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領導者而不是管理者
1977年,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亞伯拉罕·扎萊茲尼克發表了一篇經典文章《管理者與領導者:他們有區別嗎?》。從此以后,領導者與管理者成為兩個并不相同卻極易混淆的概念。
領導者和管理者都是組織中擁有權力的個體,在組織中處于重要位置,對組織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領導者與管理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管理者從領導者中分離出來,即管理者有機會成為領導者。
領導是一個影響的過程,負有協調群體活動的責任;管理是一個指揮的過程,管理者的工作績效依賴于被管理者。
領導者更多使用個人影響力,影響他人執行任務;管理者更多運用職位職權,指導他人執行任務。
理想情況下,領導和管理具有較強的相容性和交叉性,領導者和管理者工作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組織發展,但領導者與管理者還應區別對待,就像扎萊茲尼克所說:“領導者和管理者是兩種不同的人。”
1.人格特質
領導者猶如能力強勁的孤膽英雄,在做好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去控制他人。領導者放眼長遠,充滿想象力,且善于溝通。
管理者不是天才或者英雄主義,而是充滿堅韌、勤奮、聰明、寬容。管理者將領導力視作管理的手段,更重視理性與控制。
2.側重方向
領導者所承擔的責任是使組織有明確的方向,制定最合適的戰略規劃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即領導者真正的責任是開發未來前景,明確變化戰略,確保組織成長。
管理者需對績效負責,通過制定詳細的步驟或時間表,并監督計劃實施的結果,確保目標的最終達成。
3.目標態度
領導者對目標的態度是積極主動的,而非被動反應的。領導者要在“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必需的”三方面加以引導。
管理者對目標的態度通常是被動的,管理目標源于“必需”而非“想要”,但對目標的執行是非常堅定的。
4.橫向職能
領導者的職能是使組織最大限度地適應外部環境,因此需要建立核心管理團隊,并通過帶領此團隊實現目標來領導整個組織。領導者要具有一定的超脫性,能從根本上、宏觀上把握團隊的行為過程。
管理者的職能是使組織最有序、最有效,確保實現常規與特定的功能,因此需要穩定團隊主體架構,并通過制度和規則實現管理的需要。管理者要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能夠注意到必要的細節和隱性的問題,要通過對人、財、物、時間、信息、資源等的安排與配置,使得諸因素得到合理運用,發揮最大效用。
5.工作想法
領導者將工作的重心放在影響力建設、戰略規劃、目標激勵和創新變革方面,并對長期存在的難題制訂新的解決方案,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主動觸及風險和承擔風險。
管理者的工作重心是計算利益、減少沖突和調配資源,只為達到方便執行和取得預期績效,通常為了生存而規避風險。
6.縱向發展
對于領導者而言,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促進改革,任何組織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革都是持續存在的。團隊組成離不開變革,團隊執行離不開變革,整體適應環境變化離不開變革,整體保證未來發展離不開變革……這一切都由領導者牽引、影響、帶領他人共同完成。
管理者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變革意識,但并不是主要的,在領導者確定變革方向后,管理者要做的是穩定隊伍,然后照章執行。因此,管理者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保證變革既深入徹底,又平穩到位。
7.同理感受
領導者主要關注人的思想,關注事件和決策對參與者意味著“什么”。在人際關系中保持高水平感情投入,即以更加本能和更具有同理心的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系。
管理者喜歡與他人一起工作,并且關注參與者“如何”做成事情。在人際關系中保持低水平感情投入,只需達到調和差異、尋求妥協和平衡權力即可。
成為領導者而非管理者,不是成為一個領導式樣的個體,而是成為能夠帶領組織具有領導力的領導者。
成為領導者必須明白什么是領導過程。如何區分領導過程和管理過程?
復雜企業的領導過程也分為三個部分——確定經營方向,聯合組織成員,授權與激勵。
管理崗位的管理過程也分為三個部分——計劃與預算,人員和資源配備,規劃與控制問題。
領導過程與管理過程看似相同,其實存在根本性差異(見表1-1):
表1-1 領導過程與管理過程的差異

區分領導過程和管理過程要從相同中找出不同,如上表中領導過程和管理過程中都包含“激勵”成分,但兩種激勵存在根本的不同。
作為領導者,激勵行為的目的是讓被領導者在獲得成就感、掌控感、自尊感和歸屬感的同時,興奮地完成任務,具體包括:
(1)溝通愿景時強調被領導者的價值。
(2)讓被領導者自行決定如何實現與其相關的目標或目標的一部分。
(3)通過教練、反饋、榜樣等方式給予被領導者支持。
(4)認可和獎勵被領導者的工作成績。
作為管理者,激勵行為的目的則很簡單——讓被管理者遵守標準或計劃,一般通過經濟刺激來實現。
作為一名領導者,將不再只關注被領導者的工作業績,而是將關注重點轉移到被領導者能否在未來更主動、更自由地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