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高手都在用的記憶法
- 周瑩
- 1376字
- 2023-07-07 19:40:45
第三節 大腦記憶存儲的過程
我在從業的10年里,被問到最多的就是:“記憶法對普通人也有用嗎?”
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記憶法就是一個工具、一種方法,誰都可以學,誰都可以練,只要練習就能提高記憶力。
你肯定一定要問,這有什么科學依據嗎?其實當你了解記憶在大腦儲存的過程后,就明白記憶法的原理了!
簡單來說,我們的大腦將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內容,轉換成一段“波”儲存在神經元里。這段“波”被解碼出來其實就是視覺化的一些小片段,就像抖音里1個個15秒的小劇場。然后大腦根據自己的認識或者是需求,把這些小片段貼上小標簽,擁有相同標簽的神經元就會向彼此長出新的神經突觸,最終神奇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結構網絡。這個過程就像我們拍攝電影,拍了一堆的片段,然后根據我們的故事主線把內容進行編排,形成長長的劇集。這也是為什么你會發現,有些人好像特別聰明,能舉一反三,把不同的事情歸類總結在一起的原因,從而一葉知秋。
記憶“波”的儲存,是特定蛋白的不同的三維折疊形式,同樣折疊形式的蛋白像疊羅漢一樣疊加在一起,疊得越多,這個記憶的強度越強。所以記憶的鞏固,就需要我們反復刺激才能更好地完成。
例如你在大腦中回憶《新白娘子傳奇》的片段,白娘子經常穿什么樣的衣服呢?白娘子跟許仙是怎么相遇的,發生了什么事情?我相信大部分八零后,九零后都能說出來,腦子里還能閃出當時電視劇的畫面。其實電視界有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想要讓一部劇再火一遍,就是在各大衛視的頻道上再播幾遍。
其實一般來說,短時記憶里(比如六小時)的兩件事,負責儲存這兩段記憶的神經元通常有重疊。而如果兩件事發生的時間間隔超過了24小時,這兩件事就會儲存在完全不同的兩簇神經元里了。很多人說自己早上背書沒有晚上背書效果好,因為早上背完書,第二天再復習的時候,已經超過了24小時,我們大腦會把這件事當成獨立的兩個內容。而晚上背書后,第二天復習的時候我們大腦會把相同的內容進行疊加。你就會覺得晚上的效率更高一些。解決的關鍵點,其實就是早上背完書,在6小時內多復習一下。
知道了記憶的存儲過程,我們可以提取4個關鍵點,分別是:
把看到、聽到、感覺到的內容轉換成“波”——其實就是視覺化編碼
打上相同標簽的內容向彼此長出神經突觸——也就是構建聯結
聯結得多了以后形成結構網絡——構建結構
通過重復把短時記憶變成長時記憶——這里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復習,另一個是踐行。復習是將我們原有的內容進行重復,而踐行是將我們構建出的結構體系套用在其他內容、甚至是其他領域中去,結構的重復,也就是咱們所謂的舉一反三。
有了這樣的記憶過程,那么轉換成咱們的記憶方法的核心,其實就是“視覺化編碼”——把看到的知識轉換成視覺化的錄像;“聯結”——把相同的知識,或者根據我們的需求把視覺化編碼聯結起來;“結構”——根據連接歸納出結構,總結出底層邏輯;“復習”——多次重復信息,使用結構模型,最后在生活中踐行。
你瞧,是不是記憶方法的核心就是記憶在大腦中的存儲進程,既然它本就是我們大腦運行的方式,難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會的嗎?所以,記憶方法不難,我也不過是比大家多走了幾步,它就是我們學習中的一個加速器,只要系統的學習方法,勤加練習,多多踐行,你也可以一樣成為“最強大腦”。
第一章是我們的打破期,只有打破原有的認知,達成共識,我們才能更好地學習?,F在就讓我們一同開啟新的重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