需的小額短期消費貸款需求,在一部手機上就可以輕松搞定。
新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沖擊不僅是革命性的,而且越來越猛烈。我分析這種沖擊大概會經過以下三步。
第一步,以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為特征的新經濟引發的淺層次的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出現對傳統金融的沖擊。比如,移動支付手段,互聯網理財產品,消費貸、現金貸等網貸模式,互聯網平臺代理金融產品銷售等。
第二步,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業的滲透與應用,傳統金融的一大塊地盤將會被侵蝕掉。當然,傳統金融也正在積極轉型,擁抱新技術,伴隨而來的是傳統金融裁員、部門調整,未來金融分析師、股票分析師、理財師等一部分崗位將被智能機器人代替。第二步對傳統金融的沖擊遠遠超過第一步。這種沖擊一部分來自互聯網,更多的是來自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
第三步的沖擊最為猛烈與徹底,即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無論是中國最早的貝殼貨幣,還是英國金匠鋪奠定的金融銀行雛形,金融從誕生那天起就是中介化、中心化的東西。在中介化、中心化這個主軸上逐步出現了貨幣、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外匯、期貨、貴金屬市場等中介化、中心化的金融業態,這種中介化、中心化的金融產物幾百年、上千年都沒有動搖過,包括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業態也是在這一模式下產生的。
如今,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正在徹底顛覆傳統金融,包括互聯網金融。一旦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全面滲透應用,前述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業態,以及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業態都將被顛覆。
現代科技的沖擊是無情的,而且是勢不可擋的,我們的金融機構與金融從業人員準備好迎接這一革命性的沖擊了嗎?
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小組,開始對發行框架、關鍵技術、發行流通環境及相關國際經驗等進行專項研究。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完成法定數字貨幣第一代原型系統搭建。2017年末,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組織商業機構共同開展法定數字貨幣(以下簡稱數字人民幣,字母縮寫按照國際使用慣例暫定為“e-CNY”)研發試驗,啟動了數字人民幣試點。
從2019年開始,全國10個城市和冬奧會場景陸續開展試點測試。2022年3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工作座談會,提出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有序擴大試點范圍,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場景等試點地區基礎上增加天津市、重慶市、廣東省廣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廈門市、浙江省承辦亞運會的6個城市作為試點地區,并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場景試點結束后將北京市和河北省張家口市轉為試點地區。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過808.51萬個,累計開立個人錢包2.61億個,交易金額達875.65億元。[6]數字人民幣試點基本涵蓋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西部、東北、西北等不同地區。
如今,我們已經身處金融科技時代。
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本書出版時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一些觀點、內容可能已經過時;二是本書未關注到的一些金融科技新業態又會涌現出來,人工智能科技、區塊鏈技術等也會出現最新應用成果。這就決定了本書只能是掛一漏萬,甚至會有許多過時、錯誤的觀點,還請讀者與專業人士包涵與諒解。
最后,感謝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先生,OKCoin幣行副總裁、《圖說區塊鏈》作者田穎女士為本書作序。感謝為本書做出努力和貢獻的所有人員。
余豐慧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