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面條

小時候最不喜歡吃的就是面條了,準確的說主要是湯面條,因為總是覺得湯面沒什么味道。對撈面條還是不排斥的,對于蒸面條還是喜歡的,當然一般是改善生活的時候才有機會吃的。

然而上大學來到南方后,我卻對面條開始情有獨鐘起來(包括湯面條)。每天如果不在食堂里吃一頓面條,反而覺得有些不舒服。這真的是有些不可思議,原來自己那么排斥的食物,換了一個地方生活后,反而變成了你喜歡的了。也許是物以稀為貴,也許是自己無意識的將面條與故鄉連接在了一起,因此吃面這件事本身有了特殊的意義。

說到這,想起之前聽父母講過的一個小故事。那時候家里很窮,經常吃不飽飯,更不用說吃菜了。有次農忙的時候,父親的一個姑家表哥(我叫表伯)帶著自家的牛過來幫忙犁地。勞累了一上午,中午的時候自然是要拿出家里好吃的進行招待。當天中午媽做了撈面條,丟了芝麻葉,搗了蒜汁,滴上幾滴香油。理論上來說,撈面條還需要炒個菜的,比如說西紅柿雞蛋,或是辣椒炒肉,這樣才算完整意義的撈面條,但是當時家里實在是有心無力,就這樣用了減配版的撈面條招待客人。誰知,表伯依然是吃的津津有味。他說:蒜汁是撈面條的靈魂,尤其是滴了香油的蒜汁,有這個就足夠了。父母為此,既感到慚愧,又感到一些寬慰。

既然說到了吃面,不得不說下收割麥子這件事。第一個想起來的是,小學期間學校曾經有一年組織全體師生去撿麥子。所謂撿,就是在那些已經收割完的地塊上,去撿在收割過程中遺漏在地里的一些零星的麥穗,而且每個人還規定了任務。記得我當時所在的年級,每人至少是要撿兩斤麥子的。記得在一個傍晚的時候,老師帶隊,從學校附近的地塊開始出發,一塊地接著一塊地的過。大家都挺興奮的,有點郊游的感覺,男生們追逐打鬧,女生們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不亦樂乎。當然大家也沒忘了在玩耍的同時,把地里的麥穗撿起來放在隨身的小布袋子,或是索性直接丟在書包里。記得是幾天后要向學校交麥子,每人兩斤。但是自己撿回來的明顯是不夠的,當時挺著急的,不知怎么向老師交差。父親看到我這個窘迫的樣子,把家里的麥子舀了一些出來幫我不足了兩斤,摸了摸我的頭說:足夠二斤了,去學校吧。就這樣,我興奮地背著兩斤麥子,向老師交了作業。

關于麥子,第二個想起來的是關于打麥子的場景。那時還沒有聯合收割機,都是要用鐮刀一點一點的割,割完之后用拖拉機運到家附近的麥場里,然后在麥場里把麥子攤開曬干,再用牛或者是拖拉機拖著一個重重的石磙,一遍一遍的碾壓,之后用桑叉挑開表面的麥秸稈,剩下麥子和麥殼。等到起風的時候再用木锨一鏟一鏟的把麥子揚起,讓風把麥殼刮走剩下凈麥子。揚麥子是個技術活,要懂得判別風向和風力,既要把殼揚出去又不至于把麥子撒的到處都是。這個過程中還要把麥秸稈堆成麥秸垛,因為場地畢竟有限。這個也是需要些功夫的,麥秸稈是比較滑的,稍微推得高一點很容易垮下來。這時候,鄰居中的老把式就會過來自發的進行指導。記得鄰居的六爺就是這么一個老莊稼把式,對人很慈祥,很熱心。

記得六爺有個小小的三輪車(車廂在前面那種),那時我總喜歡想法設法的把六爺的三輪車哄過來,在家門前的那段土路上騎上一段,那感覺真棒。記得有一次,我還載著村里的另外一個小伙伴,在路上騎得飛快結果一不小心就翻到路邊的小溝里去了,弄了一身泥。然后把車子弄出來后,繼續往前騎,依舊那么的開心。

后來來到南方讀大學。在此期間,自己有幸遇到了一個美麗、陽光、善良、大大咧咧的女孩。記得大二的暑假,我在一家公司實習,這位女孩剛好也在實習。我生日那天,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邀請了這位女孩跟我一起過生日。她問我有什么生日愿望,我說想:吃頓面條。沒成想,這位女孩真的買好了面條,還有一盒罐頭魚,爬了7層樓梯,來到我宿舍。用我的簡陋的小鍋,為我做了一碗熱騰騰的面條,再配上罐頭魚。夕陽透過窗戶照射到女孩身上,看著這個女孩霞光般燦爛的笑臉,那一刻,我覺得我體會到了幸福的滋味。

前兩年電視劇《白鹿原》開播,每次看到白嘉軒吃油潑面的鏡頭都覺得好羨慕。尤其是,端著個大碗,蹲在那里,大口大口地吃。這種粗獷的吃法,真的感覺好過癮,似乎整個人都是自由的。

如今,我的小孩也漸漸長大,雖然是出生在南方,而且飲食也以米飯為主,但是當他吃面條的時候還是自然而然地吸的很順溜。我想可能這這也是對故鄉思念的一種延續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华市| 特克斯县| 通许县| 洛宁县| 宽甸| 龙州县| 张家口市| 仁寿县| 临城县| 广东省| 科技| 枣强县| 环江| 潮安县| 沁源县| 绵竹市| 五河县| 马龙县| 启东市| 丁青县| 高雄市| 广宗县| 合作市| 河北区| 台山市| 德阳市| 任丘市| 河西区| 永宁县| 两当县| 盐亭县| 当雄县| 防城港市| 巢湖市| 萨迦县| 民权县| 柳林县| 合阳县| 宜昌市| 海阳市|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