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政治問題上頭腦必須特別清醒
干部要守住政治關,在政治問題上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這就需要干部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超強的政治鑒別力、深邃的政治洞察力、精準的政治判斷力,觀察分析形勢、處理解決問題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并且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問題有的是靈魂深處的東西,特別是政治上的兩面人,有很強的隱蔽性和迷惑性,識別起來確實比較難,但也不是不能發現。”“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聽其言、更觀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里,看政治忠誠,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擔當,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23
(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
敏銳,是感覺靈敏,眼光尖銳。所謂政治敏銳性,是指干部對政治問題思想敏感,眼光銳利,能時時處處從政治上看問題、想問題。
政治敏銳性是干部講政治必備的素質,是政治上成熟的標志。干部具有了政治敏銳性,即便是某種政治事物剛剛萌芽,狀況混沌,性質不清,趨勢不明,他也能看清起于青之末的風向。
干部要提高政治敏銳性,思想必須有深度。深度,是指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而所謂思想深度,就是對問題和現象認識深入的程度。
思想膚淺的人,對問題和現象的認識,常常只停留在表面,無法做到深刻,眼光無法達到銳利。而思想有深度的人,能拋開表象,直指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說,思維主體在思考問題時,不局限于問題的表象,而是能著眼于問題的本質,逐漸由表及里,進而實現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彭德懷就是一位有著高度政治敏銳性的杰出領導人。他看問題有思想深度,能見人之所未見,想人之所未想。
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義后不久,彭德懷就指出:“井岡山是烏云滿天中的一顆明星,是湘贛根據地和其他根據地的指路明燈。”24他堅信毛澤東開辟的井岡山道路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廬山會議上,為了能夠使黨內已經滋長起來的‘左’傾錯誤得到糾正,他痛陳己見,勇敢上書,以自己的膽識和灼見,告示國人,提醒全黨,不愧為黨內‘第一聲’。”25
正是因為彭德懷有著高度的政治敏銳性,他才能在“左”傾錯誤剛剛滋長起來時,就痛陳己見,勇敢上書,發出“第一聲”。
彭德懷的政治敏銳性貫穿在他的工作、生活中。1956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彭德懷準備去北海公園看看。警衛員小景按警衛部門的規定,把首長到北海公園的事報告給有關部門。
傍晚,彭德懷身著便衣,叫汽車在離公園很遠的地方停下。他步行走到公園門口,一看,一塊大牌子上寫著“休息”兩個字。幾個干部和公安人員早在那兒等著,把彭德懷迎了進去。
彭德懷走進門內沒幾步就停了下來,問小景:“你搞的什么鬼?”
小景也納悶:怎么公園里看不到幾個人?小景沒想到,這是他給警衛部門的那個報告引起的后果。
彭德懷動怒了,小景才隱約地有所察覺,但還想辯解:“牌子上不是寫著休息嗎?”“休息?休息為什么叫我們進來?”
彭德懷不但沖著小景,也沖著身后的公安人員說:“你們就是叫我脫離群眾!你們說,是不是你們把群眾趕跑了?”
幾個公安人員回答,他們是奉命閉園來接待首長的。
“為什么要這樣?我們有什么見不得人的?這么大的一個公園,我們來了,別人就不能來?這種規矩,以后在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國家里決不能有!”
彭德懷說罷,返身走出了公園。
路上,彭德懷告訴小景:“我以后再不逛公園了,免得老百姓背后罵我的娘!”26
彭德懷從“奉命閉園來接待首長”這件事情上,看到了脫離群眾的危險。這就是高度的政治敏銳性。
(二)具有超強的政治鑒別力
鑒別,是指通過仔細觀察或審視,分辨出事物的真假。所謂政治鑒別力,是指干部通過對事物的仔細觀察或審視,從政治上分清是非、辨別真假、區分善惡。政治鑒別力,是干部守住政治關的保證。
干部要具有超強的政治鑒別力,必須善于觀大勢、察細微,在觀察中思考、領悟,在思考、領悟中鑒別出是非、真假、善惡。
觀大勢,就是能看清態勢、趨勢、大勢、時勢。《鬼谷子》中就有“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馭勢者獨步天下”之語。
在鬼谷子看來,能夠看清楚“勢”的人,是明白的人;不僅能看明白“勢”,而且能順應“勢”的人,是明智的人;能看清“勢”,且能駕馭“勢”,并讓“勢”為我所用的人,能超群出眾,無與倫比。正所謂“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會用勢者可得天下”。
毛澤東堪稱觀大勢的“高手”,這也是他能帶領全國人民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察細微,就是能見微知著。干部善于“察細微”,才能從細枝末節中觀察變化、發現問題,從而在第一時間作出正確判斷,把握住工作的主動權。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方法。視覺生理學研究證明:一個正常的人從外界所接收到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從視覺通道輸入的,人的大量知識是通過這種途徑獲得的。
觀察雖然離不開用眼睛看,但卻不是一般的看,而是要用腦去想,用心去體會、去感覺。走馬觀花,是稱不上觀察的。觀察細,觀察透,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特點。
1959年4月5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作了關于工作方法問題的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要善于觀察形勢,腦筋不要硬化。形勢不對了,就要有點嗅覺,嗅政治形勢,嗅經濟空氣,嗅思想動態。”27
干部有嗅覺,才能嗅出政治形勢的變化,嗅出經濟空氣的味道,嗅出思想動態的起伏。
(三)具有深邃的政治洞察力
洞察,是看穿,能深入、清楚地察知事物的本質。所謂政治洞察力,是干部能從政治上深入、清楚地察知一些事情的本來面目和它的本質特征。
干部要守住政治關,政治洞察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那些用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干部,和花了一輩子都看不懂事物本質的干部,注定有著截然不同的仕途命運。
