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聽過的神話都不是完整版?
下面我要花點時間來回答許多朋友提出的兩個重要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神話看起來如此弱小無力呢?
讓我們看看其他的古文明提供的神話吧。蘇美爾神話、埃及神話、希臘神話、北歐神話、印度神話,還有瑪雅神話,它們在形態上都比較完善,不僅擁有完整的神系,還有自己的神話史詩,顯示出強大的自我表達能力。
以希臘神話為例,它是一個以奧林匹斯山為都城的眾神體系,里面包括神王宙斯和天后,還有日神、地神、海神、雷神、豐收神、智慧神、愛神、貿易神和酒神,另外還有冥王。并通過盲詩人荷馬的講述產生了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北歐神話也是這樣,屬于一種多層體系,由巨人、諸神、精靈、侏儒和凡人構成,也產生了自己的史詩《埃達》《薩迦》,都是風格宏大壯麗的神話。
跟它們一比,中國,特別是漢族的上古神話就相形見絀了。它有以下幾個令人不安的特點:
第一,神話多為一些不完整的碎片,例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追日,這些神話敘述非常破碎,而主人公的來歷和去向都不清楚,故事也不完整。
第二,神靈和神靈之間沒有具體關聯,彼此是隔絕的,也不構成一個譜系。比如,精衛和女媧是什么關系?女媧和夸父有關系嗎?我們一無所知。
第三,神的身份,尤其是他的地位,我們是不清楚的。我們根本無從知曉他們是誰,從哪里來,后來又去了哪里。就像女媧,我們知道,她曾經造人和補天,但是她到底是誰?她在神界究竟具有什么地位和職務?又有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呢?
第四,有時候,同一個神有很多名字,好像有很多分身似的。風神是一個典型案例,他的名字叫馮夷,但也有不同的寫法,包括把“夷”寫作姨媽的“姨”,由此把他的性別描述成女性。有的神甚至連自己的神格都丟掉了,比如說“儺”,中國現在至少有幾百個縣保留了儺祭的儀式,但這個“儺”到底是什么,沒有人說得清。大家都把“儺”當作一種祭神儀式的名稱,但他們全都弄錯了,因為“儺”就是女媧(水神)的現代別稱??墒菗Q了一個寫法,大家居然都不認識她了。
是什么原因導致漢族神話的破碎混亂呢?只有一種回答——這絕對不是一種先天性的缺陷,而是遭遇了一系列的外部沖擊所致。除了儒家打壓的因素,歷史上還出現過四次文化/神話大毀滅事件。
第一次發生在商周之交的時候。周在滅殷商的同時,把商所創造的宗教文化,包括神話在內,進行了一次相當徹底的摧毀。由于歷史學家的忽略,這次掃蕩只有極少數學者偶爾提及,也沒有更多討論,因為實在缺少直接證據。
第二次是東周各國諸侯對于周文化的毀滅。對這方面的描寫,《孟子》《韓非子》里都有。《孟子》《韓非子》中提到,當時那些諸侯十分害怕有人利用周王朝留下來的精神遺產,包括那些儀軌制度、道德訓誡和宗教神話,來嚇阻他們進行政治變革,于是干脆把那些精神遺產付之一炬,全部燒光。
《孟子》《韓非子》是兩部非常重要的文獻,它們一起作證,支持了這個判斷。孔子既是這場神話大焚毀的受害者——因為他想要遵循的“周禮”里的很多東西都已經被燒掉了;他也是這場“神話大焚毀”的同謀,因為他堅持“不語怪力亂神”的立場,而這種立場從另一側面,阻止了中國神話在這之后的復興。
第三次無疑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尤其是焚書,其實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商鞅鼓動秦孝公燒毀詩書。第二次的主角是秦始皇。這一次焚書坑儒事情鬧得非常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
事實上,秦始皇只是把民間的藏書燒掉了,而在國家圖書館里保存了一些“孤本”,以便壟斷那些有價值的知識。即便是私藏起來的書,最后也難逃厄運。當時項羽的大軍攻入咸陽,放火焚燒宮殿群達三個月之久。顯然,國家圖書館里最后的那點典藏文物,包括神話在內,全部被大火燒盡。這就是古代神話的第四次大焚毀。
那么有沒有逃過大焚毀而僥幸存留的神話文獻呢?當然是有的。一個典型例證,就是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里面記載了用漢字書寫的創世神話。它是因為被墓主提前埋進了墳墓,才僥幸逃過大焚毀的命運,而后又因為四個盜墓賊的“好奇”,得以重見天日。但這種例外非常罕見,不足以改寫大焚毀所帶來的惡性結局。
四次大焚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令許多思想家失去了基本的文化資源,于是只能向外邦求援,從印度、波斯這些地區,去尋找神話資源,展開神話的異邦話語租借。
以《莊子》為例,其中出現的二百多條寓言里,有很多來自印度,如“鯤鵬展翅”里面所講的“鯤”,就是摩奴——印度一位神明所飼養的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最后拯救了人類;還有“鵬”,指的是印度的金翅大鵬鳥。再如,來自《山海經》的成語“巴蛇吞象”,這個典故其實也是來自印度。有一則印度神話說,象神得了一種怪病,痛苦不堪,只有用蛇神心頭的肉做藥引子才能治好。蛇神倒是很慷慨地答應,甘愿從自己心臟上割下一塊肉給自己的好朋友,誰知象神為實現長壽,居然把蛇神的整個心臟全部挖了出來!蛇神很生氣,一怒之下就把象神吞進自己的肚子。這就是著名的“巴蛇吞象”。
第二個問題,中國神話跟中國歷史,這兩者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首先,神話是歷史的一種曲折表達,也就是說,神話是歷史的一種象征性或隱喻性表達。其次,神話也被歷史進行了世俗化。原先的那些大神,比如說黃帝和炎帝,他們原先的名字叫黃神和炎神。而“帝”最初也是天神的意思,被世俗化之后,成了塵世君王的稱謂。在漢代,皇帝就是世俗最高權力擁有者的名稱。因此,到了漢代,黃帝和炎帝已經被世俗化。
我們發現,在《大戴禮記》的可疑基礎上,司馬遷把這些毫不相干的神,包括伏羲、女媧、顓頊集結起來,用一條虛構的主線,制造出血緣傳承的譜系,稱之為帝王世系表,他們就此形成了父子相承的奇怪關系。這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族譜。司馬遷敘事的本質,就是把神話變成歷史。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欣然接受了這種改變,他認為這是歷史理性的一種全球性勝利。但在我看來,它實際上是一場文化浩劫。希臘雖然也出現了歷史理性,出現了希羅多德這樣的歷史學家,但是他們的神話被完好地保留下來。
在拜占庭帝國,希臘語不僅是民眾日常用語,而且最終成為文學、教育、神學和法學的官方語言。在帝國的一千多年歲月里,古希臘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從未中斷。15世紀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大批希臘學者攜帶包括神話在內的古希臘抄本,流亡到意大利半島,為此后的文藝復興和歐洲近代文明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精神資源。
中國神話的命運截然不同,在儒家的影響下,它在史書撰寫運動中被徹底改造,就連黃帝都由黃神變成了人君和祖先。神話就這樣被歷史所替換,消失在民族的漫長記憶之中。
意大利文藝復興不僅證明了希臘神話的靈魂意義,而且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樣本。毫無疑問,要想實現文化復興的理想,必須率先復興神話,并把它視為民族文化最寶貴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