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千年古方開新花
1979年10月23日,延安賓館職工食堂的班長高志海突患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住院治療,外科備皮后準備手術。由于其本人害怕“動刀”“傷元氣”,故讓其老丈人王鴻儒問我:“能不做手術嗎?還有沒有其他不用動刀的治療方法,姑爺害怕得要死。”
我說:“可以。”
王鴻儒聽后把我的話直接轉(zhuǎn)達給了姑爺高志海,高志海聽老丈人說有不動手術的治療方法,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讓他老丈人帶他來到我這里,我給其做了詳細的檢查。據(jù)他描述,他是因為先胃疼,后來右下腹痛二天入院,經(jīng)檢查,其麥氏點壓痛(+)、屈腿試驗(+)、腰大肌試驗(+),初診醫(yī)生診斷無誤,確是急性闌尾炎。征求了高志海的意見后,我給他開了一個藥方。
處方:生大黃10g(后下)、生薏米30g、牡丹皮10g、青皮10g、桃仁10g、當歸15g、連翹30g、冬瓜仁30g、黃芩30g、金銀花30g、延胡索10g、芒硝10g(沖服)。二劑,水煎服。
服后大便增多,疼痛停止,急性闌尾炎痊愈。
我所用的藥方是個古方,就是“大黃牡丹皮湯”,在這個基礎上加減而成。原方只有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五味藥,后加的生薏米、當歸、延胡索、黃芩、連翹、金銀花、青皮等。加生薏米、連翹、金銀花,主要考慮患者濕熱重,炎癥突出,加延胡索主要考慮該病疼痛比較厲害,加黃芩是考慮肺與大腸相表里,加青皮主要是讓邪氣沉降下行,兼而消食導滯。方中的大黃蕩滌胃腸濕熱,能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牡丹皮涼血散瘀,清透陰分伏火,桃仁滑腸潤燥,行氣散結(jié),冬瓜仁清肺化痰,利濕排膿,芒硝咸寒軟堅,適合于內(nèi)熱熾盛引起的痞(上腹部硬悶)、滿(腹部脹滿)、燥(糞燥且堅)、實(熱積便秘)等。
全方共用構(gòu)成了“清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的功效。大黃牡丹皮湯是漢朝名醫(y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里的一個藥方,專門為濕熱下注的“腸癰”所設,自古沿用至今,經(jīng)久不衰。中醫(yī)在治療“腸癰”中一般分為三個類型:第一,蘊熱型;第二,濕毒型;第三,熱毒型(相當于急性單純闌尾炎或其他各類闌尾炎,及闌尾周圍膿腫炎癥消散的后期)。這個病的重點:轉(zhuǎn)移性右下腹痛,腹痛呈持續(xù)性或者陣發(fā)性加劇,伴有脘腹脹悶、噯氣、惡心、納呆,大便秘結(jié),小便清而黃,右下腹有壓痛及反跳痛,腹肌緊張不明顯,體溫一般在38℃以下,可捫及局限性腫塊。白細胞計數(shù)有時升高,舌質(zhì)正常,舌苔白,脈弦緊或細澀。
總之,急性闌尾炎是常見的急腹癥,約占外科住院患者的10%~15%,而蘊熱型又是“腸癰”多發(fā)的一型,大黃牡丹皮湯在蘊熱型腸癰的治療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是一至兩劑治愈,這就是千年古方的作用。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治療急性闌尾炎,全部治愈,無一例手術,也沒有任何后遺癥,全部用中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