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沖突適應效應與自控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面臨沖突,同時也需要解決沖突。比如,假設一個中國人習慣靠右行駛,某一天去日本旅游,他必須靠馬路左邊行駛。這時,他將面對一個習慣行為和當前的適當行為之間的沖突。很多研究發現,當這樣的沖突出現時,人們的行為表現會受到影響,如準確率下降,反應速度變慢,這就是干擾效應。然而,這種干擾效應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我們先前經歷過一次類似的沖突,那么下次解決沖突的能力就會增強,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沖突適應效應”。

沖突適應效應一開始是由Gratton等人(1992)使用Flanker任務發現的。在他們的研究中,被試需要識別一行字母中間的一個字母,而中間字母和周圍字母的關系有兩種:一致(如“HHHHH”)和不一致(如“HHSHH”)。結果發現了穩定的干擾效應,即被試對不一致試次的反應更慢,準確率更低;同時,他們還發現不一致試次之后的干擾效應小于一致試次之后的干擾效應,即所謂的沖突適應效應,也被稱為Gratton效應(Gratton et al.,1992)。隨后很多研究使用不同的沖突范式都發現了該現象,如西蒙任務(Sturmer,Leuthold,Soetens,Schroter,& Sommer,2002)、Stroop任務(Kerns et al.,2004),甚至雙任務背景也能觀察到穩定的沖突適應效應(Fischer,Gottschalk,& Dreisbach,2014)。

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Carter和Botvinick(2001)提出沖突監測理論來解釋沖突適應效應。然而,Mayr,Awh和Laurey(2003)通過控制刺激呈現的特征重復,對沖突適應效應提出質疑。他們的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刺激的特征重復之后沖突適應效應消失,他們據此認為沖突適應效應實際上只是特征重復啟動的結果,并非認知系統的動態調整過程。之后,該結果得到一些研究者的驗證(Nieuwenhuis et al.,2006;Wendt,Heldmann,Munte,& Kluwe,2007)。

然而有研究者指出,上述研究都只控制了刺激的重復,沒有控制刺激—反應的重復,產生了負啟動效應,而結果中原本有的沖突適應效應被負啟動效應掩蓋了(Ullsperger,Bylsma,& Botvinick,2005)。他們在控制了刺激重復的基礎上,通過采用較大的刺激—反應集來控制刺激—反應的重復,結果觀察到了穩定的沖突適應效應。隨后不少研究都重復了這一結果:在控制刺激重復及刺激—反應重復后,能觀察到穩定的沖突適應效應(Verbruggen,Notebaert,Liefooghe,& Vandierendonck,2006;唐丹丹,劉培朵,&陳安濤,2012),說明其確實反映了認知系統的動態調整過程(Notebaert & Verguts,2006;唐丹丹&陳安濤,2012)。目前,大多數對于沖突適應效應的研究都采取排除刺激重復及刺激—反應重復的方式,以獲取純凈的沖突適應效應。

本章主要從研究范式、理論解釋、神經機制以及加工過程對沖突適應效應的現有研究進行綜述,隨后探討動物的沖突適應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江山市| 灵川县| 富顺县| 绍兴市| 伽师县| 浦江县| 德兴市| 云梦县| 呼图壁县| 云和县| 犍为县| 札达县| 普洱| 宁城县| 清徐县| 龙口市| 铜川市| 峨山| 神木县| 保德县| 永新县| 清流县| 芜湖县| 绥化市| 滦平县| 隆德县| 黔江区| 沙湾县| 泸水县| 独山县| 礼泉县| 九江市| 徐水县| 古蔺县| 鄂尔多斯市| 浦江县| 祁连县| 安陆市| 平遥县|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