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是土生土長的嗎?
神話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起源。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它的歷史教科書都是以神話開頭的,因為它包含了民族文化全部的DNA。
中國歷史教科書講述的起點是盤古開天地。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推源神話。所謂推源,就是追溯其生命源頭,比如彝族的創世古歌叫作《梅葛》,它以神話的方式講述了人類的起源:大洪水之后,人類都滅亡了,有一對幸存的兄妹,奉天神的旨意結婚,然后妹妹懷孕并生下一只葫蘆,葫蘆被劈開之后,從里面蹦出了漢、彝、苗、藏等九個民族的孩子,這就是所謂的人類起源。
中國神話并不是孤立誕生的,在多數情況下,它是文化交流的產物,也就是所謂全球化的結果。中國歷史上不但有過各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而且還出現過多次全球化或半球化的重大事件。
現在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全(半)球化運動,是彩陶的全球化。彩陶在西亞被發現,在中國也被發現,而且在馬家窯和齊家文化那里達到了高潮,兩者之間互相交流紋飾、制作技法和器型,彼此影響,由此產生了大量相似之處。
第二次是青銅的全球化,青銅冶煉技術最早也是從西亞開始,然后向全世界傳播,并在中國引發了兩種青銅文明的誕生——商周文明和三星堆文明。
第三次是由中國引發的絲綢全球化,這次全球化也非常早,最早應該在公元前1000年已經實現,因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有中國四川的絲綢到達了埃及古城底比斯。
第四次是黑鐵的全球化,我們至今都生活在這場全球化運動的結果中。
回溯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所有這些全球化運動,說明中國文明和文化絕不是孤立的。中華民族既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它的推動者。中國文明和文化與全世界的文明和文化之間,有著超出想象的密切關系。
有什么可以用來佐證全球化存在的證據呢?當然有,那就是著名的《山海經》,它是一份典型的全球化文獻,向我們提供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
《大荒北經》里面描寫道,北方有一位大神叫“燭龍”,他的兩只眼睛一只代表太陽,一只代表月亮,他睜開眼睛就是普天光明,也就是白天,閉上眼睛的時候則天昏地暗,也就是黑夜。
屈原在《天問》里也提到了這點。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里寫了一個注解,他說:“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大意就是,天的西北方向,有一個不見天日的、永遠黑暗的國家,有一條龍銜著蠟燭——未必是蠟燭,也可能是火把,總之是銜著一個光體——照亮一個永遠黑暗的國家。
那么這則神話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細想一下,這應該就是在描述極晝極夜現象。可是,如果古人沒有去過北極,又怎么會知道極晝極夜現象的存在呢?
《大荒西經》里還描寫過一個叫作“壽麻”的國家,有人認為,這個“壽麻”就是索馬里。那里的特點首先是“正立無景”,即人站立的時候是沒有影子的,那是因為接近赤道而發生的太陽直射效應。還有一個特點是“疾呼無響”,人叫喊的時候,因為空氣炎熱和密度太小的緣故,沙漠里的聲音難以傳播,這是一個典型的物理學現象。《山海經》還告誡,“爰有大暑”(那個地方實在太熱了),“不可以往”(千萬不要前往旅行)。
要是沒人去過,怎么會了解這種太陽直射效應,而且掌握了如此關鍵的細節呢?毫無疑問,它不是神話想象的結果,而是傳播的結果。早在《山海經》時代,商人早已經在全球范圍內來來往往,傳播著關于各地風土人情和物產氣候的知識,《山海經》的作者必定是聽說了這些趣聞逸事,才能向我們描繪出古代世界的諸多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