政治活動是復雜的,干部有了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才能不被虛假的現象所迷惑,才能不被錯誤的理論所誤導,才能明察秋毫,始終站穩政治立場,明確政治方向。葉劍英就是有著深邃洞察力的領導人。
紅軍長征途中的1935年9月9日,張國燾背著黨中央密電右路軍政委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并要“徹底開展黨內斗爭”。
這天下午,前敵總指揮部正在召開干部大會,作戰科副科長和機要譯電組組長陳茂生將密電譯出后,送到會場交給了葉劍英。葉劍英看到密令,洞察出張國燾這是企圖分裂和危害黨中央,情況萬分危急。他立刻借故離開會場,向黨中央駐地飛奔而去,親自把密電交給了毛澤東,保證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按原計劃北上,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陰謀。
1986年10月22日葉劍英逝世時,中共中央的悼詞稱他“在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作出正確的決斷,顯示了他的堅強的黨性、非凡的機智、偉大的革命氣魄和高超的斗爭藝術”28。毛澤東曾經送給他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
呂端(935—1000年),是北宋初年的宰相。據《宋史·呂端傳》記載:宋太宗打算任命呂端為宰相。有人對他說:“呂端為人糊涂。”宋太宗說:“呂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決意提拔呂端為宰相。
事實證明,宋太宗也是很有用人洞察力的。呂端的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對那些只涉及個人利害得失、不關涉原則大道的問題,不在意,不計較;而對關涉到朝廷大政方針、朝廷命運的大問題,原則堅定,是非分明。
宋太宗得了重病。當時,宋真宗為皇太子,呂端每天都伴隨太子到宋太宗病榻前問安。
宋太宗病危時,內侍王繼恩擔心有才干的太子繼位會妨礙自己專權,就跟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密謀立楚王趙元佐為帝。
太宗駕崩,李皇后讓王繼恩去召見呂端。呂端洞察其奸,當即將王繼恩鎖在閣內,自己前往皇宮去說服李皇后奉太子趙恒即位。
太子繼位,垂簾召見群臣。呂端站在殿下不拜。他請人打開簾子,并登殿看清楚確實是原先的太子之后,才退殿率領群臣下拜。
這就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呂端,也是一位具有深邃政治洞察力的宰相。
(四)具有精準的政治判斷力
判斷,是指能斷定是非曲直、吉兇善惡。所謂政治判斷力,就是能從政治上判斷問題的是與非,判斷方向的對與錯,判斷前景的明與暗,判斷力量的強與弱,判斷選擇的利與弊,判斷結果的好與壞。
社會問題往往是頭緒紛繁,荊棘叢生,是與非、對與錯、明與暗、強與弱、利與弊、好與壞,錯綜復雜。這就需要干部通過提高政治判斷力來斷定是非、對錯、明暗、強弱、利弊和好壞。只有這些都能從政治上判斷準確了,才能在政治關口上不迷失航向。
毛澤東堪稱政治判斷力的高超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有過多次驚人的預言判斷。
1916年7月25日,毛澤東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在給比他高三屆的校友蕭子升的信中,他就斷言,中日之間,“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愚意吾儕無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孫,止有磨礪以待日本”29。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揭開了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序幕,印證了20年前毛澤東這位23歲的師范生的預言判斷。
1949年3月5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中判斷:“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30
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保定東關大校場處決劉青山和張子善的槍聲證實了毛澤東的判斷。
劉青山,1914年出生于河北安國縣南章村一個貧困家庭,小時候就在博野縣南白沙村當長工。1931年6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9月擔任中共天津地委書記,被捕前任中共石家莊市委第一副書記。
張子善,1914年出生于河北深縣。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天津地委副書記、天津專區專員,被捕前任中共天津地委書記。
無論是在抗日戰爭還是在解放戰爭中,他們二人都曾進行過英勇頑強的浴血斗爭,為黨為人民做過很多有益的工作。然而,他們卻在新中國成立兩年多的時間里,成了讓國人唾棄的大貪污犯,成了人民的罪人。
法院的判決書記錄了他們兩個人的罪行。1950年到1951年的短短一年時間里,劉青山、張子善在治理潮白河、海河、永定河、大清河等工程中,利用職權,不顧黨紀國法,不管人民疾苦,盜竊機場建筑款、救災糧、治河款、干部家屬救濟糧、地方糧及剝削克扣民工工資、騙取銀行貸款等共達171億6272萬元(舊幣)……
有人計算過,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幣制標準和市場物價指數,劉青山、張子善貪污的款項可購買將近1噸黃金;可購買小米5000萬公斤;可購買香油3000萬公斤;可購買豬肉2000余萬公斤;可購買土布1670萬米。再按當時干部供給制的標準,這個數字還意味著:它所購買的布匹,足可以裝備50萬人,整整5個兵團。
鄧小平也是有著精準的政治判斷力的。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這種重大戰略轉折里面就包含著鄧小平的一個重大精準政治判斷: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戰爭是打不起來的,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正是由于鄧小平這一精準政治判斷,長期困擾我們的國內發展難題、國際爭端等問題,才有了切合實際的解決思路。和平問題是政治問題,發展問題是經濟問題。
“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后發表的上海公報,是各種公報當中最有特色的公報,一上來就列舉了雙方的觀點。列舉中國的觀點是什么呢?哪里有壓迫,哪里就要反抗,然后就是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而現在我們怎么說?和平、發展、合作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時代變了!”31
鄧小平高瞻遠矚,他敏銳地把握到時代的主題已開始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由此我們黨才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決策,從而為我國贏得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